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表征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工具或问题交流的理解表达,表征水平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多元表征对学生思维的影响,帮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况和要求创造和运用不同的表征时,使其加深对数学知识、定理的本质理解,促使学生交流他们的思维.  相似文献   

2.
张玥 《数学教学通讯》2023,(13):44-45+80
表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性表征、图像性表征、语言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通过表征,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支撑、有辅助、有载体、有依凭。表征越多样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层面就越丰富。表征不仅仅促进学生的数学认知、思维,更有助于学生的数学迁移、应用。多元表征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3.
<正>思维可视化是指利用实物、教具、模型、语言、符号等将原本看不到的思维过程有效地展示出来,让其变得真实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说一说、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等活动,运用多元表征来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可视、可感、可触摸,能让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引导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进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一、语言表征,让思维听得到  相似文献   

4.
数学活动是数学基础知识内容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学理论与实践生活的联系。指应用不同的数学知识、方法、活动经验、思维方式等解决实际问题或探索数学规律。数学活动课就是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同时,教师根据活动内容,安排、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方案、策略引领同学展示对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相似文献   

5.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较强,运用多元表征可以帮助学生降低理解难度。多元表征包括文字表征、数据表征、图形表征、符号表征等形式。通过将数学概念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征,学生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概念的内涵,从而建立起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6.
数学活动是数学基础知识内容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学理论与实践生活的联系。指应用不同的数学知识、方法、活动经验、思维方式等解决实际问题或探索数学规律。数学活动课就是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同时,教师根据活动内容,安排、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方案、策略引领同学展示对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相似文献   

7.
<正>数学教学是以学生思维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数学教学需要把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揭示出来,以带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运用直观表征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水平。所谓直观表征,主要是指运用图形、表格或教具模型来表示相关的概念和数量关系。通过直观表征,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算理、关系和规律,而且有助于他们对各种数学结论作出更加清晰的解释,让思维可视化,  相似文献   

8.
<正>数学概念是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揭示事物共同属性的思维形式。学生学习概念的过程,是内部心理表征的动态建构过程,即通过动作表征、图像表征和符号表征等不同的表征形式进行多层次表征,在不同表征系统中逐步完成概念本质的深层次理解。灵活运用多种表征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抽象概念和已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下面以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为例,围绕多元表征方式对三角形概念教学作一些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李永东 《成才之路》2011,(21):92-I0021
数学精神,既指人类从事数学活动中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等意向性心理的集中表征,又是人类对数学经验、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时效观念等不断概括和内化的产物.理解和认识数学精神,有助于我们树立新的数学教育观念,转变单纯地提高人的数学知识水平和能力,寻求数学素质教育的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0.
人在学习数学的认识活动中,思维占有重要的地位。数学思维作为结果,指数学知识本身。数学思维作为过程指的是获取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思维过程。数学思维过程是人脑和数学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中,以已有的数学概念和事实为基础,通过数学判断和推理等形式来认识数学对象,掌握新知识。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中,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灵活地处理在新的具体情境下或各种不同的抽象水平上的新问题。小学数学思维和中学数学思维以至大学的、数学研究工作者的数学思维有很多共同的地万,所不同的只是涉及的数学知识范围和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数学活动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等方面的品质。在学  相似文献   

12.
数学这门学科,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和思维活动结果的综合,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产物。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数学认知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基本方法,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对其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13.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比如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数学知识;对数学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已知定理或公式的“重新发现”或“独立证明”;提出有一定价值的新见解等。均可视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那么。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相似文献   

14.
中美小学生学习成就得益于不同表征的使用。多元表征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中国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以直观表征引入数学概念,多元表征变式加深数学理解,引导学生自己创建多元表征。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数学知识关联是指不同数学概念、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在数学学习中,很多数学概念和技能都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教师通过创设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有效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沟通联系和学生的思维进阶。  相似文献   

16.
布鲁纳的儿童智慧发展表征理论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动作表征、图像表征、符号表征三个阶段。以布鲁纳的表征理论为依据,小学数学螺旋式课程教学需要根据学生思维的发展阶段,使用恰当的表征方式,加强多元表征教学,以促进儿童数学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儿童对数学知识的表征方式是多元的,数学教学要引导儿童在"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流转互演.教学中,教师要累积儿童的数学知识表象,让儿童对数学知识进行动态想象,引领儿童返回知识的诞生处、源头处.由此,让儿童思维在直观中"显影"、在运动中"定格"、在物化中"成像".  相似文献   

18.
学生思维具有直观行动性的特点,动手操作是他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应当有计划地多组织学生进行操作、试验和练习等活动,使他们用不同感官接受到不同的信息,从中发现数学现象;了解数学关系,掌握数学知识,并让手的运动促进儿童大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在素养本位下,多重表征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本文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宜的教学素材、把握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培育教学情感等方面,探讨多重表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而素养本位下多重表征的教学策略是一种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有效方法,通过多种方式将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提高其数学能力,培养其数学素养。一、素养本位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多重表征的含义  相似文献   

20.
<正>这里所说的三种"思维"即指教材思维、教师思维和学生思维.其中教材思维是指教材对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师思维是指教师教学时对教材思维的理解和认识,学生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时对教材思维或教师思维的理解与认识.章建跃博士提出: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这是对教师思维的三层要求.教材思维是冰冷的,如果教师只做一个教书匠,不钻研教材,缺乏自我对数学的理解,硬生生地把冰冷的教材思维不加修饰直截了当地传给学生,学生只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长期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