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8个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T1、T2、T3、T4和T5共5个施肥水平,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氮磷钾施用水平对不同小麦品种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磷钾施用水平增加,各小麦品种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及产量变化规律不尽相同.在5个氮磷钾施用水平下,偃展4110平均公顷穗数最多,百农AK58和百农307较多,周麦18、周麦22和百农201较少;穗粒数变化相对较小的品种有偃展4110、百农307、百农AK58、周麦18、华育198和周麦22;周麦22千粒质量较高,且比较稳定.百农201、偃展4110和百农307产量均以T3最高,百农AK58、百农207和华育198均以T4最高,周麦18和周麦22分别以T2和T5最高;百农307、百农207和周麦22平均产量较高,百农AK58和偃展4110较低;在40个品种与施肥水平组合中,"T4百农207"产量最高,"T5偃展4110"最低.施肥水平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小麦品种产量的提高;在小麦栽培中,应合理控制施肥水平,最好通过"减肥"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2.
为鉴定豫北小麦冬春性的最佳播期,以半冬性小麦周麦18和弱春性小麦偃展4110为材料,对2月25日至4月15日期间11个播期2个品种的抽穗率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3月1日至3月26日期间,周麦18的抽穗率变幅为0%-9.0%,偃展4110的抽穗率变幅为54.5%-81.5%,两品种之间的抽穗率表现差异性极大,可作为鉴定小麦品种冬春性的最佳播期.  相似文献   

3.
21个杂交水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分析了21个水稻杂交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生育期千粒重株高一次分枝数穗长有效穗数着粒密度穗粒数抗倒伏系数穗实粒数生物产量。因此,在选育水稻品种时,应注意选择生育期较长、粒重及株高较高、一次分枝数较多、穗长较长的品种。  相似文献   

4.
皖麦19是宿县地区农科所选育的高产、稳产、抗病、抗干热风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良好的品种特性,穗多千粒重高、抗病性强,增产幅度达4.24%~9.44%。  相似文献   

5.
在大田生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喷施奇善宝对小偃22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奇善宝可以显著提高小偃22产量,增产幅度4.8%~13.4%.以孕穗期喷施增产幅度最高,达13.4%,成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分别较对照增加2.30×105株/hm2、2.4 g和1.7粒/穗.不同生育期喷施奇善宝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偃22籽粒品质,稳定时间提高了6.0%,沉降值提高7.7%,蛋白质含量提高4.8%,湿面筋提高1.5%,吸水率提高3.3%,籽粒硬度提高8.8%,延展性提高3.6%,最大拉伸阻力提高1.2%.以蛋白质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变化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对半冬性、春性、多穗型、大穗型等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进行高产栽培研究。结果表明 ,在本地区半冬性品种和春性品种的适宜播期分别为 1 0月 1 0日左右和 1 0月 2 0日左右 ;半冬性多穗型和大穗型品种的合理密度分别为 1 80万 /hm2 和 2 40万 /hm2 基本苗。提出了各种类型小麦品种在 6 0 0 0kg/hm2 产量水平下冬前及春季的合理群体指标及产量结构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分析了皖麦19氮素和密度7500kg/hm2的产量效应,得出综合效应方程。结果表明:氮素的增产效应大于密度,二者互作是负效应。增施氮肥能明显增加公顷穗数和穗粒数,增加密度也能增加公顷穗数,但两者增加都会使千粒重下降。达到最高产量7954kg/hm2时的施氮量是270kg/hm2,密度是172万/hm2苗,这时最理想的产量结构是每公顷540.9万穗,每穗44粒,千粒重35.3克。  相似文献   

8.
研究结果表明,各性状与籽粒产量遗传相关密切程度为行粒数>轴粗>出籽率>穗行数>穗位>千粒重:直接通径系数为行粒数>千粒重>穗行数>轴粗>出籽宰>穗位.认为单株籽粒产量改良,应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着重提高行粒数;适当增加轴租,以利提高千粒重:协调好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三者关系.实现单株产量的较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9.
以中麦349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与播量对其产量及其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中麦349小麦的分蘖、群体、抗逆性均受播期和播量的影响.适期播种,适宜播量,其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3因素比较协调,产量较高.播种偏早,容易出现旺长易遭受冻害和倒伏,播种过晚,苗小、苗弱不利安全越冬,且中后期受倒春寒危害.通过寻优,中麦349高产6 900~8 250 kg/hm2的适宜播期为10月11日至10月20日,适宜基本苗为2.11×106株/hm2至2.74×106株/hm2.  相似文献   

