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文润先生的《关于李勣评价的几个问题》(载《陕西师大学报》一九八一年第四期)一文,对李勣论得精当?韵壬道罹赣肜顒抟谎С痔诙岬?我以为理由是不足凭的。赵先生的第一个根据是,《旧唐书·建成传》中有李靖等请为太宗“申犬马之力”的记载。此记载是难以凭信的。因为《旧唐书》基本取材于唐初国史、实录,而这是经过太宗授意修改了的,对建成问题记载是不真实的,这点已有人指出。又查新、旧《唐书》的有关部分都无此类记载;相反,刘(食束)《隋唐嘉话》与《通鉴》却有李靖不支持夺嫡的明确记载,故《旧唐书·建成传》的记载是一不可靠的孤证。为何出现这个记载呢?无  相似文献   

2.
读了黄永年同志《论李勣》一文(载《陕西师大学报》1981年第一期,以下称黄文),感到其基本论点似难成立,主要论据也不尽如实,很有商榷的必要。一、关于李勣的军事才能和战绩黄文认为:“李勣有军事才能当然是肯定的,但如何卓越、无人企及恐怕还很难说。”论据是在各次战役中李勣很少担任主帅,“实不如李靖来得显赫”。唐太宗所说李勣“不能大胜,亦不大败”云云,实际只算个中上的评语,“李勣的战绩确难比美李靖”。  相似文献   

3.
两《唐书》订补二则《旧唐书》卷70《王王圭传》:“王圭每推诚纳忠,多所献替,太宗顾待益厚,赐爵永宁县男,迁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贞观)二年,代高士廉为侍中。”《新唐书》卷98《王王圭传》则云:“封永宁县男、黄门侍郎,迁侍中。”两者记载略同。按《新...  相似文献   

4.
两《唐书》订补三则《旧唐书》卷70《王传》:“每推诚纳忠,多所献替,太宗顾待益厚,赐爵永宁县男,迁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贞观)二年,代高士廉为侍中。”《新唐书》卷98《王传》则云:“封永宁县男、黄门侍郎,迁侍中。”两者记载略同。按《新唐书》卷5《...  相似文献   

5.
李靖在隋末任马邑郡丞。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李渊被任为隋太原留守,当时李渊积极筹划起兵反隋。《旧唐书·李靖传》载:“会高祖击突噘于塞外,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李靖要向隋炀帝告发李渊起兵之事,是效忠隋王朝而立功的行动,为何要“自锁上变”?司马光在《考异》中认为“上变当乘驿取疾,何为自锁也!”又引《李靖行状》所载:李靖“昔在隋朝,曾经忤旨。及兹城陷,高祖追责旧言。公慷慨直论,特蒙宥释。”司马光虽对李靖“自锁上变”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中陈韪曾评论孔融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虽经孔融机智地予以反驳,但此言不无道理。同样,英雄豪杰小“未必佳”者也不乏其例。唐初名将李勣累有战功,位极人臣,人所共知。他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唐离狐(今山东荷泽西北)人。皇帝赐姓李。他年少时如何?唐刘悚记李勣自述说:“我年十二三为无赖贼……十四五为难当贼……十七八为好贼,上阵乃杀人。年二十便为天下  相似文献   

7.
两《唐书》辨误二则《新唐书》卷112《韩琬传》载景云初年韩琬奏章,云:“贞观、永徽之间,农不劝而耕者众,法施而犯者寡,……”赞美当时社会风气良好。此处“法”与“施”间脱“不”字,否则就与上文意思不相符合。按《全唐文》卷304载其《上睿宗论时政疏》云:...  相似文献   

8.
傅璇琮先生主编的《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7年)第1册卷1《杨炯》条“炯,华阴人”,后注谓新、旧《唐书》“杨炯,华阴人”,“当指郡望而言,弘农华阴杨氏,自汉以降即为望族”。又认为当时华阴郡“州治在今陕西省华县”,判断华阴县即今华县,此点值得商榷。首先,华阴、华县不可  相似文献   

9.
《旧唐书·李昭德传》云:“延载初,凤阁舍人张嘉福令洛阳人王庆之率轻薄恶少数百人诣阙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则天不许。”按《旧唐书·武承嗣传》记此事在天授元年后、如意元年前,则为天授二年。《旧唐书·岑长倩传》亦载此事在天授二年。《通鉴》卷204更明确记载此事在天授二年九月。又《旧唐书.欧阳通传》云:“天授二年,封夏官尚书。二年,转司礼卿,判纳青事。为相月余,会凤阁舍  相似文献   

10.
近读《千唐志斋藏志》,检得唐人五言绝诗二首、五言古诗一首(存六句),其作者及其诗句,均为《全唐诗》及《外编》所逸,谨为补出并略事说明。1.姚明扬五言绝句《饯行》:“官屈须推命,时危莫厌贫,城楼近江水,潮退看垂轮。”此诗出贞元十九年《常州司士参军崔千里墓志》。按崔千里,字广源,清河东武城人。贞元十九年卒,终年61。其祖隐甫,谥忠公,新、旧《唐书》有传。据志文知崔千里于贞元年间为与其幼弟江阴丞霸先同赴一郡做官,遂以太常协律请调常州司士。此轻名位、重骨肉之举,深为众人叹惜,认为职不当才,皆称其屈。临行,司农卿姚明扬  相似文献   

