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6 毫秒
1.
初中物理的跨学科实践并不是以“跨进”其他学科为目的,而是指“跨出”物理学科知识本位的束缚,把所学的物理知识“跨进”学生的日常生活、“跨进”学生能够接受的工程实践与社会发展。它既是一种实践活动,更是一种教学理念。“项目化”策略是基于项目化主题任务的方式,通过“实际问题提出—主题项目设计—物理概念支撑—显性成果展示”的流程,整合不同学科知识,解决基于物理概念、规律引发的问题或任务目标的一种综合学习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独特优势。以义卖活动为例,深入探讨如何通过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过程,同时分析这一教学方法所面临的优势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遵循项目化学习的设计思路,给出了物理跨学科实践课程的设计路径。以“密度秤的制作”为例,从项目确定依据、项目建构过程、项目实施过程、项目评价过程四个方面详细说明了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课程的实施流程。  相似文献   

4.
初中物理2022年版《课程标准》新增了跨学科实践活动内容要求,跨学科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跨学科实践活动很难做到真正的落地生根.本文尝试借鉴学校空中果园建设的跨学科实践经验,探索初中跨学科实践活动实施的方案与策略.  相似文献   

5.
跨学科实践作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载体,其有效实施路径需要厘清。在对物理跨学科实践的内涵与特点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分析了物理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提出了落实物理跨学科实践的有效途径。最后,通过案例进行跨学科实践活动,供物理教师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物理学作为工程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学科之一,与工程技术紧密联系.随着新课标的颁布,物理与工程学科间的跨学科学习引起重视,而国内外研究表明项目化学习在跨学科实践中具有极大的优势,因此物理与工程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对递进型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介绍,构建了物理与工程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实践路径,以“制作港珠澳大桥”桥梁模型项目为例,呈现桥梁模型中关于物理与桥梁工程学的核心知识,阐述项目具体设计、实施过程并给出启示.  相似文献   

7.
“跨学科实践”已经进入初中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类课程该如何设计和进行,是我们亟待探索的课题.本文以项目式学习和混合式学习为切入点,探讨基于项目化混合式学习的跨学科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并以八年级下学期的一个跨学科实践活动“喷泉行动”为例,分享案例设计和教学过程,以期对广大一线教师有一点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朱文军 《江苏教育》2022,(75):7-9+19
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内容具有跨学科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旨在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培养学生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乐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要立足本学科知识,选择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题,科学引导和循序渐进地设计方案,注重成果的展示交流和评价。跨学科实践活动的一般流程是明确目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检验评价等。  相似文献   

9.
项目化学习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也是对真实、复杂问题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知识与技能.以物理学科为核心,教师从真实生活情境入手,选取可以提高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问题以项目化的方式开展跨学科实践研究.本文以设计制作各类信号灯的实践活动为例,阐述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历项目设计、项目实施、成果展示的实践活动,达成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同时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陈淑如 《考试周刊》2024,(20):63-68
跨学科活动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路径。跨学科活动的实施能打破原本的学科边界,立足数学学科特性,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方式,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融合教学背景下,数学跨学科活动的组织应立足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跨学科活动组织原则;以课堂联系生活,打开跨学科主题活动范围;以学生学情为基础,明确跨学科学习目标;以核心素养为依据,设定多样化学习任务;以课堂评价为保障,明确后续跨学科活动思路和方向,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跨学科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11.
以“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教学为例,采用项目化学习方式,设计与实施跨学科实践活动,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初中生命科学“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学习基础,进行跨学科实践活动设计,以“我国历史人口的数量如何变化”为驱动性问题,以学科的相关概念和跨学科概念进行活动设计,以项目化学习方式进行落实,使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生物学与社会的关系,理解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发展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方燕华 《上海教育》2024,(10):52-53
<正>初中学校策划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带动艺术课程综合化实施是一种学习方式变革的探索实践。希望通过实践研究让学生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23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实施项目化学习推动义务教育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成为上海市项目化学习实践与研究的新起点。《意见》中明确:“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指向两个以上学科的核心素养培育,将自然、社会中真实而复杂的问题转化为项目,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可结合相关学科课程标准中的跨学科主题进行实施。”根据《意见》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要求,初中学校应以艺术实践为基础,建立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综合。  相似文献   

14.
在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设计的10个跨学科实践活动形式分类的基础上,解读跨学科实践的内涵。尝试基于跨学科学习的设置逻辑图,以跨学科实践活动为载体,构建跨学科知识的多维立体关系;以素养导向目标为依托,促进深度学习运用于过程中;以实践问题解决为导向,融合核心知识和学生必做实验;以真实表现为评价依据,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从以上四个方面,探索义务教育化学“跨学科实践”的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5.
跨学科项目化教学指的是为了解决一个真实而复杂的问题,学生需要学习并创造性地整合不同学科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以形成综合性的项目成果和新理解.跨学科项目化教学设计应包含三个阶段:确定教学目标及驱动性问题;依据教学目标明确表现性学习评价依据;设计包含评价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活动.以“设计探空气球之测量空气密度”为例,进行了跨学科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施,希冀为广大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16.
“果实或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是一个跨学科实践活动案例,以“种子纸飞机模型”这一仿生学应用为教学工具,设计了横跨艺术、物理、数学、生态学的跨学科实践活动,聚焦于两类种子借风传播的方式,让学生在模型制作、探究实践和问题分析中培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2022版新课标指出:跨学科学习既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又是培养学生批判意识和自由人格的必要条件,它以发展学生的跨学科理解为直接目的。跨学科学习设计既要关注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征,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还要关注社会生活特点。在确定跨学科主题之后,要围绕跨学科概念进行系统设计,并与各门学科学习形成有机联系,使二者相得益彰。我们在设计数学跨学科实践活动时,要在新课标精神的引领下,基于概念性理解及核心素养而设计,充分发挥整体育人优势,使学生真正走向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8.
项目化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收集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项目化学习的实施策略一是以教材为基础,明确项目任务;二是以学生为主体,设计驱动问题;三是以素养为核心,开展探究实践;四是以评价为手段,提升学习实效。在项目化学习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核心素养到项目化学习目标的转化,要深化“学科实践”,要注重跨学科的融通性,要用高阶学习驱动低阶学习,设置的问题要具有挑战性并具有探究的可持续性,要设置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化学习评价。  相似文献   

19.
提出跨学科实践是此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的显著变化之一。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跨学科研究的相关进展,跨学科实践活动应具备跨学科整合的特质、真实情境化的任务驱动特点、设计与体验的过程特色以及物化成果的显著特征。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已有不少适用于跨学科实践的内容素材。教学实践中,应根据跨学科程度的不同,合理统筹“学以致用”和“用以致学”,使教学内容由分散向系统逐步过渡,使课堂呈现方式由活动向项目逐级递进,更好地发挥跨学科实践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20.
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是进行跨学科学习较有优势的学科之一,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乡村小学中受重视程度不高。在分析现状、阐述意义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在乡土资源的熏陶下培养家国情怀与乡土意识,在跨学科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协同推进中不断探索跨学科学习的有效路径,通过以乡土资源为依托的主题挖掘、以乡土主题为基点的概念网络、以乡土特色为支点的任务驱动、从家国情怀出发的师生共评,在综合实践跨学科学习中体现乡土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