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胡广是明代继解缙之后的第二位内阁"元辅",以诗文见长,尤擅作诗,时常与翰院同僚诗酒唱和。由于这些唱和者均是在帝王交替之际以科举、举荐、征召等路径进入翰林院的,故其唱和诗台阁化倾向明显。又由于这些唱和同僚大多是在"靖难之役"中临阵倒戈的官员,既要背负背主求荣的骂名,又要面对新主对其衷心程度的猜忌和怀疑,故而其公私领域的唱和内容不外乎节会、伴驾、送行、八景、内直五类,以展现国家宏阔的盛世气象、歌颂壮丽的山河为主,形成"鸣盛"特质。这种唱和带有明显的政治功利性和浓重的表演痕迹,在明代早于"三杨",当为台阁体诗歌创作之先锋。  相似文献   

2.
王鹤是明代西安府长安县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考中进士,官至应天府尹。为官廉洁,性情耿介,长于诗文。所著《见薇堂集》《王薇田滑稽杂编》等今皆散佚。《皇华集》收录其诗文62篇,是诗人早年出使朝鲜经历的记录。明代陕西诗歌总集《周雅续》载其诗69首,其中不乏酬唱赠答之作,可据以考证其交游信息。而更多的随兴题咏之作,则流露出诗人关注社会民生的责任感和淡泊名利的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3.
王九思是明代中期一位较为重要的文学家。在其现存的830首诗歌中,有愤世嫉俗之诗,有忧国忧民之诗,有隐逸闲适之诗,也有怀古忆旧之诗;其诗作苍古悲凉,意境浑厚;质朴清新,不事雕琢。  相似文献   

4.
朱东润先生在四十多年前发表的《诗三百篇探故》中,在论及《诗经》主题时说,“要之则颂祷之诗少而怨刺之诗多,欢愉之情少而诅咒之情多”。四十多年来,大陆学者虽然比较注重对《诗经》政治诗的研究,但在众多的研究中,以怨刺论诗者罕有,以怨刺名诗者,更是绝无仅有。诚如孔丘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故对于二雅刺诗的研究,我们先从正名做起。  相似文献   

5.
诗以有意境而自成高格,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诗是心灵之声,有意境则自有诗美诗,高度凝练才有韵律之美,诗品源于人品;诗道唯在妙悟。  相似文献   

6.
何景明是明代诗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诗人。《明月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篇诗的序,更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曾经受到大家重视,並引起大家争论的一篇重要文献。兹录其全文如下: 仆始读杜子七言诗歌,爱其陈事切实,布辞沉著,鄙心窃效之,以为长篇圣于子美矣。既而读汉魏以来歌诗及唐初四子者之所为而反复之,则知汉魏固承三百篇之后,流风犹可征焉。而四子者,虽工富丽,去古远甚,至其音节,往往可歌。乃知子美辞固沉著,而调失流转,虽成一家语,实则诗歌之变体也。夫诗本性情之发  相似文献   

7.
明代性理诗人有其遵循的较为稳定的诗歌传统,大致可分为《诗经》风雅传统、效陶传统、崇杜传统以及理学家诗歌内部承续传统。他们认为《诗经》义理完备,存乎天道,是诗歌创作的经典范式和最高标准;陶渊明的性情和诗风高度契合性理诗人的理学思想,故有道者之诗多效陶;杜诗拘于声律对偶,工夫义理不及《诗经》,但其诗风雅健,且有道学气象,而致性理诗人疑杜与崇杜并存;以邵雍、陈献章为代表的理学名家的诗歌乃合乎天道者之言,明代性理诗人热衷对此鼓吹宗尚,由此形成了因承有序且相对封闭的诗歌审美传统。这四种传统对应了理学与诗歌深度融合的四重理路。以理学为核心,以与理学的关联程度为半径,可以将明代性理诗人的诗歌传统划分为四个圈层,依次是理学家诗歌内部承续传统、风雅传统、效陶传统、崇杜传统,最终聚合为一个兼备诗法、诗评与诗作的“同心圆”。  相似文献   

