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量感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这里的可测量属性便是长短、轻重、二维平面大小、三维空间大小、时间长短等,这些都是抽象的属性。新课标把“量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加以强化,使得“常见的量”这原本不起眼的角色熠熠生辉,只要学习量,就必须渗透量感。“计量单位”的教学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活动中、在估测中、在体验中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2.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量感与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息息相关,建立量感可以帮助学生用“定量”的意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但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量感素养的形成不像知识与技能的习得那样立竿见影,需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更需要让学生在度量活动中感知、体验、想象、推理,  相似文献   

3.
基于理论研究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以“1千米有多长”教学为例,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基本路径,即温故而知新,唤醒学生的量感;设计体验活动,丰富学生的量感;注重应用,强化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4.
对面积相关内容的教学,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概念、计算方法等知识点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量感:聚焦量感,集“思”理“量”;着力教材,理“感”论“量”;重组教学,践“学”明“量”;建构模型,回“看”悟“量”。这样,学生经历充分的体验活动,在体验中不断建立、发展和丰富量感。  相似文献   

5.
教师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体验感,学生的学习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文章选择了“做数学”的教学方式,试图在情感上把学生代入内容,打通理解和感悟上的任督二脉,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能更深入、高效,体验真实的“数学味”.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量感”,要求学生能够直观感知物体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研究通过解析“量”的两个读音,阐释了“度量”“度量单位”的含义。新课标视野下的量感,主要表现为学生理解度量及度量单位;能够合理选择度量单位,实现单位的灵活换算;感受度量的误差,学会合理估计度量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渗透度量的历史,引导学生在测量活动中经历直观感知、获得量感,利用多维度空间发展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7.
量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在度量教学中需整体把握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活动设计,整体推进中落实量感的培养。基于整体教学,教学中需重视单位表象建立,理解度量意义;重视单位换算体验,体悟度量方法;重视单位形成价值,渗透数学思想,在过程中逐步培育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8.
王雪艳 《江西教育》2022,(20):74-75
“量感”类似于“数感”“方向感”“空间感”等,是一种直觉、感悟,是一种心理感受、内在感觉,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数学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物质属性进行感受、体验;对单位量、标准量进行感受、体验;对累积量、叠加量进行感受、体验等,拉长学生的“体验”过程,发展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9.
“数学广角”的灵魂:数学思想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教材专门增设“数学广角”内容,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广角”的灵魂和核心,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学广角”蕴舍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着内在联系,为此在教学中要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核心,把握目标定位,整合教学资源;以活动体验为基本形式,感悟数学思想;以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培养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10.
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体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构建小学数学体验教学模式,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  相似文献   

11.
量感对于计量单位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也对后续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需要通过有效教学策略助推学生“量感”的生长,最终让量感的培养水到渠成。文章认为,着眼于学生“量感”培养的数学教学,教师需要用适切实境,制造冲突,催生量感意识;利用具身实感,开拓视域,丰富量感体验;开展数学实验,拉长体验过程,让量感得到深度生长。  相似文献   

12.
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体验性学习方式已成为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用内心的创造和体验得到的数学知识,会理解和掌握得更牢固。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提升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3.
蒋智能 《广西教育》2023,(16):61-64
本文以“认识面积单位”教学为例,论述量感素养的培养需要经由“量”的认知发展最终实现“感”的能力提升,提出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经过初步感知、稳步发展、实践延展三个教学实施步骤,逐渐培养和发展学生量感素养的具体策略,包括:通过课前自主探究,唤醒学生生活经验,聚焦课堂新授内容;通过课中多维认知,拓展学生活动经验,发展学生量感素养;通过课后综合实践,增强量感体验,解决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量感”是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教学中,沿“使用工具重视操作体验,建立1克的质量标准;少用工具重视思维体验,建立更多的质量标准;不用工具重视直觉体验,内化更多的质量标准”的路径进行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量感直觉,助力其量感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思想方法是隐藏在数学知识之后,在成百上千年的数学研究当中逐步积淀下来的、能够反映数学本质以及数学学科发展规律的精华.当下的数学教学不能将教学重点放在数学思想方法的名称上,而应当将重点放在学生对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与体验上.反映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最恰当的词汇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与落地,重在“体验”,因此真正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过程,应当是学生在体验中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渗透不仅面向数学思想方法,还面向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渗透还可以成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做数学”的目的最终是要让学生学会“数学化”。“做数学”的实质是把重点从“教”转向“学”,从教师的行为转向学生的活动,并且从感觉效应转向活动效应,使学生在数学的活动中感知数学、认识数学、体验数学和应用数学。  相似文献   

17.
体验更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身体”与“心验”.这里所说的“身体”带有“做中学”的意思,“心验”主要是指思维活动.体验的价值在于将体验中形成的经验与认识,转化为数学认识,并且最终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是一个将数与形的规律逐步体现出来的过程,最终的数学语言是体验结果的表现.体验式教学中,“做”是手段、“思”是催化,最终的目的应当是数学知识的建构以及核心素养的落地.  相似文献   

18.
砂国民 《考试周刊》2023,(39):83-86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关于量感的内容安排得比较分散,导致在教学时,教师会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没有使相关知识的结构连接性得到有效体现。在教学中,只有学生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培育。因此,教师要认清当前教学工作的不足,以不同形式帮助学生体验“量”生成,并掌握“量”的概念,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  相似文献   

20.
李培芳 《福建教育》2009,(10):55-56
有效的数学学习应当通过对数学活动的深刻体验,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进行。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只有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这一本质特征,才能打造出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真正因数学而智慧。现结合第三届“我与新课程”征文暨第二届“智慧&#183;互动&#183;成长”全国青年教师教学风采展示活动中的课例谈谈如何让学生在操作、实践、应用中丰富数学体验,在猜测、归纳、推理中发展数学思维,进而在不断的体验与思考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