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哲学研究历来重视先秦道家哲学“道”本体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原创地位,而比较忽视儒家哲学创始人孔子的“道”本体哲学思想。文章认为,“道”是孔老哲学共同的本体论核心范畴,意指天地万物之本原、本质、本性;它既是一种物质实体,又是一种精神实体,“混沌”、“变通”、“阴阳”、“虚静”是表述“道”本体特征的几个重要范畴;“道”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基元命题的本体论依据,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谐本质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
石涛是中国美学史上最伟大的绘画美学家之一,他的《画语录》是清代最重要的绘画美学著作,“一画之法”作为《画语录》的中心论题,则是这种追求的集中体现。本文重点对“一画之法”“道”的含义和“技法”的含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刘海 《绥化学院学报》2007,27(5):139-141
“虚“是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是对“道“的存在状态的描述.文章从“虚“的字源考证着手,具体考察了它从哲学层面向美学层面的转化,它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与审美追求.对这一范畴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成中英教授提出的“本体诠释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的意义。他运用自己创立的“本体诠释学”成功地诠释中国哲学的宇宙本体“道”。他的诠释开启了对中国美学本体“境界”的理解。境界即道有显现。中国美学认定的“美在境界”,究其根本也就是“美在道”。道的生命性、有无统一性、关系性、心智性及整一性都通向境界。  相似文献   

5.
在中日两国的哲学史上“道”始终是本土思想的最重要的体现,无论是中国的“道教”还是日本的“神道教”,都对两国的文化文学的发展有着绝对的影响和制约。而中日古典戏剧中对“道”的体现却不尽相同。中国以“道化度脱”为主题的神仙道化剧成为古典戏曲的一个重要分支,日本则主要体现在其戏剧中潜藏着的“真实物哀”的美学意境。深入研究这一课题是中日戏剧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神韵”这个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是一个涵盖形而上和艺术的整体概念。审美主体对形而上之“道”的观照和对艺术本身的掌握是“神韵”的关键问题。而“道”本身以及艺术性则属于“气韵”的范畴,这是本文力图辨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文学艺术深受老庄美学的影响 ,即追求“形而上”的境界。中国的影视虽然是舶来品 ,但在其表现形式上还是与中国传统的美学遥相呼应 ,并使中国的影视具有其独物的风格。对“道”的体悟与实践直接影响了抒情、表意的影视作品 ,对之进行探讨无疑有助于中国影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人作为文化的载体,以“道”自守,在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由于“道”往往是无形的,能否恪守“道”从根本上说还在于士人是否有自觉意识。当“道”和“势”处于一种紧张的对峙状态时,士人也就面临着三种选择,即以“道”抗“势”、无道则隐和弃“道”求荣。  相似文献   

9.
老子“道”的本体论曾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道”与美具有许多相同或相通的地方,他的“道法自然”可以看作是美的自由创造说的渊源,美与“道”的玄妙相仿,其本质应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相似文献   

10.
“道”是《老子》中的核心范畴,老子正是通过这一范畴,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哲学体系。然而,老子创造出具有哲学形上意义的道的概念,并不是凭空的臆造,而是有其客观的条件及其内在根据的,也就是说,老子的道的提出,正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从字源上看,“道”有能够上升、抽象为哲学范畴的内在根据;其次从神话、宗教角度审视,“道”的观念取代“天”的观念有其必然性;最后从探求世界统一原理角度来看,作为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源或本体概念的“道”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大”的范畴出现得很早。在先秦道家的美学思想中,“大”与其哲学思想的中心范畴“道”紧密联系,“大”体现了“道”自然无为的本性。与儒家美学中的“大”受到天命论思想的约束不同,道家美学中的“大”体现了天道的自然无为、无所不能的力量,是一种无限的美。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论述海德格尔在接受老庄“道”的思想的某种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的“此在在世”的存在论命题,指出它超越了西方“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传统;同时指出这一命题又反过来对中国当代哲学美学思想发生了重要影响,由此论证了中西文化对话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主要是指受过中等和高等以上教育的人,在相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文艺工作或技术开发,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的脑力劳动者。他们在继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优良品格,做到"穷则以道而自重"的同时,也普遍存在着"达则枉道以从势"的现象。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只有修身弘道,兼顾"穷"、"达",才能真正成为国家和民族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14.
庄子论美     
道家学派的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它无所不在,无所不为。“道”使一切事物显得自然而然,好象事物本来就如此。“道”是最高的审美境界,自然美是庄子美学的核心。庄子的美学观对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与儒家一道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国哲学史的主要论题和基本观念,不少是引发于庄子,无疑的,在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上,庄子的思想对后人亦起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道”是艺术作品的生命之本.中国艺术以体“道”为鹄的.超越广阔的艺术时空,充分展示“道”的无穷魅力,乃是中国古代艺术家自愿承担的历史使命.中国书法艺术之所以风靡百代而不衰,其奥秘在于它最擅长对非质实而虚灵的“道”的摹仿,以浓淡枯实、周流运转的点画线条形成“囊括万殊,裁成一相”的抽象美.它既追求“笔补造化天无功”的形式美,又寄寓各个时代的生命情调和文化精神,让点画生情,形外有意,创造出种种风流韵致.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从电影语言的新旧之辨到对谢晋电影的批判,从对第五代 探索影片的评价到对中国电影创新之路的争辩,中国电影的现代转型历程一直伴随着现代影像 美学与传统戏剧美学,现代文化意识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之争。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创作逐步 形成重影像轻叙事重电影意识轻文化意识的风气,新世纪初一些理论话语开始对现代性转型偏 颇进行反思。在梳理这一中国电影现代性问题史的基础上,分析中国电影转型历程中矫枉过正 的真正原因,指出文化意识的现代性建构是中国电影尚未完成的任务,现代性仍将是中国电影文 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用"人生美学"来概括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特征,有机整合了朱光潜将的美感心理研究、诗论研究、谈美与后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等几个板块,是一个重要突破,也对认识中国美学的民族特色起到了深化作用。但要准确理解朱光潜的"人生美学",还必须到中国传统的人生境界与人生美学思想中进行探源性研究,才能更加全面与深入。  相似文献   

18.
对陶渊明诗文的研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他的诗文备受后人的推崇,关于这一问题前人早有论述,现就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基本抛开他的诗歌作品本身所取得的成就进行讨论。他的诗文之所以影响如此之大,除了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对后世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其隐士形象首先被中国传统文人接受和他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为中国传统文人提供了一种典范的生活方式,为他们构建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归宿,有了他们的首先接受才使得陶渊明诗文备受后人推崇  相似文献   

19.
杨键是一位为当代诗坛所瞩目的诗人,他所践行的诗歌写作方式不仅是"审美",更是"求道"。这"道"是"心之道",是心灵在直面自我生命与大千世界时如何求得救赎与超越的真理。杨键把传统文化精义作为自己的精神资源,为现代汉语诗歌写作注入新的生命力,这对当下诗歌写作无疑是个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庄子认为人的不自由主要表现为人为物所役,而人之所以会为物所役,是因为人与物有分,从而失去道的规定。人只有通过"物化"重新实现与道合一,才能重获自由。庄子的物化思想本质上是一种身体美学,它虽然深刻影响了传统中国人格的形成和传统艺术精神的发展,但也因缺乏历史性而存在被超越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