8.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口!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奋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相似文献   

9.
杜甫的诗歌创作因其对现实的关怀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则被誉为“诗史”。对此,清人仇兆鳘《杜诗详注·序》有一总结:“宋人之论诗者,称杜为诗史,谓得其诗可以论世知人也。明人之论诗者,推杜为诗圣,谓其立言忠厚,可以垂教万世也。”仇氏之论指出,宋人以“诗史”誉杜甫,是“知人论世”之文学接受方法;而明人之以“诗圣”誉杜甫,则是“以意逆志”的结果。然无论何种方法,对杜甫的赞誉则一:他们都是心折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平民情与入世心,即对现实社会之强烈关怀。  相似文献   

10.
在论述明代诗文复古运动的时候,如果把它的滥觞期和稍后的先驱者略去不论,那么这一文学运动开始的标志便是前七子的粉墨登场,李梦阳是前七子的盟者,也是其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①作为一个正统的封建文人,李梦阳信奉儒家“言志”、“抒情”的诗教说,看重文学的功利作用,即文学要“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②李梦阳生逢封建政体渐趋衰微没落的明代,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他希望朱明王朝能像日行中天的汉唐盛世一样再度兴盛,他所进行的文学复古活动正是从这个方面着眼,力图使诗文重现秦、汉、盛唐时的风貌并以之教化民众、补察时政.李梦阳说:“山人商宋梁时犹学宋人诗,会李子客梁,谓之曰:‘宋元诗.’山人于是遂弃宋而学唐,已问唐所无,曰:‘唐无赋哉!’问汉,曰:‘无骚哉!’山人于是则又究心赋骚于唐汉之上.山人尝以诗视李子,李子曰;‘夫诗有七难:格古、调逸、气舒、句浑、音圆、思冲、情以发之.七者备而后诗昌矣.”(3)李梦阳把楚骚、汉赋、唐诗这些盛世的文学样式视为明代以前正统文学的文体典范,而宋代随着封建体制衰落不振,他于是就认为“宋元诗”.这段话还透露出“格调派”的主张“格古”、“调逸”以及与之不相容的“情以发之”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自古而今,所有第一流的诗人,所有第一等价值的诗歌,无不是那些为国家兴亡、百姓忧乐而激烈跳动的心灵所创造的。犁青的早期诗作,鲜明地表现了作为诗人的最为可贵的品质。即他把同胞的苦乐当成了自己的苦乐,他能够从自己出发,感同身受地体验并表达他所钟情的大众的悲哀和愤怒。伟大的80年代犁青迎接了他诗歌艺术的另一个收获期。他一边行走在祖国辽阔的国土上,一边辛勤地写作他所深爱的大地的赞歌。诗写得轻快,但却有一种记忆的重压。20世纪行将结束时,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犁青几乎都在现场而成为亲历者和见证人。他目睹战争带来的巨大灾难,写下了一批充满激情的诗行。他的本色、勤奋和对人类的大爱,对他们命运的关怀,使他的声音充盈着智慧和热情,强烈的爱恨情仇,爆发出惊人的抒情的魔力。这位从闽南乡间走出来的诗人,因为获得了这样的大情怀,于是成为了国际性的诗人。  相似文献   

12.
山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重要的常量意象之一。在古典诗词中,它受传统艺术精神的局限,多呈现“静”的本质属性。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中突破了这一传统艺术精神的限制,其笔下的山意象不仅充满着奔腾飞跃的“动”的属性,而且更多的是借山来表现人的主体精神。这种突破主要源于他的胸襟,对自然界的本性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王华英 《海外英语》2012,(12):223-226
《露西》组诗中流露着强烈的死亡主题。华兹华斯的死亡意识与他矛盾的自然观有一定的联系。在《露西》组诗中,自然既有慈爱的一面,又有破坏性的一面。华兹华斯对于自然的这种双重性困惑不解。他崇尚自然对人性的净化作用;而又感觉到在自然法则下人生短暂易逝,死亡不可避免却又无可预见。在露西的英年早逝和其带来的孤寂中痛苦挣扎,他最终意识到死亡是生命回归自然的媒介之一。死亡使得生命复归神性,得以在宇宙万物中永生。华兹华斯的这种死亡意识反映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沉思以及对人生终极走向的关怀。  相似文献   

