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这是一个读图的时代。电视、电影、网络,都在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吸引我们足够的注意力,使我们丧失对文字阅读的兴趣。我们在恐惧读图时代破坏了对文字阅读的专注力,使我们丧失了深阅读能力的同时,不妨承认图像阅读,确实会给我们带来海量的信息,如何有效利用这些信息,才是关键。所谓读图,主要指静态的图像阅读和动态的影像阅读,为方便表述,统一称为图像阅读。图像阅读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信息量大、现场感强等诸多优点,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相似文献   

2.
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面临各种矛盾困扰,存在种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严重的会丧失生活的信心.作为政治课教师,我们要看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特点融入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相似文献   

3.
张红军 《学周刊C版》2011,(9):150-150
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在计算方法上.我们要求一种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都是用这种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相关的各种事件发生的总次数.在这类题目的语言表述上往往会说“任意摸一张牌”或“任意摸一个球”等等。我们很容易看出某种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但如果每次“任意摸‘几’张扑克牌”,某种扑克牌出现的可能性大小该怎样求呢?  相似文献   

4.
噪声的妙用     
一提到噪声,同学们肯定都会对它深恶痛绝,因为它是社会环境的大敌。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噪声也不那么可恶了,只要合理利用,它们也能为我们造福。噪声武器我们一般生活在30分贝左右的安静环境里,如果超过这一标准就会影响人们的睡眠和休息,破坏人的神经细胞,引发各种慢性病。于是,一些国家将噪声用于战争,制造出各式噪声武器。如声束枪、噪声炸弹等。这些武器能使敌方战士丧失听力,或者让他们的身体失去平衡和方向感,而不会对己方的设施造成破坏。噪声诊病噪声不是致病的吗?怎么能用来诊病呢?原来,科学家制成了一种激光听…  相似文献   

5.
道德失范现象作为转型时期较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从制度层面分析,它是对社会现有制度约束体系和道德原则、规范的一种违背和破坏。而在更深层次上从人的角度分析,它引发人们的道德信仰危机,这些都必然会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较为深远的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认识静电     
同学们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冬天晚上脱羊毛衫,有时会有噼里啪啦的声音,还会伴有电火花产生;下楼梯的时候,如果扶梯是金属的,手扶上去有时会有触电的感觉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由于各种原子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  相似文献   

7.
正有些知识我们需要共同"科普",成长中的你们和成熟中的我们都需要。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可卡因等。它首先损害人的大脑,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血液循环及呼吸系统功能,还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殖能力,并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吸毒的人容易感染各种疾病,严重的则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8.
<正>硬币除了可以买东西,也可以用来解决各种争端。据说,遇到不可调解的分歧的时候,为了作出决定,人们的首选是猜拳,其次是抛硬币。足球场上开球方的决定,习惯上也是用硬币决定的。除此之外,硬币作为垂手可得的小道具,也能玩出各种花样的小游戏。对于这些小游戏,你又知道多少呢?硬币正反不一样如果硬币两面是完全一样的,显然掷出正面或者反面的可能性是均等的。我们常说,正反面出现的概率都是0.5。那么,这里的"概率"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不停地投掷硬币,并记录下每次的结果,我们会发现正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教学可能性时,经常会让学生做“抛硬币试验”,来验证正面朝上次数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1、2。如下面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0.
主题: 成就世界、推动世界进步的,是一种可能性思维,绝大多数的发明和创造,都是在可能性思维的推动下完成的.不管什么奇思妙想,相信它,自然会产生一种力量,这是信念的力量.相信是一颗神奇的种子,撒播在每个人的心田,便会有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陪伴我们一起成长.我们深信:无论什么样的生命,都有各自的禀赋和异彩,只要努力坚持,总会绽放美丽.由此,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青园中信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的校训“相信是一种力量”应运而生.我们从“知情意行”四个层面归纳出四句话:相信自己,自信阳光.相信他人,诚实守信.相信梦想,脚踏实地.相信奇迹,勇于创造.  相似文献   

