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拜师     
丘作家十八岁时即以卖文为生,五十年后,其文字功夫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文坛罕有能望其项背者,许多人纷纷欲拜其为师。但不知何故,丘作家的徒弟始终没有出现。这天,丘作家的门前又来了张三、李四和王五三个拜师者。获悉来意后,作家微笑着问道:“写作是一件孤独寂寞的事业,你们真的愿意为此付出一辈子光阴吗?”三个青年皆信誓旦旦:“舍此之外,别无它求。”丘作家沉默了一会儿,说:“给你们三个月时间去帮我找一本名为《无诀真经》的书,谁先找到那本书,我就把平生最宝贵的写作经验传授给他。”张三离开后,直扑图书馆,但一连三日一无所获。这…  相似文献   

2.
本义以文字学知识为依据,试从分析“魁”字字形入手,确定了“魁”的本义为“勺头”。并且得出了“魁父之丘”的命名应该是“象勺头一样的土山”的结论。把前人对“魁父之丘”仅仅释为“小山”的说解进一步落实为“象勺头般的小山”,从而补充和完善了历来对“魁父之丘”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是动了一番脑筋的,三个山峰则为“山”,两个山峰则为“丘”。甲骨文中的“丘”,山峰不仅  相似文献   

4.
一、“耀高丘”之谜去年,闲翻《鲁迅先生纪念集》,在“函电” 一栏内,偶然发现:丁玲来函吊唁,却署名——耀高丘.就我的孤闻寡见,从没听说丁玲同志还有个笔名——耀高丘?自然,就与鲁迅《悼丁君》诗末一句“可怜无女耀高丘”联系起来了.那时,我产生了一个天真的想法:必是丁玲曾经用过“耀高丘”作笔名,当年鲁迅是知道的.因此,鲁迅在听了遥传丁玲不在人世之后,悲愤而写了《悼丁君》时,将“耀高丘”写进诗里去了.一年多以来,“耀高丘”三个字,不时在我脑中出现.一天,闲逛书店,一本书目映入眼帘,赫然两个字——《母亲》.我求售货员拿下一看,见是丁玲所著,如获至宝,立即买下.我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买回书后,总爱前后翻翻,看看序言、后记一类的文章.此  相似文献   

5.
丘逢甲19世纪末20世纪初寓居岭东,其既是“诗界革命”的重要代表,用满腔的爱国热情谱写“新派诗”,又创办新式学堂,大开岭东新学教育之风。丘逢甲诗歌反映的新思想与开创的新境界,呈现了新学教育理念与思想。诗歌创作与新学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是丘逢甲在诗人与教育家两者间的身份契合点。他在“新派诗”中表达新学思想,并以新思想成就诗人“新”与“健”的境界。可以说,“新派诗”与新学教育实践奠定了丘逢甲诗学与新学思想在文学史和教育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重评黄遵宪与丘逢甲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遵宪和丘逢甲同是晚清客家名人,“诗界革命”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两人自1889年京城相识便结下了忘年之交,在此后的十几年里经常书信往来和诗歌酬唱,交情甚笃。学界对他们的交往有着不同的解读,或认为“诗坛争雄”,或认为“亲密无间”。通过再梳理黄、丘的文字因缘,提出了黄、丘的诗歌酬唱和交往是自觉的,彼此并无意于诗坛争雄,但唱和的频繁程度和唱和中大量用典的现象,给时人造成了诗坛争雄的印象观点。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评价黄、丘的交往,即回归他们本身,回归晚清粤东客籍诗人群体,回归诗歌以及“诗界革命”。  相似文献   

7.
1999年4月23日,“唐长安城圜丘遗址考古发掘汇报暨保护方案研讨会”在位于陕西师范大学校内的唐“天坛”遗址举行。经考古工作者艰辛劳作,我国现存最早的“天坛”遗址———唐代圜丘遗址已经发掘成功。历1400多年风风雨雨、未采用一砖一石的唐代土建筑———...  相似文献   

8.
对联故事     
有个叫丘琼山的人,小时候跟着老师在乡里一官宦人家私塾读书。他很聪明,远近闻名,可那官宦人家的孩子却最不喜欢读书。有一天,老师外出,官宦人家的孩子也偷偷跑回家,只有丘琼山还在学堂学习。当时天下大雨,丘琼山的座位上方正好是个瓦缝,雨漏下来,滴在丘琼山的肩上。于是,丘琼山就把那个官家公子的座位移到漏雨的地方,把自己的座位换过去。老师回来后,官家公子看到丘琼山占了自己的地方,便向老师告状。老师说:“我出对子给你们对,谁对上了,就算谁有理。”接着说出上联:“点雨湿肩头。”丘琼山脱口答道:“片云生足下。”这个下联暗含自己将来…  相似文献   

