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发生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的一段插曲。当时驻扎在福建“剿共”的十九路军因不满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在爱国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的率领下,在福州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签定了“联合抗日反蒋协定”。由于共产国际的瞎指挥,使这一“协定”不能实施,联合反蒋反日统一战线中途夭折,其结果导致了福州政府士崩瓦解,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全面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这一插曲终成为一首红色悲歌。  相似文献   

2.
“四条汉子”的称谓,语出鲁迅的《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指阳翰笙、田汉、夏衍、周扬四人。在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时期,他们四人都是“文委”(上海临时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成员。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虽然不是中共党员,但他与中共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他还是中共领导下的“左联”的盟主。“文委”的有关工作情况,是要与鲁迅沟通的。  相似文献   

3.
古小丹 《兰台世界》2006,(22):41-42
阐述了张学良“联蒋抗日”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反蒋抗日”方针的影响,中共由“反蒋抗日”向“逼蒋抗日”转变的根本原因。强调指出“西安事变”爆发及和平解决,是会谈之后张学良为实现逼蒋联共抗日承诺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中共中央放弃反蒋口号实行“逼蒋抗日”政策的继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企图以武力吞并全中国。日寇铁蹄所至,山河破碎,尸横遍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国共两党进行第二次合作,伟大的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团结抗日,开展了一场伟大的全民族抗战。  相似文献   

5.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张、杨两将军的共同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正义主张。“西安事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推动了中国从长期内战到全面抗日的重要历史转折。发动“兵谏”,逼蒋抗日是杨虎城首先提出。张、杨两将军共同商定、共同执行的,这是目前史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那么,采取“兵谏”逼蒋抗日是杨将军的个人主张,还是其他方面策划的结果?张学良方面事先是否就逼蒋抗日也做了策划与酝酿?史学界对此有如下几种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6.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北平卢沟桥附近的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官兵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8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抗日宣言,号召“全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7月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向全国发表了著名的“庐山谈话”,称“卢沟桥事变”是我国续绝存亡之最后关头,号召全国“地不分南北,年不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报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中华民族在抗日的旗帜下焕发出了空前的凝聚力,万众一心,同仇敌仡,共赴国难。  相似文献   

7.
关于争取韩复榘抗日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给中央的报告(张经武致周恩来、叶剑英转毛泽东)昨晚晤韩主席,已将毛意传达韩主席。拿固×依中央意旨正加强巩固日东防御。  相似文献   

8.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的历史,有关专家已作过系统著述。但共产国际与东北抗战的关系问题,史学界至今尚未深入探讨。这不利于我们深刻认识东北抗日斗争的历史局限性。本文仅就共产国际与东北抗日武装统一战线的形成问题略作探讨,以就教于诸位学者。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进入局部抗战阶段。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仍然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把主要精力对准中央苏区,不断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日号角,号召全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作为中央苏区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党报,《红色中华》充分发挥了自身强大的舆论动员功能,积极宣传造势。首先,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丑陋行径;其次,强烈谴责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剿共”;再次,广泛宣传报道中华民族日益高涨的抗日浪潮;最后,及时向外界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红色中华》的这些举动,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起到了抗战动员的积极作用,为全面抗战时期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上演了一场“伟大预演”,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斗争中的前期贡献。  相似文献   

10.
马杰 《黑龙江档案》2012,(3):143-143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对我国东北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武装侵略战争,蒋介石政府却采取不抵抗政策。在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日的号召下和全国人民抗日浪潮的推动下,当时东北各地出现了许多自发性的抗日武装队伍。如何团结他们,共同抗日,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一个迫切而复杂的问题。为了更好、更有效地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共中央于1933年1月26日给满洲省委发出了《中共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的信——论满洲的状况和我们党的任务》的指示信(即"一·二六"指示信)。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要共同记住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石峰这个中国历史不能忘记的红色地标村,并以《北上抗日宣言》所倡导的民族统一战线精神,团结一致,振兴中华",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福建永安市小陶镇石峰村001号荣誉村民安孝义说。临危受命军团改编在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石峰  相似文献   

