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憨佗 《学习之友》2009,(10):7-7
魏征这人历史上犯过严重的路线错误,他曾向太子李建成进言,及早干掉皇弟李世民。后来李世民兵变得了天下,魏征在李世民手下做臣子,要做事,要匡扶朝政,就须取得李世民的信任。为此,魏征向李皇帝叩头说:“愿陛下使臣作良臣,不要使臣做忠臣。”太宗不解:“忠臣、良臣有不同么?”  相似文献   

2.
魏征初侍李密,后随李密投李渊.魏征去山东(太行山以东)劝自己的好友徐世绩投降李渊,被窦建德俘虏,做了窦建德的起居舍人(记录皇帝言行的官).窦建德被李世民打败,魏征复投唐朝,做了太子李建成的洗马.玄武门事变,李建成被杀,魏征又被李世民收到帐下.魏征先后五易其主,在历史名人中也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3.
正一、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一)碑刻介绍《九成宫醴泉铭》,碑文作者魏征。魏征(580-643年),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巨鹿县)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青年时做过道士,曾参加隋末李密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后为唐太子李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魏征成为重要辅臣,以直谏知名,官至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拜太子太师,卒谥文贞。《九成宫醴泉铭》的书写者是  相似文献   

4.
李世民与魏征,千年以来一直被视为明君和诤臣的典范。这诚然符合史实,但李世民和魏征的真实关系,比我们通常想象的更加复杂。在读唐史的时候,不难发现,李世民一听说魏征有不检点地方,就马上派官员去查;我们还不难发现,在魏征死去才6个月, 李世民就下令,解除公主与魏征儿子的婚姻,摧毁魏征墓碑;我们更不难发现,魏征并不是最敢于说话的大臣。  相似文献   

5.
马建梅 《中学文科》2009,(12):64-64
中央一台黄金时段热播的大型历史题材电视剧《贞观长歌》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李世民是具有雄才大略、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典范,而魏征是敢于犯颜直谏的千古一人。魏征和李世民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王朝的君臣关系中可以称得上是极为少见的。然而揭开历史的假象,我们就会发现魏征并非忠臣,而李世民也并非明君,他们之间是一种相互利用、相互排斥的关系。下面让我们揭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来看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大唐的天空     
公元626年的一天早晨,秦王李世民率领亲信军兵埋伏在长安大明富的玄武门附近。当他的大哥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上朝路过这里时,他指挥伏兵雷霆一击,并一箭射杀李建成。李世民的这一箭射开了一片盛唐的天空,射出了一个不朽的盛世。唐朝的开国之君是唐高祖李渊,但在我们的印象中或许只有李世民  相似文献   

7.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的治国之道中,包含着丰富的人事管理思想,至今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魏征辅佐李世民十七年(公元627—643),是其统治集团的主要策划人物和决策人物之一。正如李世民对其侍臣所说的:“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雄者惟魏征而已。”①“(魏征)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②因此,魏征的人事管理思想基本被李世民所采纳,贯穿于李世民的人事管理之中。  相似文献   

8.
朱辉 《中文自修》2011,(Z1):44-46
作为清官,魏征一生最另类之处是曾经六次跳槽。《贞观之治》《贞观长歌》之中,李世民当然都是主角,而除了他,魏征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谈到魏征,都知道他是个清  相似文献   

9.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少有的名君之一,魏征死后,李世民亲临吊唁,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由此可见,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开启"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事,主要因为他善于"照镜子",以人为镜,广开言路。  相似文献   

10.
吕赟  殷晓峰 《教书育人》2007,(11):53-53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少有的名君之一,魏征死后,李世民亲临吊唁,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由此可见,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开启"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事,主要因为他善于"照镜子",以人为镜,广开言路.  相似文献   

