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音"指骨"工尺谱和唱腔是南音中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种表现形式.工尺谱是基础,唱腔是在其基础上即兴润饰形成的.二者在节奏、旋律、反映方言字调的影响等方面体现了内在统一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冀中及京畿地区的音乐会保存了大量传统音乐。其中,河北涞水县高洛音乐会以自己独特的演出形式及传承方式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笔者在实地调查基础上,从高洛音乐会各乐社乐师艺龄及性别、乐师学艺心理等几个方面的现状分析中国传统乐社的传承发展问题,并通过其发展映射出中国传统民间乐社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冀中及京畿地区的音乐会保存了大量传统音乐。其中,河北涞水县高洛音乐会以自己独特的演出形式及传承方式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笔者在实地调查基础上,从高洛音乐会各乐社乐师艺龄及性别、乐师学艺心理等几个方面的现状分析中国传统乐社的传承发展问题,并通过其发展映射出中国传统民间乐社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邢台学院学报》2019,(3):146-150
现存的杜庄音乐会谱本距今已有20年,工尺谱是局内人构建艺术壁垒和局内传艺的重要表现方式,是经历了代代传承所留存至今的重要非遗文化组成部分。从谱本的内容上可以发现其乐会的属性、曲牌渊源、书写特点等诸多文化内容。以谱本为切入点对国家级非遗文化——杜庄音乐会进行考察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工尺谱是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直到现在仍在使用,它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工尺谱是我国使用最广的乐谱,从唐代以后的一千多年来,许多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都是以工尺谱形式流传下来的,尤其那些丰富的民间器乐和戏曲音乐,也大部份是工尺谱记录的。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电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对照起来是;  相似文献   

6.
告急赴战破阵防,吾师鼓簧画秦王。笙家本无征战枪,凤鸣一曲颂辉煌。笙曲《秦王破阵乐》是张之良先生根据笙的演奏技法和特点重新译谱改编而成,是现代笙曲中古曲题材的优秀代表曲目之一,同时也是当代笙曲创作和演奏的一次成功的探索。该曲充分运用笙的和声复调以及快速的双吐,充分展示了笙丰富的和声及其表现力。本文从《秦王破阵乐》的历史脉络、演奏技法以及乐曲结构等方面进行多重文本解读,希望给广大的笙演奏者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全面实施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本文以"L-36簧笙"为研究对象,将文献研究法作为研究方法论的基石,结合音乐史学、音乐传播学以及音乐社会学等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对"L-36簧笙"在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笙音乐文化中的价值进行探讨,厘清"L-36簧笙"与中华优秀传统笙音乐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当代笙音乐文化生存状态、对社会教学与乐器传承发展以及对当代笙音乐作品创作的意义,拓展和充实"L-36簧笙"与传统笙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视野,为"L-36簧笙"的社会功能价值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与个案实践文本,让更多的人关注笙音乐.  相似文献   

8.
笙,是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一种簧管乐器,是世界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条件、风俗习惯和音乐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笙演变出了多种多样的类型.笙的形制较为复杂,它由簧片、笙苗、笙斗、响眼、笙脚、笙嘴、按音孔和笙箍等几个部分组成.流传于云南省双柏县大山深处彝家村寨的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俗称"三笙"."三笙"这一提法,虽然最初可能会让人产生一些误解,但总体上是可行的,也是可理解的.  相似文献   

9.
自二十世纪初五线谱与简谱先后传入以来,我国音乐界就存在着两谱并用的客观现实.上半世纪,音乐教育采用五线谱,社会音乐生活中使用简谱,民间还存活着的传统的工尺谱,似乎各得其所,没有什么纠葛.新中国建立以后,使用工尺谱者渐见稀少,专业音乐界使用五线谱,社会音乐生活中使用简谱,两谐并存的局面持续至今,而音乐教育中究竟使用何种乐谱为好的争议却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成为一宗悬而未决的公案.  相似文献   

10.
工尺谱刍议     
工尺谱是我国历史上主要的几种乐谱形式之一,因使用工、尺等汉字为符号记录音乐而得名。工尺谱历史悠久,在民间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被广泛使用。时至今日,许多民间艺人依然用工尺谱来演唱和记谱,它对我国民间音乐传承和音乐遗产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交谈与调研,发现多数学生有学习传统音乐无从下手,许多研究因为不懂古代乐谱而无法进行等的问题.视唱练耳课程是无论学习哪类音乐专业都必须修习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如果能在该课程中引入对工尺谱的学习能最大范围的让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接触到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敲门砖".本文从工尺谱的历史与形成背景出...  相似文献   

