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苏洵字明允,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六国论》是他的著名论文。《六国论》原名《六国》,选自《嘉佑集·权书》。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头就点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作者将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一个“赂”字。作者认为,韩、魏、楚的“破灭”的直接原因就在于“赂”,因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齐、赵、燕虽不曾“赂”,但它们的“破灭”也和“赂”有关,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战  相似文献   

2.
<正>论,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文体,有史论和政论两类,大多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事件。宋代文学家苏洵的《六国论》总结了六国灭亡的教训,借古喻今,成为“论”这种文体的杰出代表。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经典选读】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相似文献   

3.
报国心切的苏洵,出于赤子之心,精心构思而作《六国论》,以规劝北宋王朝,使之猛醒,结束妥协辱国行为。全文如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  相似文献   

4.
田兆山 《学语文》2005,(1):7-27
苏洵的《六国论》是以说理缜密见长的千古雄文,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又以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加以充实,有如高山坠石,力逾千均。其后对第一个分论点的论述纵横捭阖,充分显示了老苏策论天下无双的功夫。然而在说理的过程中却百密一疏,  相似文献   

5.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精湛史论,在遣词造句方面也千锤百炼,力求贴切。譬如赢秦攻势凌厉,殄灭六国,作者就分别情况,运用了“破灭”、“迁灭”、“革灭”等不同词语,我们如果不加判别,一概而论,自然无法体味到作者的苦心经营了。让我们先列出例句,再研讨注解吧——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开赂秦。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已,诚不得已。对于“破灭”,诸家选本大多未注。对于“迁灭”、“革灭”,不少选本——例如江苏人  相似文献   

6.
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弱肉强食,强秦灭六国,本来就是理所当然之事。但秦封侯建国不如四国早。当时楚大齐富晋最强,匈奴时犯。但穆公发愤图强,广纳天下人才,终于成为春秋时期的第四位霸主。随后再蚕食六国,如此过了百年,直到赵政鲸吞燕赵,一统中原,再北逐匈奴七百里,才定疆称皇。倘若秦不强盛,六国又何必因赂秦而亡?所以六国被灭的根本原因是缺少人才。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文坛著名的“苏门三父子”之一的苏洵,写下了著名的《六国论》一文。该文通过具体的史实,形象地证明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观点,批评了北宋统治者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作者严密的论证令人信服,而渗透于字里行间的强烈的感情尤让人感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赂秦者的悲悯与愤恨之情作者在论证全文的总论点时,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其中之一即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在此观点之下,作者对赂秦的国家如韩、魏、楚三国,先从理论上进行对比,说明赂秦之损失大于战败之损失,进而动之以情,展…  相似文献   

8.
<正>一、"调整版"批注详解北宋苏洵的《六国论》历来被奉为议论文的经典,但鲜有真正发现其"经典"究竟在何处的。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一个独特的现象。独特在哪里呢?在文章的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心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析之一,理由之一)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  相似文献   

9.
本篇用先提论点而后反复论证的方法,抓住“弊在赂秦”,层层深入,步步阐明,笔力雄健,层出不穷。最后一段,借古讽今,更发人深省。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先否定,后肯定,点出“赂”字作本文论述的中心。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  相似文献   

10.
苏洵的《六国论》立意巧妙,明是讲历史,实则讽谕现实,言在此意在彼,是借古讽今、委婉劝谏的典范之作。   首先,文章的论证分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文章一开头,就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尔后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针对赂秦和不赂秦两种情况,文章给以哲理思辩的分析。一种是赂秦的如韩、魏、楚三国,直接以土地壮大敌国,削弱自己,自取灭亡;一种是未尝赂秦的齐国,因孤立自守,坐视五国迁灭,不得不归于灭亡。对于用兵抗秦但有始无终的燕、赵二国,具体分析其用兵的功效,从反面证明赂…  相似文献   

11.
我教被动句     
一说到被动句的教学,常见的方法是,向学生摆出古汉语中的被动格:“被”“为”“见”“受”“于(乎)”“见……于……”“为……所…”等。但如: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2、屋子已经打扫干净。  相似文献   

12.
苏洵的《六国论》文风沉稳道劲,笔法辛辣,说理严谨缜密。作者为达到借评论六国破灭的史实来警策北宋统治者,要他们汲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的政治目的,立论时只取一点,不及其余,精辟地提出“弊在赂秦”的观点。文章写得尖锐峭拔,机锋雄辩,但因作者是针对北宋王朝赂敌求和的现状而写,文中观点亦不乏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3.
苏洵的《六国论》开篇直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他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源在于六国本身,我却不以为然。六国破灭,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所谓“势不可挡”,六国再怎么维系统治,终无法阻挡历史的潮流。这个时代,是秦国主打的天下。秦国的国势蒸蒸日上,也不是一时强盛起来的。自秦孝公开始,便着手全面整肃朝纲,在商鞅的推举之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兢兢业业,没有丝毫的懈怠,为嬴政一统天下奠定了稳固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继秦孝公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扩大已有的基业,遵循前代的策略,大展鸿…  相似文献   

14.
(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路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相似文献   

15.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针对北宋在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政策这一情况,写下流传千古的《六国论》,借战国时期六国的破灭警示统治阶级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我在对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的史实进行阅读之后,对苏洵的观点产生了质疑。我认为,历史的真相绝不是像他所说的那样。苏洵在思想上犯下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那就是他想当然地把六国看作一个整体并自作主张地把六国的矛头一致指向秦国。而事实上,战国局势是一个多元化结构。齐、楚、秦地势险要、实力雄厚、龙盘虎踞,大有并吞八荒之心,囊…  相似文献   

16.
李小农 《学语文》2002,(1):17-18
《六国论》是传统史论名篇,思路严密,语势畅达,文笔老到,有“纵横家之风”,其首段逻辑关系及全文论证结构似早有确论,可细究起来,问题怕不是这么简单。 教参认为(新版教学用书仍沿用此说),首句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从两个方面阐释论点(因此这两方面即为分论点):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又由于全文的  相似文献   

17.
蒋红卫 《语文知识》2003,(11):37-37
高二册第17课是苏洵的《六国论》。关于这篇史论文的论点,《教师教学用书》作出了如下结论:“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笔者认为这种提法值得商榷。所谓论点,就是作者对某种事物或现象所持的观点和看法,是作者所要告诉读者的  相似文献   

18.
《中文自修》2005,(1):47-49
课文摘要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全文中心论点)  相似文献   

19.
何传跃  蔡静 《语文知识》2006,(11):15-17
1.岸、暗、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2.弊、蔽、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说:“生姜还是老的辣”,这句话用在苏洵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相传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他在科场上不得意之后,便再度悉心攻读六经百家,并烧去这以前所写的全部文稿,重新立言,终于成了“策论”大家。《六国论》一文,就是为仁宗皇帝看重的《权书》中的一篇。作者借六国赂秦破灭的历史,讽刺北宋王朝贿赂辽、西夏的不当,真是一语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