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从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在要求出发,找寻工匠精神与思政课融合的战略意义,坚持问题导向,在明确现实境遇的基础上,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思政课教师、课程思维三维视角探索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实践路径,切实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工匠人才,以实现大学生自身发展、国家转型升级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三者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课程思政”成为高校德育工作共识的背景下,作为主导课程的高职思政课更应该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强化思政课程育人主渠道的作用和核心地位,助推“课程思政”实施。为在一定程度上切实掌握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做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实施条件,课题组以重庆市5所高职院校为样本,对当前思政课教学现状进行调研,为课题研究提供现实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属于边缘课程,学院、学生都不重视。如何在强调职业技能教育的高职院校改变思政课边缘化的地位,文章认为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从学院与思政老师角度重视课程建设;二是思政教师可从几个方面着力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被动现实;三是思政教师要积极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大思政工作。文章就这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办法。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舞蹈教学进行课程思政具有重要意义。思政教育融入高职院校舞蹈教学,补充了“技能化”的教育模式,完善了崇美向善的职业诉求。当前,高职院校舞蹈教学实施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认知感和教学水准有待提升,教师在授课中对思政教育素材开发深度不够,课程思政缺乏课堂授课与课下实习沉浸式联动,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思政教育不到位,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机制体系不够科学系统。高职院校舞蹈教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是: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加大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力度,完善课上课下双向联动育人机制,在顶岗实习实践中筑牢理想信念,建立科学系统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体系构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中职教育定位的转变等现实背景出发,探讨中高职思政课程教学衔接模式的重要意义,分析中高职思政课教学衔接模式的现状,以编写《中高职思政课教学衔接模式指导手册》为切入点,深入探究中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如何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育人资源,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形成协同效应。在当前形势下,思政课教师助力课程思政建设既是现实的需要,又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促使广大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增强课程思政能力,厚植育人情怀;另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完善保障机制,健全激励机制。从而形成多方协同局面,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精准对接,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7.
鄯子钰 《江苏教育》2022,(28):75-77
<正>在高职专业课中推行课程思政,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高职教师通过整合课程思政资源、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将有形的思政内容转化为无形的思政教育,是对青年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的一种方式。因此,提升高职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高职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分为课程思政意识、课程思政设计能力、课程思政资源开发能力、课程思政实施能力和课程思政评价能力。为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升高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相似文献   

8.
莫秋树 《广西教育》2022,(33):88-91
本文阐述高职院校思政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认为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面临内部约束和课程推广方面的问题,提出建设高职院校思政课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议:打造具备区域特色的思政课程,将思政课在线开放课程融入课程育人体系,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思政课在线开放课程,应该注重“做中学”。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厘清教学、教学质量、教学评价的内涵以及教学质量与教学评价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内涵和实质,指出了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政策法规依据,哲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依据以及思政课的课程属性和高职教育的特点的现实依据,阐述了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目标、主体、对象、指标、方式方法、结果等结构要素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以芜湖市五所高职院校5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相关数据,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处于稍低水平,思政课获得感和思政课认同感之间存在正相关;高职学生的性别、年级、学科和独生子女与否与思政课获得感不相关,城乡高职学生在思政课获得感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相互关系中,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与"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知识新颖的思政教材""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等相关,最突出的相关变量是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提升思政课获得感,高职学生对"任课教师思想开放,敢于抨击社会现实""课程知识对自己有用""教材生动有趣"三项措施的赞同度最高。  相似文献   

11.
虽然设置有别、价值导向相异,但教学对象的共同性和课程内容的相通性使得基于思政课来开发人文通识课程成为可能。高职院校基于思政课开发人文通识课程还存在如厘清高职院校人文通识课程建设理念、构建高职特色人文通识课程体系等深层原因。本文在阐明课程开发理念、原则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设计和教育目标确立等人文通识课程开发核心问题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思政课吸引力提升是充分发挥思政课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的关键环节。要弄懂高职思政课吸引力的基本释义,弄清影响高职思政课吸引力的主要因素,需从思政课程建设、思政课重视程度、思政课教师素质、高职学生认同、教学方法创新、和谐社会环境等方面探寻新时代高职思政课吸引力提升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13.
“大思政课”是基于立德树人目标下实施的系统化的课程,包含大课堂、大教材、大时空等课程要素。“大思政课”理念突破了传统课程的局限,拓宽了课程视野,以更宏大的视角深化对思政课的认识。构建“大思政课”生态体系,以整体目标实现各方力量协同育人,以学科大概念引领思政课教学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以能力进阶促进各类思政资源协同配合,不断推进思政课发展。“大思政课”建设有利于促进全面育人价值的实现,推进课程资源开发及课程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职思政课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将是长期稳定的趋势,集体备课有利于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和促进高职思政课教师个人发展。进一步完善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以校本教研为主,以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突破点,拓宽网络集体备课的路径是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了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文章首先阐述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意蕴,然后分析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最后论述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刘绍斌 《文教资料》2007,(36):204-206
高职思政课改革应以实施新课程方案为抓手,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立足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就业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思政课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高职思政课课程吸引力以及社会认可度,逐步构建具有鲜明就业导向特色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17.
探索"三四六"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也是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突破困境、提升教学实效性的现实需要.结合国情社情校情、学生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探索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要有课内实践、第二课堂、校外实践和济职义工的四种经历,并通过登台实践、劳动教育实践周、汇报表演、大学生讲思政课、基地考察、济职...  相似文献   

18.
李兵  赵威 《现代教育》2020,(6):51-53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高职生教育教学是高职生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促进高职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显性教育,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教育则是隐性教育。从思政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到课程思政(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的转变是提高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方法。构建“思政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是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作用,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关键,思政课兼职教师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解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针对现实问题探究对策建议,使思政课兼职教师为高职院校发展贡献应有之力,确保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吴小平 《文教资料》2021,(1):105-106
实施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之一,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和任务。本文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基础课"市场营销实务"课程为例,从课程培养目标、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提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路径,以转变传统该课程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满足课程改革要求,为其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实现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