12.
你知道吗     
“工尺谱”是我国一种以文字为主的传统记谱方法。它所使用的谱字是由原来由民间吹管乐器的音位指法记号逐渐演变而成的。常见的“工尺谱”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一”等七个谱字来表示七个基本音级(相当于简谱中的“1、2、3、4、5、6、7”),因为谱字中含有“工尺”(同时也为唱名)二字而得名。在实际应用中,这七个谱字还可以在书写上加以变化,以表示更高,或更  相似文献   

13.
价值形式是由某种价值质素“聚合”而成的特定的价值形态。音乐的价值,从本质上说是审美和非审美的价值质素在审美意义上的融合。周围社区对音乐会的多种需求和音乐会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高洛音乐会价值形式的多样性。其音乐不但具有审美价值,而且还具有道德价值、宗教价值和其他社会功利价值。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山西的音乐都带有一种热烈的氛围.作为一首经典的曲目《晋调》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乐曲.这首笙曲的创作者是阎海登,是由这位著名的笙演奏家于1960年创作的独奏曲.此笙曲曲调繁复多样,主要来源于晋调,其余来源为山西北路梆子音调,因此乐调带有两者的特点.由于自身曲调难度较大,它成为了笙演奏当中难度较大的一首重要曲目.  相似文献   

15.
高洛音乐会是冀中及京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组织之一,对高洛音乐会《普庵咒》曲牌在仪式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仪式中《普庵咒》曲牌的仪式功用、“两级变量思维”中的《普庵咒》曲牌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发现《普庵咒》曲牌被局内人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祭祀音乐。以《普庵咒》曲牌为代表的祭祀音乐与信仰观念、崇拜对象、祭祀行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托,共同支撑仪式的进行。实际上,仪式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相似文献   

16.
陆光远 《华章》2008,(15):72-73
本文将从呼吸的重要性,呼吸方法.影响呼吸的主要因素、各种技巧的运用对呼吸有不同的要求及控制呼吸长音练习的具体方法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由于人体各个方面因素的不同,每个演奏者在演奏乐曲时运用的呼吸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其标准不应绝对标准化,而应因人而异.我想,呼吸的运用与呼吸器官的协调配合可能比呼吸方法更重要.同时认为,笙演奏的呼吸不是纯技巧性的东西,而是笙演奏艺术表现的有效手段.只有从笙乐曲的内容和音乐表现的需要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呼吸方法,才是笙演奏者练习呼吸的目的和正确途径,从而演奏出完美的音乐,创造出感人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宫唱而商和--南音唱腔润腔法的一般规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音唱腔是演唱根据工尺谱的谱字(即唱腔旋律的骨干音)和工尺谱中隐含的南音唱腔润腔法则即兴润饰形成。“引”、“塞”、“贯”、“折”是南音唱腔的基本润腔法则,也是固定的指法、指法组合规定的唱腔润腔法的基础。以上(下)方大二度音润饰骨干音是南音唱腔润腔法的根本,这与中国古代传统润腔法“宫唱而商和”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葫芦笙,彝语称“布若”、“昂”,是彝族传统吹奏乐器,以葫芦为笙斗故名.两姚彝族传统的低音葫芦笙大多是民间艺人自制自用,一般为五管或六管,制作工具简陋,工艺简单,材料就地取材,音域较窄.近年来,一些彝族民间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传统彝族葫芦笙进行改良,采用健盘乐为葫芦笙定音定调,创制了高8度和低8度相配的C调或B调的7管“子母笙”,虽然使葫芦笙发生了“变异”,但应是对彝族葫芦笙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适应的突出体现.  相似文献   

19.
翁镇发是中国著名的笙演奏家,曾担任东方广播民族乐团副团长、艺术委员会主任。现任国家以及演奏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笙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八岁的时候,出于对音乐的好奇、热爱,在父母的支持下开始走上学习笙的道路。其中,与他人合作创作的笙独奏曲《春歌》、《畅饮一杯酒》、《湘江春歌》等在历届音乐会上获得优秀作品奖和优秀演奏奖。  相似文献   

20.
闫海登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笙演奏家,作曲家,天津歌舞剧院一级演奏员。闫海登先生于1960年创作的《晋调》在当时的笙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晋调》这首笙独奏曲具有浓郁的山西地方戏曲的风格特征,在此曲中,为了更好的展现出民族乐器笙的独特音色及这首乐曲想表现的浓郁山西戏曲风味,加入了吐音、打音、指颤、顿气、厉音等丰富的演奏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