12.
徐和平 《新闻前哨》2005,(12):30-31
《湖北日报》从8月17日起推出“穿越湖北抗日战场万里行”专栏。记者以现场实地踏访的形式,访问抗战亲历者,寻访抗战旧址,追忆抗战历史,重现当年抗战情景,反映战地今昔变化。在历时半月的“穿越行”中,记者先后采写了《打响敌后抗日第一枪——寻访张体学独立大队》、《历史不能忘记——访国民政府第六战区受降堂旧址》等15篇稿件,拍摄了大量的现场照片,图文并茂、浓墨重彩地报道了湖北地区的抗战史迹。读者评价这一系列报  相似文献   

13.
《小消息》报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共河南省委(后为豫鄂边区党委)创办的机关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原地区我党领导机关最早创办出版的重要报纸之一.它积极宣传党中央的抗日主张、方针、政策和政治路线,给中原人民指明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对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鼓励军民抗日斗志,开创中原地区敌后抗战新局面,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小消息》报之所以能够顺利刊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为《小消息》报提供了客观的外部环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非常重视舆论宣传工作,1922年9月13 日,中共中央接受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建议,在上海创办《向导》周报,这是中共中央第一张机关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转入地下,《向导》报被迫停刊.  相似文献   

14.
《救国时报》是我党为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法国巴黎创办的机关报。1935年12月9日创刊,1938年2月10日停刊,历时两年有余,共出152期。创刊伊始,《救国时报》即严正声明:“以不分党派,不问信仰,团结一致,抗日救国为宗旨;以推动建立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使命。”该报的历史“即是为实现反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奋斗的历史。” 纵观《救国时报》,其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思想指南和行动指南的作用,使共产党“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日益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5.
抗日剧最近扎堆荧屏的现象,引起了央视与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关注,央视《新闻1+1》在4月10日“抗日剧可以这么拍”的专题节目中细数了目前抗日剧的数宗罪:叙事主题言情化,剧情设置天马行空,情节雷人缺乏逻辑,人物形象偏离年代偶像化,对历史缺乏严谨客观态度。抗日剧一直以来作为严肃题材电视剧不乏优秀作品,但近年来呈现出的言情化、偶像化等趋势日益明显,因此文章在探析抗日剧热播的原因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抗日剧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反思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陈阳 《新闻世界》2013,(4):195-196
本文主要研究上海“孤岛”时期《申报·自由谈》利用副刊文体的丰富多样性针砭时弊,揭露敌人阴谋,反映现实,从而唤醒国民积极抗日,形成了有力的抗El救亡舆论氛围,推动着上海民众的抗日爱国运动。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为了封锁、隔绝、扼杀敌后抗日根据地,切断抗日根据地之间、抗日武装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曾灭绝人性地在华北大规模制造“无人区”。被日军视为“华北治安最大隐患”的晋察冀边区成为重灾区。  相似文献   

18.
陈斌 《声屏世界》2013,(9):17-19
一颗手榴弹可以炸下侵略者的飞机,一把飞刀竟然可以灭敌重炮;穿皮衣、戴雷朋、骑哈雷,抗日英雄徒手撕烂日本兵,这是抗日剧还是抗日科幻剧?若侵略者可如此轻而易举地消灭,八年抗战怎么过来的?抗日剧比着看谁俗、争着看谁二,这是爱国还是愚民?2013年4月10日,央视《新闻1+1》节目播出《“抗日剧”可以这么拍?》,顿时将“抗日神剧”现象推向高潮,与之同时步入高潮的,还有铺天盖地的质疑与奚落。  相似文献   

19.
马锡五,就是解放初拍摄的电影及戏剧《刘巧儿》里马专员的原型。“马锡五审判方式”。在我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司法战线上树立了一面旗帜,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赞扬。其故事至今仍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20.
丹阳抗日自卫团是苏浙皖地区成立最早的抗日民众武装之一,在抗击日军的战火中一步步成长壮大,成为一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抗日劲旅,为创立丹北及苏中抗日根据地,支持新四军“东进北上”,圆满完成“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