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多元文化融合视角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民族文化的关系,针对师范生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培育研究薄弱的现状,提出“一二一四”培育体系,围绕以学生为本“一个中心”洞察师范生德育实情,贯穿课程思政和实践育人“两条主线”,创建一个信息化培育平台,构建“知情意行”四维一体的培育模式,以促使师范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期对地方师范院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教育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的优质资源,其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在我国中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有助于改革创新中职思政课程,还有助于传承及发扬红色文化。本文立足于中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首先阐述在中职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然后指出红色文化资源在中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提升中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生动性及实效性,促进中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为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中职思政课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中学生党史教育为切入点,既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的实践,也是贯彻落实当前全民学党史的需要。通过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进一步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学生党史学习之间的关系,并明确其与认同党的历史,认同党的领导的主要关系。主要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殊地位以及在中学开展党史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引出借助思政课学习党史等教育手段、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等路径。  相似文献   

4.
以中学生党史教育为切入点,既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的实践,也是贯彻落实当前全民学党史的需要。通过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进一步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学生党史学习之间的关系,并明确其与认同党的历史,认同党的领导的主要关系。主要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殊地位以及在中学开展党史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引出借助思政课学习党史等教育手段、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等路径。  相似文献   

5.
徐俊丽  欧文静 《职大学报》2023,(2):40-42+47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教育教学实效性,必须要加强学生教育的针对性,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等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文章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例,将把他们培养成为宣传民族团结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使者作为教育教学目标,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如何实现专业针对性教育。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的思政类课程为国家规定的学生必修课程,目前思政课程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若能结合高职院校比较发达的实训条件,可以进行思政课程实训室的建设探索。  相似文献   

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高职院校是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阵地,要充分认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大意义,肩负起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使命。面对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复杂形势,高职院校应着力构建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深入开展“五史”教育,多措并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师范院校应积极服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为深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持续推进教学科研一线教师政治引领和思想建设,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教材。积极探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到师范生培养和在职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开发专门课程,为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供师资支撑。搭建体系内部帮扶平台,精准对接提供中西部少数民族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需人才、课程和资源,能够有效提升援助水平。  相似文献   

9.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技术性、系统性、应用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应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培养出技术扎实、思想先进、能力出众的中等技术人才。文章主要讨论了课程思政对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信息技术课程中思政教育存在教师思政意识不强、课程思政建设不足、信息化教学薄弱、思政教育评价模式落后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0.
笔者通过对中职学生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探讨了课程思政资源库在《PLC编程与应用技术》中的实施方法,结合PLC课程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要素进行教学设计,并对其进行二次开发,构建PLC课程的思政资源库。在课堂上,教师引入思政元素,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国家情怀,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1.
化学是我国高等院校中药学类以及医学类相关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关乎学生走入社会或继续学业的重要课程。因此,通过应用混合式教学法,将课程思政与化学充分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本文对医学类高职院校化学课程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究,并进一步分析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化学教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已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作为师专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古代文学有着分量重、课时长、延展性强的特点,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视角下有着独特的优势。师专院校培养优秀教师与课程思政"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的要求完美结合。结合师专院校的特点以及教育目标,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与实践,提出了一些师专古代文学的教学策略,期望能对师专古代文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带来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3.
中职学校教学改革中,羽毛球教学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对培养学生体育技能学习能力具有积极影响和作用.与其他院校的羽毛球课程不同,为了发展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其羽毛球课程教学目标之一就是终身体育.在培养中职学生终身学习意识、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对目前中职学校羽毛球课程教学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结合羽毛球课程教学发展的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配套举措,是提升综合育人实效的有效措施。高职院校做好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处理好四大辩证关系,即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专业课程与当下探索中的课程思政的关系、"精心设计"与"随机应变"的关系以及"育生"与"育师"的关系。在实践上,高职院校应组建具备集成性特点的沟通平台,增进与课程思政相关的教职工的互动,在制度上完善参与课程思政的教师的成长与评价机制,促进课程思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本文阐述了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存在着思政课程"主渠道"的地位没有凸显、教师缺乏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学校缺乏多学科合作的课程思政合力等问题,从构建课程思政组织框架、打造课程思政优秀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落实课程思政等方面提出课程思政推动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路径,以期对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不断提升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提高学生的择业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关键举措。然而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将思想政治理念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不同环节中,破解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所面临的思想问题与价值取向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理想的岗位及职业。对此本文结合课程思政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联系,探究课程思政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广西壮族民间至今仍留存着大大小小的歌圩,其中壮族三月三歌圩的审美教育内容表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审美共同体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其审美教育最为现实的意义体现为培养学生民族团结与和谐共进的审美价值观,有助于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18.
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育人的根本任务,实施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和任务。通过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与梳理,从专业课程思政设计与规划、专业课程思政意识培养、开发相关课程资源、重构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路径探究。  相似文献   

19.
健体育魂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是结合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需求,以学生综合素养强化为导向构建教学实践体系,确保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高职院校应基于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设,运用强化价值观培养、深化教育评价管理及加强教育内容拓展等多种策略构筑高密度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实现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20.
叙事是一种纽带,凝结着叙事者和接受者的情感世界。作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承载着五十六个民族共有的记忆与情感,标识着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叙事方式铸牢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边疆各族群众地位平等的事实、团结和谐的事实和生活向好的事实,讲好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故事,通过叙事话语、叙事形式和叙事策略的实践理路,润物细无声地夯实边疆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从而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往实里抓,也往细里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