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家简介】韩少功,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最具思想家魅力的著名作家。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长沙,汉族。1968年初中毕业时就作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到湖南省汨罗江畔的天井乡务农。后相继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担任过《主人翁》杂志副总编、《海南纪实》杂志主编、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海南省文联主席等职,现兼任海南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2002年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奖章”。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法、俄、意等多种文字。他的散文《土地》和《阳台上的遗憾》于2005年高考分别被湖北…  相似文献   

2.
本期人物--韩少功韩少功,当代知名作家。1953年出生于湖南,初中毕业后下乡,在湖南省汨罗县插队务农。1974年调至县文化馆工作,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8年迁居海南,历任《海南纪实》主编、《天涯》杂志社社长、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海南省文联主席等职。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韩少功、李杭育等为代表的一批知青作家开始将“文化寻根”作为创作的思想旗帜,把目光投向民族传统文化,以他们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积淀的民间生活体验为基础,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文学作品,掀起了一股强大的寻根文学潮流。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寻根文学的发生、发展、衰落与这些知青作家的倡导、创作以及后期所遭遇的困境息息相关,而这一切给整个新时期的文学进程留下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韩少功 《初中生》2011,(14):10-12
[顶级亮相]"寻根文学"的倡导者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活跃着一支虎虎生威的"文学湘军",韩少功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5.
寻根作家创作心态的迷茫与文本的缺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寻根作家创作心态的迷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寻根作家对传统文化赞美与批判的迷茫心态,二是寻根作家对外国文学排拒与借鉴的迷茫心态。这种迷茫的创作心态导致了寻根文学的经典文本《棋王》出现瑕疵,《爸爸爸》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有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6.
80年代中期是中国新时期文艺发展史上最热闹的岁月: ——1985年,“寻根文艺”的理论宣言《文学的根》在《作家》4月号发表,当年接连推出寻根小说《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一时间寻根文艺成为热门话题,其影响余波直到  相似文献   

7.
【阅读导航】韩少功是当代中国一个很有特色的作家。《天涯》杂志2005年第二期上发表了他在清华大学的演讲稿《现代汉语再认识》,在文中,韩少功称"优质语言一是要有很强的解析能  相似文献   

8.
课前篇·自主学习平台一.助读资料1.韩少功,生于1953年,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作家。1985年3月在《作家》上发表《文学的根》一文,提倡文学应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在文艺界引起了广泛讨论,6月发表中篇小说《爸爸爸》,亦引起一定反响。  相似文献   

9.
明灯 《新作文》2013,(6):11-14
笛安,原名李笛安,1983年出生于山西太原,曾留学法国,中国知名青春文学作家。2003年其处女作中篇小说《姐姐的丛林》发表于《收获》杂志6月号刊首,其后又在《收获》《人民文学》等国家顶级纯文学杂志上发表多篇作品。2008年10月,笛安以短篇小说《圆寂》获得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2010年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9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其代表  相似文献   

10.
与新时期文学前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相比较而言,奇峰突起于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是新时期唯一能在文学视角和文学思维方式的探索方面由作家们自己树起鲜亮的理论旗帜的文学创作潮流”。寻根文学的首倡者韩少功在他那篇被称为“寻根派宣言”的文  相似文献   

11.
月夜     
<正>导读:在中国当代作家中,韩少功是一位眼光独到的思想者。作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标志性作家之一,韩少功一直保持着一种激扬的理想主义激情和敢于承担的先锋精神。从最初的文化寻根到当下的精神寻根,他用笔下的文字进行着一场场果决的精神拯救。近年来,韩少功写  相似文献   

12.
北京大学当代最新作品点评论坛(又称“北大评刊”)成立于2004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专业的部分教师和研究生组成。论坛成立五年来,坚持对十余种主流文学期刊进行追踪点评,产生很大影响。本年度,论坛继续努力,以“学院的立场、可信的尺度、严格的筛选、切近的点评”,有力地切入当下创作,并为未来文学史的写作留下一套扎实可信的史料。2009年最值得关注的期刊是《中国作家》。这家中国作协属下的重头刊物创刊于文学期刊“黄金期”的尾声(1985年),不久便遭连文学落潮,面临市场化转型的生存压力。2000年在许多文学期刊停刊、改版的大势下,《中国作家》曾“逆流而上”,由双月刊改为单月刊。试图以集中推出长篇小说、纪实文学的办刊策略占领市场空间。如此虽发表一些重头作品,但弱化了杂志“杂”的特征,跻身于图书市场的竞争,并在长篇小说普遍稿荒的困境中越来越向纪实方向倾斜。2005年,“小说版”和“纪实版”分家,今年,“小说版”改回“文学版”,又恢复了传统的“四大块”(小说、诗歌、散文、评论)设置。经过lO年的反反复复,杂志对自身功能和读者定位当愈加清晰。回归传统的《中国作家》显然颇为自觉地履行作协刊物的传统职能,不但文类齐全,还特设“新农村专栏”,发表70岁的农村妇女任俊娥的长篇《咱农村女人这辈子》,并由作协主席铁凝亲自推荐,俨然是对中断多年的从基层培养业余作家的新中国作家体制的延续。改版的头两期,集中发表了当下“一线作家”的力作。以《中国作家》的地位和编辑的励精图治,这两期的《中国作家》可以作为一个“横断面”来考察当下中国小说创作的整体状况和综合实力——无论是成绩还是问题都更属于整个文坛而非单个杂志。新年伊始,各期刊纷纷推出重头长篇。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人民文学》)沉稳大气,有民间史诗的气韵;王刚的《福布斯咒语》现实感强,塑造出一个鲜活的当地房产大亨形象。老将们也纷纷出马,张洁的《灵魂是用来流浪的》(《钟山》)执着地以玄奇的方式为理想插上沉重的翅膀;黄永玉的《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收获》连载)是老艺术家凝一生之思的回眸之作,颇有乃舅(沈从文)之风。最令人失望的是张贤亮的《壹亿陆》(《收获》),满纸荒唐言,一副市井腔,让人深感对于功成名就的老作家而言,节制是基本美德。  相似文献   