14.
生活在都市环境中,戴望舒却与这一环境有着某种龃龉,他以对田园的企慕,来逃避都市对人生的侵扰,坚守精神家园,但他也在以自己的方式传达着都市体验。其诗歌所构筑的自我形象和虚构世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他的都市境遇和与都市的矛盾。作为游子,他在都市里找不到归宿,在田园中也丧失了乡愁,只能在怀旧中追寻失落的天国。但都市生活也为戴望舒诗艺带来了现代因素。他的许多诗歌都运用了现代观物方式和日常生活意象去表现在都市中的复杂感受,从而突破了传统的“静观”和“典雅”的格调。  相似文献   

15.
在实力雄厚的文学皖军诗人方阵中,陈所巨是其中具有较大影响的一位。20世纪80年代初期,陈所巨携带着清新质朴的诗篇走上新时期文坛,在时代转型和文化裂变中找到自我的角色定位,检视陈所巨的诗歌创作,相当大的面积是对乡村生活的吟咏,大地、阳光与人构成其诗歌的意象谱系。面对世纪交替商业大潮的冲击和文学的边缘化,陈所巨把个体生命融入桐城这座文化之乡特有的氛围中,建构并守望着精神田园。  相似文献   

16.
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大量的咏史诗,且将咏史诗的艺术境界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陶公咏史。将歌咏对象作为审美对象来欣赏与赞颂,而不是简单地当作发议论、抒积郁的工具;其歌咏对象与自身人格异体而同构,是他理想人格的自喻,也是玄学人格的成功实现;他之咏史更多形象描述,艺术形象中包含的人生感受丰富而不单一;他对所咏之史,往往从人类历史规律甚至宇宙的大背景中加以审视,而不是就事论事的评论史实。因此具有特别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在幼年时期,他的母亲就将自己喜爱的唐诗宋词教郭沫若暗诵,在他心里播下了诗的种子,养成对诗的爱好。在就读私塾时老师改革了教学方法,增设了诗歌,他得到了诗的第一步修行。在少年时期,去嘉州读书期间不仅得到了诗格培养,而且得到了人格的锻炼。在美与丑的矛盾中陶冶自己的人格。在成都时期,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初步形成,发展了他的反抗叛逆精神,同时诗歌变成了他的斗争工具。他留学日本接触到泰戈尔、海涅、雪莱、歌德的诗,给他的诗带来了自由、奔放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8.
中唐诗论家、诗评家皎然在《诗式》等著作中对大历诗坛有独特的评价,对初唐诗人陈子昂、沈拴期、宋之间有鲜明的褒贬。其明显的局限是有过重的南朝情结,对唐诗的特质缺乏认识,而摘句评诗也存在失误。  相似文献   

19.
陶保玺以《新诗大千》填补了我国新诗“体批评”的空白。其中对“郭小川体”的论析,是对新诗格律化的一种超越之论。在该书问世一年后,陶先生又发表了《郭小川对中国现代格律诗的贡献》,该对郭小川诗的理论概括和美学升华,又有新的提法,在借鉴卞之琳先生的“参差均衡律”一说后,他更加坚定并发展了他对“郭小川体”的认知。在弘扬郭小川现代格律诗具有“参有均衡美”的同时,他进一步评价郭小川在新诗格律化发展史上的超越前辈和同辈诗人的历史地位。郭小川所做的贡献是创作实践上的,而陶先生在新诗格律化理论方面的建树,也同样是彪炳史册的。陶保玺的诗学理论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毕东海是河北省颇有实力的青年诗人 ,近年来在儿童诗的创作方面崭露头角 ,在爱情诗创作方面 ,也有不少收获。其爱情诗的意象美、语言美和情感美尤具艺术特色 ,可以肯定他是一位有个性有潜力的青年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