9.
“丘”与“蓝”都为百家姓之一。 “丘”与“邱”是同一种姓。据《永定县志》(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记载:丘氏,河南郡(今洛阳之东北),齐太公封营丘,子孙遂以邑(即今城镇)为氏。清雍正年间,避圣人孔子(名丘)之讳,加“邑”(即“阝”)为“邱”。辛亥革命后,恢复为“丘”。所以,现在规范(特别是按姓氏笔画排名时)的写法是“丘”。 “蓝”与“兰”是两个不同的字,也是两个不同的姓。有些人常把姓“蓝”写成姓“兰”,误认为“兰”是“蓝”的简化字。其实,“蓝”是“蓝”的简化,而“兰”是“兰”的简化,两者是不能混淆的。…  相似文献   

10.
“敬鬼神而远之”、“狐死必首丘”是两个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用语。“敬鬼神而远之”蕴含了中国人常怀二心的鬼神观念,不即不离的宗教信仰以及清醒现实、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狐死必首丘”所表达的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绵绵不绝的恋乡情结。这种恋乡情结是中国农耕文化和宗法观念天然契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  相似文献   

12.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  相似文献   

13.
小麦为川中丘区主要粮食作物,为探索近年来国家、省审定品种在川中丘区的种植适应性,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与遂宁市农业局联合对近年审定品种引进进行适应性种植,通过集中对比试验,“蓉麦2号”、“川麦43”抗倒性好,抗病性强,产量高,综合性状好,适合川中丘区大面积种植.  相似文献   

14.
对话     
“兵”对“丘”说:看看战争有多残酷,两条腿都炸飞了。  相似文献   

15.
《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对“魁父之丘”的“之”,许多古汉语论著作了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结构助词,表示一种特殊的修饰关系,相当于“的”,或不译出;有的说是指示代词,表示同一性的偏正关系,相当于“这样”、“这类”;有的又说是结构助词和指示代词的溶合体,既表示偏正关系,又表示同一性,相当于“这样的”、“那样的”。①我以为,对“魁父之丘”的“之”的这些解释和争论,都忽视了一个语言事实:这个“之”仅仅是一个用于专名的语间助词,它的主要作用不是表示某种或某几种关系,而是调整音节,舒缓语气。  相似文献   

16.
上博简《子羔》篇感生神话试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传世文献为对比参照 ,考释新发表的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子羔》篇所载禹、契、后稷出生的神话 ,认为“伊”当读为“” ,“央台”即“桑野” ,“玄丘”即“圜丘” ,“艹夭”即“蒿” ;简文“观于伊”、“游于央台之上”、“游于玄丘之内”意思近同 ,都是特指参加祭天祈子求福  相似文献   

17.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中的“苫蔽成丘”,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注释为“覆盖成小山似的。苫,盖上。蔽,遮蔽。”课本把“苫”当作动词,把“苫蔽”看成动词并列短语,我认为这是错的,有辨正的必要。“苫”,原为名词,《辞海》释为“用茅草编成的覆盖物”,并引《尔雅·释器》“白茅谓之苫”佐证。现在俗称草苫,用来覆盖茅屋或草堆。在“苫蔽成丘”中  相似文献   

18.
不清楚之处     
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者赫胥?每有一次在课堂上问他的学生,他讲得是否都清楚。其中一个j生回答说:“老师,只有一部分不清楚,也就是您站在我和黑’丘中间,遮住我视线的那部分。” 赫胥饕风趣地说:“亲爱的学生,我已经用了最大的力气使我讲清楚,但是看来我却没有本事把自己变成透明的。”不清楚之处  相似文献   

19.
明朝时。广东有位名叫丘琼山的书生,他博闻强记。被人们称为“丘书柜”。[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邓晋东 《嘉应学院学报》1995,(4):141-144,,140,
对我国近代史颇有影响和贡献的著名爱国志士丘逢甲,过去曾在很长时间内未予应有的研究和公允的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一局面虽有了可喜的变化,但是,从1955年直至1993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一类的专著看,对丘逢甲的正确评价尚未完全解决。之所以如此,影响的焦点是人们对丘逢甲谋建“台湾民主国”这段经历褒贬不一。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一事物总是与它事物相联系的。评判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也应以辩证的观点对待之。如果联系着丘逢甲在乙未前、未乙间、乙未后的人生实践,可以清楚地看到,丘的一生确有一条炽热的爱国主义的思想红线贯穿其中。如能从这条主线出发,不仅“台湾民主国”的评价问题可以解决,丘逢甲评价上的最根本的问题也就可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