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华 《江苏教育》2022,(63):30-32
<正>江苏省句容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句容实小”)秉承“向善”理念,实践“善行”德育,学校以“善”为核心,设计的“善行励学——向阳娃笃志敦品的体悟实践”成功申报了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学校通过“善”文化道德场景的营建,让儿童浸润在“上善若水”“润物无声”的化育之境中,使“善行”理念入于心、隽于行,涵育良善的大美儿童。项目实施以来,学校明理路、讲设计、重实践、涵品格、  相似文献   

2.
赵华 《江苏教育》2022,(31):29-30
<正>童蒙养正,开童稚之蒙,养浩然正气。江苏省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南通高师附小”)“‘张謇大生思想’体验式启蒙教育”项目秉承“张謇大生思想”,深化新时代育人理解,构建“大生体验德育”体系,实施“沉浸式”道德学习,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构建了儿童道德习养的“大生样态”。一、“大生体验德育”的时代内涵“大生体验德育”是恪守立德树人宗旨、赓续张謇教育思想、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五育融合新实践;“大生体验德育”是“张謇大生思想”“开启童蒙”的教育定位、实践活化、创造性传承;“大生体验德育”是创造性理解“张謇大生思想”,让每个儿童从小根植“爱国救国、造福民众的大爱,心怀责任、勇于担当的大志,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大为”的教育启蒙。“大生体验德育”,让儿童在合道德的场境和与先哲的对话中,沉浸学习,砥砺品格。  相似文献   

3.
将学生经验、心理、知识、文化、社会等各种因素纳入教学,根据情境线索、活动线索、知识线索和素养线索,搭建教学境脉,形成基于整体观的境脉教学,获得整体观视角下数学境脉教学模式.模式具有如下特点:丰富教学内容,激发课堂活力;重塑课堂生态,重视学习体验;指向完整的人,指向连续发展的社会.以“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一节课为例,展示整体观视角下数学境脉教学设计和过程.  相似文献   

4.
林丹 《中小学校长》2023,(4):7-9+50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之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践行方向。在此背景下,德育应培养人的敬畏自然之心,除了培养敬畏自然之心,还应培养敬畏他人生命之心和敬畏自我生命之心。唯有秉持“天人和谐(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人际和谐(处理好人与社会、他人的和谐关系)—自我和谐(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三位一体的生态观念,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正确的培养敬畏自然之心的德育。  相似文献   

5.
生态体验德育模式的实践魅力显现为震撼心灵、感动生命的魅力德育实践样式,有效唤醒体验者的生态阅历,诱发生命感动,打开生命梦想,激发生态潜能,显现为一种祛枯返魅的德育新形态。生态体验场是三重生态因子的科学组织与艺术化处置情境,运行机制是营造体验场、开放式对话和反思性表达,可以通过体验式干预设计,创设富有价值引领和智慧激发的生态体验之境,从根本上超越枯燥说教,彰显德育文化的亲近感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6.
学习设计作为学习范式落地的抓手,成为范式转型之际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研究话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学习设计的本质是关注认识发生和学习要素,并以此为基础梳理已有文献发现,当前学习设计对学习关注不足;其次,以“五维学习设计”为理论基础,阐释了学习设计的结构关系;最后,以“发生认识论”为学理基础,以小学阶段为例阐释了1~3年级和4~6年级两学段学习设计的层次:“物”经历“具体形象型”学习空间到“形象—抽象型”学习空间的变化,“人”经历主动学习到自主学习的变化,“事”经历序列化学习场景到关联化学习场景的变化,“境”经历原生之境到派生之境的变化,“脉”经历具体知识到知识专题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林灵 《上海教育》2023,(31):74-75
<正>实质与内涵:“小蚂蚁”德育实践渊源上海市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自2008年开始研究“小蚂蚁”德育实践,经历萌芽探索、整体规划和系统升级三个阶段,不断丰富其实质与内涵。“小蚂蚁”创生之初,是学校卡通形象代言,是指向立德树人创生的德育符号,像一个欢快活泼的儿童张开双臂,拥抱世界。后被赋予了教育的属性,具有育人的价值,更是文化精神的外显。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1981年以来6套小学德育教材的分析,揭示其中体现的儿童德育境遇的转变,并深入分析各阶段的伦理困境。德育教材中的“好儿童”内涵、主要德育资源与设计思路,是决定儿童德育境遇的三个关键因素。从思想品德教材时期到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时期,小学德育课教材中儿童的德育境遇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好儿童的内涵从“‘五爱’”转变为“过好自己的生活”,在德育过程中儿童由“聆听榜样故事”转变为“学过自己的生活”,教材设计思路由“聚焦儿童良心及其审查机制的建立”转变为“关注儿童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这两种德育境遇都包含着各自的伦理困境:前者为无思、无我、无生活,后者为自我中心的伦理立场、技术化的生活理路以及功利论的道德逻辑。认识到这些局限性,是深化德育课程与教材改革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李吉林老师因创立情境教学(情境教育)而闻名,而更让我感动和敬佩的是她自身的“情”和“境”;她对儿童的挚爱之情,对儿童教育的忠诚之情;她不断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她“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境界。她自诩为一名“长大了的儿童”,  相似文献   