13.
日前,“中国著名作家竹溪行”文学报告会在竹溪县实验中学学术报告厅举行,著名作家韩少功、野莽、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长江文艺》主编刘益善、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聂鑫森、湖北省作家协会文学院院长刘书平等与该县的广大文学爱好者见面。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的中国坛,呈现出色彩纷呈,多元共生的局面,“化寻根小说”即。是其中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学现象。1985年前后,以“知青作家”为主的一些中、青年作家,如韩少功、李陀、郑义、阿城、李杭育、郑万隆等,在报刊上撰,倡议、宣扬有关化寻根的主张,并以他们的创作阐释其主张,形成走红一时的学潮流。笔认为,老舍虽早于“化寻根派”作家数十年,他的小说也没有冠以“化寻根小说”,但老舍实为中国现代学史上开“化寻根小说”风气之先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5.
须一瓜,女,原名徐苹,生于上世纪60年代。2000年起,陆续在《收获》、《人民文学》、《十月》、《作家》、《上海文学》、《福建文学》、《小说界》、《江南》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作品多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作家文摘》等选载。著有小说集《淡绿色月亮》及通讯小说集《徐苹VS须一瓜》。著作有《像地瓜一样的大海》。曾获2003年华语传媒最具潜力新人奖,人民文学年度奖等。  相似文献   

16.
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韩少功的一系列寻根小说和他作于九十年代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中,表现了浓郁的楚地特色,作家深受楚文化的滋养与浸润,使得他的寻根小说蕴含着深厚的楚文化底蕴。他作品中表现的原始巫性思维方式和楚地风俗以及屈骚艺术精神对其作品的潜在影响都是楚文化底蕴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小鲍庄》是王安忆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但她并未被公认为寻根作家的代表 ,这与人们对寻根文学的一向认识有关 ,“寻根”的一般看法是寻古老的民族文化 ,主力作家们的创作让人们以为惟有深山丛林 ,蛮荒野地才有根可寻 ,所以惟有那些取材民间的作品才有可能被列入寻根文学作品 ,而王安忆后期的创作虽然都取材于“上海的故事” ,但体现出强烈的“文化意识” ,所以 ,她当年的“寻根意识”决不是心血来潮 ,这种意识一直强烈地存在于她的身上 ,并且经历了从乡间到城市的漫长跋涉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90年代后,海南和广东合成的诗歌岭南版块在崛起,岭南诗人对诗歌经验贡献了新的价值。这种被称为底层写作的诗歌,表面看来是社会问题,但实质是诗歌从农业题材范畴转化为城市题材写作。韩少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令这个时代骄傲的文学大家。韩少功的创作一直深深扎根于乡土,寻找中国人的根,中国文化的根,实际上他一直在不断发展与丰富"寻根文学",也一直在寻找乡土重建之路。作为一个怀疑主义者,他一直怀疑书本的知识,并以个人的实践验证求真,他的努力是为了独自对历史与文明的死结,对文体的边界与语词的丰富性进行最大可能性和最为有效探索与实验。《天涯》是中国稀少的在文坛、学界与思想界最具前沿性和影响力的重要期刊之一。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韩少功曾因首倡“寻根文学”而引人注目。90年代以来,韩少功从对文学的寻根转而进到对民族精神的寻根,并以其严肃的创作与大胆的创新再度成为评论界关注的对象。本文主要从对民族语言的认同与自信的角度出发,肯定韩少功的种种努力对在全球化语境下保持民族文学独立性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者简介     
《中学生阅读(高中版)》2013,(12):F0002-F0002
赵瑜,1976年生,河南兰考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天湃》杂志编辑。曾在《十月》《上海文学》《大家》等发表散文、小说多篇,并获得《作品》杂志散文奖金奖、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海南文学双年奖新人奖等文学奖项。出版有长篇小说《暖昧》《六十七个词》,散文随笔集《小忧伤》《小闲事》《小荒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