11.
唐太宗长孙皇后,生长在贵族官吏家庭,深受封建思想的熏陶,加之本人好读书,故掌握了相当程度的文化知识,具有较为宽广的视野和政治眼光。虽享年不永,仅与李世民共度二十余载,但却对唐太宗贞观政权起过重大作用。唐朝建立后,按摘长于继承制度,李建成是当然的是位继承人,李世民只能被封为秦王。但年轻的李世民文韬武略远在其兄长之上,而且在建唐和统一战争中立下了显赫战功,所以他决不甘心于落王的地位。李建成自然不肯放弃既得地位和利益,双方矛盾愈演愈烈。随着齐王元吉势力进一步向李建成集团的靠拢,他们为了极力争取支持者,…  相似文献   

12.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时,害怕重蹈隋亡国的覆辙,日夜焦急不安,深知靠他一人办不好这么多事情,就问宰相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以后,李世民就在宫廷内部,采取了比较开明的办法,主动求谏,杜谗纳贤,并在制度与法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应改革。由于统治集团内部思想比较活跃,因而这个时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13.
唐初,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让自己的统治走向了太平盛世,可他本人在取得一些成绩之后,却逐渐向往奢侈的生活。当此昏昏然之际,贤臣魏征及时进谏,借助前代兴亡的教训要求李世民居安思危,其谈话方式是值得学生在表达交流时借鉴的,这也是该篇文章教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14.
魏征是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 ,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之一。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辅佐者 ,魏征以超人的胆智、耿耿忠心、犯颜直谏 ,前后所奏二百余事 ,其中大部分为李世民所采纳 ,“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 ,皆称朕意”[1] ,使李世民少犯了很多错误 ,对强大、统一的唐朝巩固和发展 ,对“贞观之治”盛世的出现都起了不少的作用。魏征的思想主要是从他和唐太宗的谈话 ,即奏疏和谏议中体现出来的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 (主要指农业 )、法治、军事等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比如他劝谏李世民要居安思危 ,施行仁义 ;要去奢省费 ,轻徭薄赋 ;举…  相似文献   

15.
李渊在李建成与李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殊死博斗中的基本态度,史学界有倾向于李世民(即秦王)一方①和倾向于李建成(即皇太子)一方②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不过,两种观点的论证或者语焉不当,或者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6.
陈鲁民 《成才之路》2011,(28):4-M0003
闻过则喜是一种令人神往的高境界,但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做到的。即便是纳谏如流的李世民,也不是回回都能做到闻过则喜的。有一次,魏征给他提了一条很尖锐的意见,他脸色马上就变了,虽没有当场发作,事后却狠狠地说:"我一定要找机会杀掉这个田舍翁。"多亏长孙皇后劝解,才算是放了魏征一马。  相似文献   

17.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文集》。作者魏征,字玄成。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魏征拜为谏议大夫,检校侍中,后进左光禄大夫,封为郑国公。魏征深谋远虑,富有胆略,敢于直谏。他前后进谏“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薄赋敛,轻租税”、“任贤受谏”等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他的治国良言有助于“贞观之治”,所以深得太宗的褒美。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相似文献   

18.
唐代著名的政治家魏征在任侍中(即宰相)之前,曾担任过尚书省右丞(贞观元年至三年),直接分管刑、兵、工三部的事。魏征在这三年中,接触到不少刑事诉讼方面的案件,因而在司法、执法中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后来,他为了帮助唐太宗“以法治国”,“慎终如始”,把这些经验逐步总结出来写成奏疏提供给唐太宗。贞观十年到贞观十四年,魏征就刑事诉讼方面的问题先后向太宗李世民写了四封上疏,即《理狱听  相似文献   

19.
朱辉 《学习之友》2009,(10):6-7
谈到魏征,虽然老百姓也知道他是个清官,可是因为他不曾断过什么有名的案子,在李世民的知遇之恩下也没有受过多少官场上的打击,所以市井之中的名气比不上包拯、海瑞,对于他的生平事迹,本多数人也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20.
魏征是镜     
臣子规劝或批评君主叫做"谏",君主接受规劝或批评叫作纳谏.我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唐朝著名的谏臣,前后陈谏二百多件,大多被唐太宗采纳,被唐太宗誉为"明得失"的镜子,同学们,想知道魏征是怎样敢于积极进谏的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