11.
读了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我们明白其主旨在于嘲笑那种思想保守落后,行为与现实格格不入而把自己装在套子里面的人,并以此教育我们要脱掉那个套子。然而在我看来,套子本身是没有错误的,只不过它与当时的沙皇制度相结合,就变成了一种奴役人性的精神枷锁。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各种的套子,比如说各种法律规章制度、各项管理规定等等。如果没有法律这个套子,大家都可以放纵地杀人放火,为所欲为;如果没有诚信这个套子,大家都可以言而无信,恣意妄为;如果没有精神文明这个套子,大家都可以任意破坏公物,辱骂他人。假设这些都成…  相似文献   

12.
“习以为常”是破坏美好生活的罪魁祸首。人一旦陷入到习以为常的状态,就会失去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体验能力。然而,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习以为常:对于在黑暗中随手打开电灯就能见到光明习以为常;对于在图书馆随时都能借到自己想读的图书习以为常;对于在地球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用手机听到亲人的声音习以为常;对于从小到大父母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习以为常。这些“习以为常”让我们失去了生命中本该拥有的快乐和幸福。  相似文献   

13.
汽车的尾气     
有一天,丁丁背着书包去上学,马路上的汽车来来往往,汽车的尾部排放出长长的烟雾,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丁丁赶快捂住了鼻子,心想:这些都是对人体有害的废气,会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4.
杭瑞珍 《知识文库》2023,(2):178-180
<正>中华民族的传统讲究落叶归根,而家是滋养每个人的根,家庭建设是我们的精神之源,个人和家庭亲密的联结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这份联结也是一切事业的基础。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很多信念与我们的文化理念所契合,如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改变的可能性,过去的遭遇体验会影响当下的状态,家族传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成长,以及我们自身有强大的内在能量、足够多的内部资源,当我们意识到这些能量的存在,照见资源,就会实现心灵的疗愈。这份自我能量使我们自身足以对自我负责,驱动个体追求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5.
文化破碎中的乡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乡村文化秩序遭遇的危机是多重的,综合起来,一是自然生态秩序的破坏,一是乡村文化秩序的瓦解,一是乡村公共生活的危机,一是乡村心惫秩序的危机。这些问题的后果也许一时还看不出来,但只要我们稍微留心,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在眼下的直接受害者就是乡村的孩子们,他们正在失去乡村社会对他们生命悉心的、整体的呵护,尽管他们在物质层面大都得到了更好的基本生活条件,但他们精神生活的贫乏与从小就形成的生存的迷失也许会陪伴他们一生,  相似文献   

16.
自卑感人人都有,几乎所有中学生都有自卑的体验。偶然的和短时间的自卑感问题还不大,若长期感到自卑,又不能克服,就会形成自卑的性格特征,表现自惭形秽,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自暴自弃,悲观失望;自我埋没,丧失信心。这些现象又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从客观上来讲,主要因素有:1.自身条件的缺陷。容貌丑陋、身体残疾、家庭贫困、成绩落后……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中,有些事件我们事先能肯定它一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前者称为必然事件,后者称为不可能事件,它们都是确定事件;也有许多事件我们事先无法肯定它是不是会发生,我们称为不确定事件.不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0,必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1(100%),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0与100  相似文献   

18.
各种聚餐是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一些饭店包间往往人多、空气流动差,且室内有空调,里外温差相对大,这些都容易造成上呼吸道感染的小流行,加上大人在空调房中抽烟,孩子往往会成为被动吸烟的受害者,使呼吸道免疫能力下降,增加上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所以,在寒冷的季节也不要忘了常  相似文献   

19.
面向21世纪的幼儿教育,面临着如何把环境教育纳入现代科学教育,又如何把握好幼儿环境教育特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讨论研究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幼儿学习的生命,没有兴趣或丧失了兴趣,幼儿的知识获取和智能开发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20.
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的教育。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加快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加之家长对学生的溺爱,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不爱劳动.劳动观念差:不会劳动,劳动技能低;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浪费、破坏现象较为严重。过去“爱劳动、会劳动、懂珍惜”是农村学生的最大优势特点,现在正逐步丧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