11.
史学界普遍认为,唐朝前期的赋役制度主要是租庸调,其次是杂徭、户税、地税。其中多数人又认为,地税就是贞观初唐太宗采纳戴胄建议,每亩交纳2升的义仓粟,甚至说义仓或称地税,义仓税就是地税,统称“义仓地税”。就是说,唐代义仓从开始就是赋税的一种。这种看法值得商榷。《唐会要》卷88《仓及常平仓》载: 贞观二年四月三日,尚书左丞戴胄上言日:“水旱凶灾,前圣之所不免。国无九年储蓄,礼  相似文献   

12.
初唐诗坛上,有四位并驾齐驱的著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由于他们在唐诗发展中各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初唐四杰”。杨炯,陕西华阴人,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六五○年)。则天长寿二年(公元六九三年)尚在衢州盈川令任上,大约其后不久即卒于官(杨炯卒年的确切时间,限于史料,至今仍无法核实,而“四杰”之中,他是死得最晚的)。关于杨炯的家世,我们从他现存的文章中仅知道:他的曾祖父杨初,北周时官至大将军,入隋,为宗正卿、常州刺史,后入唐,为左光禄大夫(据《常州刺史伯父东平杨公墓志铭》),封常山郡开国  相似文献   

13.
简介:元世祖忽必烈于中统四年(1263)在平阳诏建帝尧庙。至元二年(1265)正月,庆都县帝尧庙立《创建唐帝庙碑记》,碑文为郝经所撰。据康熙年间傅云举《庆都考》记载:康熙十七年(1678),“营州李公扩新三庙之后,详阅大元郝陵川所谱帝尧庙碑,字迹剥蚀,命匠重镌,已而又以第一古今隶治舛异,命举考订为之具述左”。此碑具有重要文化价值,为后世金石学家广为收录。  相似文献   

14.
韩偓字致尧,小字冬郎(《唐诗纪事》卷65),自号玉山樵人(《香奁集》自序)。《四库全书总目》151《韩内翰别集》:“《唐书》本传谓偓字致光,计有功《唐诗纪事》作字致尧,胡仔《渔隐丛话》谓字致元,毛晋作是集跋,以为未知孰是。案刘向《列仙传》称:偓佺,尧时仙人,尧从而问道。则偓字致尧,于义为合。致光、致元,皆以字形相近误也。”今从之。岑仲勉《补唐代翰林学士两记》上《补僖昭哀三朝翰林  相似文献   

15.
晋唐叔虞始封地问题,在晋南与晋中之间长期聚讼不绝,这本身就说明它们各有难解之处。《觉公簋》的发现证明了晋和唐分明是两地。唐叔虞始封之唐在哪里?最早的晋地在哪里?唐地为何发生动乱?晋武侯为何自晋中南迁?晋南晋侯墓地为何没有叔虞墓?通过梳理唐、晋的由来,及由唐到晋阳再到曲沃的迁徙,上述问题将得到初步解答。  相似文献   

16.
晋唐叔虞始封地问题,在晋南与晋中之间长期聚讼不绝,这本身就说明它们各有难解之处。《觉公簋》的发现证明了晋和唐分明是两地。唐叔虞始封之唐在哪里?最早的晋地在哪里?唐地为何发生动乱?晋武侯为何自晋中南迁?晋南晋侯墓地为何没有叔虞墓?通过梳理唐、晋的由来,及由唐到晋阳再到曲沃的迁徙,上述问题将得到初步解答。  相似文献   

17.
《辞海·神策军》条有两处明显错误。一是把白志贞说成宦官,而新旧《唐书》白志贞传却明白记载白为朝官而非宦官,其它有关记载亦均无白为宦官之说。一是定神策军分为左右厢于贞元时,而新旧《唐书》及《通鉴》几乎所有有关记载都能证明神策军分为左右厢在德宗兴元年十月。至于《新唐书·兵志》及《通鉴》卷223代宗永泰元年十月载神策军分为左右厢于永泰元年,唐长孺早已指出其谬。  相似文献   

18.
《旧唐书》卷3《太宗本纪》载:贞观三年十二月“癸丑,诏建义以来交兵之处为义士。勇夫殒身戌阵者各立一寺”。《新唐书·太宗本纪》作“润十二月癸丑”。案十二月丁卯朔,无“癸丑”,而润月有之,为润十二月十七日,《旧唐书·太宗本纪》误。《旧唐书》卷3《太宗本纪》:贞观五年秋八月“戊申(二十一日),初令天下诏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新唐书》卷2《太宗本纪》则云:十二月“丁亥(二日),诏决死刑,京师五覆奏,诸州三覆奏。”案《资治通鉴》卷193贞观五年八月条载:“诏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在十二月…  相似文献   

19.
《千唐志斋藏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1180页《唐故留守右厢都押衙都虞侯黄州长史兼监察御史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上柱国魏府君(望先)志铭》(咸通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将“望先”著为魏府君之名有误。魏府君名实为“顼”。志文:“魏氏望先,钜鹿人也。……暨于皇考讳叔文,乃婚范氏夫人,有子三人,……季曰顼。顼字遵圣,婚故牛相国押衙,兼侍御史韦公俭长女。……有男六人,长曰昭范、二曰虔  相似文献   

20.
中唐时期,传奇小说勃兴,其中以爱情婚姻为主题的作品很多,最著者有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陈玄祐的《离魂记》、沈既济的《任氏传》、李景亮的《李章武传》、李朝威的《柳毅传》、许尧佐的《柳氏传》等。这时期的爱情小说大都取材于高门大姓,尤其是崔、卢、郑、李、王五大士族。小说里的主人公或为这些士族的子女,或为其亲友,有的女主角则为长安名妓或神妖幻化女性。中唐时期为什么会产生许多爱情小说?这些爱情小说又为什么要写士族子女?这有它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基础。从小说自身看,有它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