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经》行世至屈骚诞生,时间相隔二百余年。出于外交等政治场合的需要,《诗经》一直在各诸侯国之间流播传扬。楚国乃南土大国,与中原文化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作为《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他曾担任楚怀王左徒,在内与楚王图谋国事,在外接应八方诸侯与宾客,他亦曾出使过齐国等地,自然深受《诗经》精神之影响。表现在屈骚中的"怨刺"精神与忧患意识、《诗经》体式及语言等艺术、比兴表现手法等,皆与《诗经》一脉相承。屈原是第一个受益于《诗经》精神的正式署名的中国诗人。由于屈原的努力,屈骚精神与《风》诗精神共同构成了"风骚"精神而光耀万代。唐代诗人崇尚《风》《骚》,化其精神为诗歌之养料,使诗歌呈现出风骨健朗、新鲜活泼的时代风貌,主要体现在精神闳美、性情纯美、人情贞美、语言新美、意境优美五个方面,从而构成了唐诗独特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在社会发展、政治制度、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诗经》中的婚姻爱情是它的"精华",所占篇幅多,其描绘的婚姻爱情包括婚姻观、爱情观和价值观等文化内容,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本文将对《诗经》所处时代的婚姻制度和爱情观念进行介绍,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角度分析和探讨婚姻爱情诗,从而准确地了解和把握《诗经》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说诗晬语》是沈德潜总结自己早期诗学思想的诗话类著作。从接受的角度审视沈德潜对《诗经》的阅读,可以揭示出他对于《诗经》具有双重维度的接受,即在儒家传统思想上对"温柔敦厚"的诗教观的接受,以及从诗歌文学角度对《诗经》审美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发现,重申《诗经》的源流意识,并以之作为诗歌批评的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4.
《诗经》与《圣经》中的诗歌之间具有许多契合点 ,王夫之的诗学观念与基督教圣经学的诗歌理念比较接近 ,因此其间存在着可比性。王夫之重视诗歌的情感侧面 ,对所谓“艳诗”持明确的肯定态度并且加以提倡 ,重视《诗经》中涉及性爱的内容并肯定其价值。王夫之的诗经学说凸现了儒家经典《诗经》歌颂生命主体意识 ,高扬人性 ,肯定性爱 ,赞美爱情的本质。王夫之的诗经学研究成就丰硕 ,这得益于他的整个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安大简《诗经》总共包括《周南》《召南》《秦》《侯》《鄘》《魏》六国国风和介于《秦》《侯》之间完整遗失的"某"风共七个部分。与《毛诗》相比,《侯》对《魏风》的重编,以及《魏》对《唐风》的替代,使这两个部分表现出了明显的"有意为文"痕迹。联系战国初年魏国小霸初成的形势与魏文侯的文化抱负,安大简《诗经》的编排或为魏国改制《诗》乐以强化其文化影响力的反映。经过魏人改制的《诗》本,随着魏国霸业的推进传到楚国,于是才有了今日的安大简《诗经》抄本。  相似文献   

6.
《诗经·王风·大车》一诗文辞浅显易懂,看似不难理解,但是它的主题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诗经》中受议论最多的诗之一.该文例举出具有代表性的五种主题,即刺周大夫说、淫奔者誓言之词说、表坚贞爱情说、征夫思妻说、息夫人明志说,结合相关史料,从诗本义出发,对5种主题进行逐一辨析,认为该诗主题应与息夫人有关,诗中誓言当指息...  相似文献   

7.
《周南》突出体现了《诗经》的诗教作用,这已被学者们所认可,而在研究中对《周南》女性教化主题的揭示则不多见,前贤对此揭示主要有"后妃之德说"和"房中乐说"两种观点。基于此,从文本顺序出发,本文具体阐释了十一篇《周南》女性教化主题:挚而有别、勤敬为本、贞静情笃、宽厚无妒、宜繁子嗣、安邦立国、同心同德、和谐相生、德广道施、修德化善。这些女性教化主题充分体现了《诗经·周南》的女性之德,对后世尤其是当代女性美德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南宋著名学者吕祖谦的《吕氏家塾读诗记》,是宋代集解体《诗经》注疏的代表性著作。《读诗记》对北宋以来学者的训释成果兼收并蓄,形成兼重义理与训诂的《诗经》训释之学,并以其谨严而创新的体例影响及南宋《诗经》集解体注疏的发展,同时也保存了大量丰富的《诗经》学散佚文献,体现着宋代《诗经》学的突出成就,在《诗经》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的雅、颂部分,有很多歌颂文王之德的篇章。"文王之德"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文王卓越的治国及军事才能;家庭美满和谐,子孙福禄厚泽;招贤纳士的人才眼光;高尚的修身品格。本文结合《诗经》中具体篇章,解读雅、颂部分所歌唱的文王之德。  相似文献   