10.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各年级选编了大量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优质的作业在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方面发挥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关于传统文化内容的作业设计思路有三:一是从“纵”的层面,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探文化之源;二是从“横”的层面,引导学生思辨比较,寻文化之脉;三是从“越”的层面,引导学生亲历实践,承文化之魂。  相似文献   

11.
从具身认知角度理解道德与法治“和润课堂”,挖掘“和润”的德育意蕴,即教学过程要追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身心素质得到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和润课堂”的实施路径:创设具身场域,美化课堂生态;浸入身体体验,活化学习情态;拓展认知境脉,优化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习惯于把成人的需要径直地看作是儿童的需要,把成人的方式看作是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不考虑儿童的需要,不从儿童的视野出发,传统的德育课程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独白”的课程,是成人文化。新课程所营造的是一种儿童文化,“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由成人文化走向儿童文化,“童心”、“童趣”成为我们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底色。  相似文献   

13.
一、德育中“有我”、“无我”之意义阐释“有我”、“无我”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创立的诗评理论。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王国维是用“有  相似文献   

14.
淄川实验小学位于淄川城区东部,位置优越,环境幽雅,是育人的理想之地。 学校注重文化建设,围绕“惟德、惟真、惟美、惟和”的核心价值观打造学校文化品牌:以“三风一训”为着力点,抓精神文化建设;以人性化管理为抓手,推进制度文化建设;以德育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以“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为例,进行了创设群体情趣境脉、构建学习资料境脉、延伸具身操作境脉、精致实验多变境脉以及纵深意义联动境脉的实验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6.
李根 《辽宁教育》2022,(16):69-71
沉浸式德育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吸引学生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中得到熏陶、获得成长和发展的一种育人形式。沉浸式德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多有体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育人形态。学校可基于沉浸式德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化实施路径,以“最美系列”打造为点、以“学习花园”行动为线、以“苹果银行”体系为面,三者有机结合,让沉浸式德育的内涵不断丰富、价值不断彰显,发挥其特有的管理育人、实践育人和评价育人功效,指向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赵华 《江苏教育》2023,(17):35-37
<正>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育体育局作为全省区域推进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的项目单位。“基于张謇‘大生’思想的‘三生德育’区域推进”项目实施以来,全区的74所中小学在创建“三生德育”特色实验学校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校一品”的特色,区域德育呈现“差异性共生”的生态。一、“三生德育”的溯源张謇先生说:“凡教之道,以严为轨;凡学之道,以静为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育合道德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儿童,  相似文献   

18.
反思现行小学德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有必要对小学德育内容投以更多的重视和思考。我国的小学德育使用的是大德育的概念,众多的德育内容成为影响小学德育实效的重要原因。坚持儿童主体的原则,回归儿童的生活,以“尊重”“责任”作为小学德育的基本点,是实现小学德育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围绕研究立美与修德之间的内在关系,探究小学立美修德的操作框架与实践路径,促进学生在德育文化理念下的道德成长这一研究目的,以全方位打开、全过程浸润、全员化参与、审美化评价的实践举措,对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给予积极审视;对传统德育模式进行创新;寻求儿童道德发展的有效途径,形成了富有价值的理性认识,对儿童道德成长具有指引性。  相似文献   

20.
境脉是指“上下文”“语境”“文脉”,人或事物之间的关联情况。境,是外部的情境;脉,是内部的结构关系。数感主要是指对于数和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数感培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从桥接知识脉络,突破认数的阶段性思维壁垒;联通方法脉络,贯通数理的一致性本质内涵;蕴伏情意脉络,培育素养整体性协同发展三个维度来探索境脉视角下的数感培育新样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