10.
《诗经》自整理成书以来,研究它的人归纳为赋、比、兴三种作法。其中比兴的问题较多,自古以来备受争议。在中国文学史上,很多学者对此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但往往各执己见,难成定论。通过阅读钱钟书与徐复观两位先生的《管锥编》和《中国文学精神》,从兴的"意味"、"兴"之物在何处以及对于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的看法三个方面来分析他们对于比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先秦君子风范的角度对<诗经·曹风·(尸鸟)鸠>篇进行了解读.本文认为,诗篇中的"仪"字,是"仪容"、"仪表"之义.在先秦时代人们的观念中,仪容端正是君子修养的基本要求之一,仪容不仅与其个人道德有关,而且对国家政治也有重要影响.<曹风·(尸鸟)鸠>对国君仪容端正的赞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尚和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一部记录孝道观念的重要典籍,对孝道精神有自己独特的记述。本文立足孝道精神,以《诗经》为考察对象,认为《诗经》中体现了三重孝:奉养父母之孝,传宗接代之孝,祭祖承业之孝。并对其孝道精神的内涵和特点进行梳理和阐释,从而对孝道精神有一个更加全面而深刻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3.
《诗经.豳风.七月》之"七月流火",古今注疏均作大火星西下,天气渐寒。其实细考原文,这种解释未必正确。《豳风.七月》是一首反映周时周地周人农事的诗篇,所以"七月"并非夏历七月,而是周历七月,相当于夏历五月。这个季节正是天气炎热,不当转凉。《诗经》中有以星象表示时间的诗句,如"三星在户"、"月离于毕"等,既以星象表示时间,则不再缀以表时间的词语。而"七月流火"中既有"七月"明确表示时间,"流火"就不可能再是表时间的星象。查《诗经》中所用之"火"均不作星宿解,"流火"并非星象,而是指天气。况且《七月》一诗中,月份后所属者皆是农事、物候、节令和天气,没有属星象者,"七月流火"自不能例外。正如"九月肃霜"指凉爽的天气一样,"七月流火"应视为炎热天气为宜。  相似文献   

14.
王柏拟删诗是王柏《诗经》观的折射和必然反映。①他在"淫诗说"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王柏继承朱熹衣钵,但又不受朱学范囿,他的《诗经》学重视诗篇的义理解说,将朱熹的"淫诗"说向前推进了一步,进一步明确了《国风》一些诗篇的民歌性质。王柏拟删诗篇的主张屡受指责,所列拟删诗目中"空白"(或改动)的一首应为《王风·采葛》,体现了比较慎严的学术态度和理学思想。王柏是南宋末年"义理解《诗》"的代表人物,是继朱熹之后对《诗经》学进行总结的又一学者。  相似文献   

15.
刘沅(1768-1855)是生活于清中后期四川成都的一位大儒。他著述极丰,其思想被称作槐轩学说,博大精深,代表性著作为《十三经恒解》,《诗经恒解》《周易恒解》是其中两部。《周易恒解》中刘沅通过《易经》义理和六十四卦中相关卦爻——《坤》《家人》《姤》《归妹》的内外含义建构了其关于先天女性道德观。《诗经恒解》则是在其先天道德伦理范畴下具体阐释的女性道德观。刘沅关于女性道德伦理的阐释,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儒家知识分子对全社会女性道德的总体评价和认识。刘沅从周代王公贵族的后妃妇德、夫妇之德、晚辈女性之德,以及《诗经》中女性失德的反面事例阐释了他对女性道德的看法。这在当时思想文化环境下是一种认识上的突破,无疑具有进步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古人婚恋使用的交通工具着眼,对《诗经》中含有舟、车意象的婚恋诗进行了文化考察与审美关照,从而阐述如下问题:舟是联系未婚男女的媒介,而车却是男女通往婚姻彼岸的桥梁。由于舟、车在古人婚恋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诗经》中"驾舟"与"乘车"两类婚恋诗反映的内容与呈现出的艺术风貌也不一样。本文意在描绘《诗经》中这两种不同的民俗文化景观与风貌各异的艺术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7.
"婚恋时中"含义深刻。"婚恋时中"在《大学》《中庸》的引《诗》中都有唯一体现。笔者认为,要探讨"婚恋诗中",就需要厘清"时""中"以及"时中"的内涵。《桃夭》之于《大学》、《常棣》之于《中庸》,以及《桃夭》《常棣》的"婚恋时中"之思是"婚恋时中"在《大学》《中庸》的体现。《诗经》"婚恋时中"与亚里士多德"幸福中道"存有伦理差异: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拥有共同的利他美德、衡量标准以及包含、统摄、指导其他的德性,不同之处在于二者的研究视角、道德层级、运行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8.
卢翠 《文化学刊》2008,(2):10-16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审美意识的萌发,女性容貌之美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许多反映上古时期社会生活的文献中,都记录了对女性容貌的赞美之词。在反映西周乃至春秋社会生活的《诗经》一书中,就记载了许多赞美女性容貌之美的美好词句。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有"窈窕淑女"、"静女其姝"、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独特魅力也为世界其他民族所喜爱。自18世纪以来,《诗经》英译版本陆续出现,扩大了《诗经》的影响范围。其中,英国翻译家理雅各的《诗经》译本影响广泛、独具特色。在《诗经》英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花费更多的笔墨去诠释与复原原文,才能够使目的语读者理解原作之意。该文以理雅各1871年《诗经》译本为例,以克劳迪显化方式为划分方法,从强制性显化、非强制性显化、语用性显化3个方面,研究显化在译文中的应用,以期对中国典籍英译中的“显化”现象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内容庞杂,思想丰富,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学术文化思想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诗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本文重在对《诗经》的核心要义进行解读和阐释,以此探求周人天命观的思想演变。周人的天命观上承殷商,视天命为终极性依据,认为政权依德之有无而转移,德必系于民而后显发天命之意义,代表了中国早期人文精神的启蒙,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