10.
强筋小麦新麦19最佳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新麦19生长发育、成产要素及产量的影响显示:对生育时期没有明显影响。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在返青期之前,单位面积群体呈明显增加趋势,至拔节期其差距明显缩小,趋于接近;从拔节期到抽穗期,播量越大群体消退越慢;从抽穗期到灌浆期,群体消退呈现出“快、慢、快”趋势。强筋小麦新麦19成穗数随着播量增加而增加;精少量播种对穗粒数和千粒重没有明显影响,每667m^2超过10kg播量时,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下降;种植密度为7.5kg/667m^2时产量最高,成产三要素最为协调。  相似文献   

11.
田间自然条件下,在小麦越冬期对百农矮抗58、郑麦9023、周麦18、周麦22、郑麦7698、豫麦49的叶片和分蘖节取样,测定与抗寒性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其他品种相比,百农矮抗58分蘖节和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以及游离脯氨酸含量,POD活性整体高于郑麦9023、周麦18、周麦22、郑麦7698、豫麦49,相对电导率低于郑麦9023、周麦18、周麦22、郑麦7698、豫麦49.说明百农矮抗58的抗寒性较好,这些特点为其高产、稳产、广适奠定了生理基础;同时,百农矮抗58可溶性糖、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变化规律较强,可以作为辅助鉴定半冬性小麦品种抗寒性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以赤峰地区栽植的燕麦为试材,随机选取6个不同基因型的燕麦材料,研究不同燕麦基因型的旗叶叶相、旗叶叶面积、株高、根分蘖数、穗数、单株粒数,千粒重等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为燕麦高产品种选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6个燕麦材料中,芝瑞南店燕麦从旗叶叶相、旗叶叶面积、根分蘖数、株高、穗数、单株粒数、千粒重、亩产量等生物学性状指标与对照和其它材料相比,综合形状表现优良,产量最高,适宜在赤峰燕麦种植区推广.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行距配比对百农矮抗58产量的影响,设5种行距配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行距配比中,随行距增大,单株成穗数相对增加,但产量表现下降的趋势.正常行距、宽窄行、3密1稀3种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而与窄行和宽行间产量达到了显著差异,说明百农矮抗58在实际生产中播种方式比较灵活,推广地区可根据不同的栽培需要灵活设置.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田间试验对20%丰抗乐水剂不同施药量下新麦19号的穗粒数、穗重、千粒重、小区产量、株高和蛋白质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用不同剂量20%丰抗乐水剂对小麦的正常生长无不良影响.每亩施用50 g、100g、150 g 20%丰抗乐水剂,小麦株高分别比对照降低了2.5 cm、4.5 cm、10.5 cm,分别比对照药剂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降低了1.1 cm、3.1 cm、9.1 cm,并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除每667 m~2施用50 20%丰抗乐水剂的处理的蛋白质含量低于对照外,其他处理均高于对照,每667 m~2施用150 g 20%丰抗乐水剂的处理与对照药剂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每667 m~2施用50 g、100 g、150 g 20%丰抗乐水剂的处理,其穗粒数、千粒重和小麦产量均高于对照.本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拔节后喷施20%丰抗乐水剂可较好地降低小麦株高,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增加粒重、提高千粒重,具有一定增产效果,且优于对照药剂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在生产上推广使用以20%丰抗乐水剂150g/667m~2较为宜.  相似文献   

15.
粳稻新品种产量与产量性状的逐步回归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常规粳稻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效应,为粳稻育种实践中选择相关性状提供信息.采用逐步回归与通径分析方法,对2011年河南省粳稻新品种区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量的最终效应(绝对值)为:穗总粒数>千粒重>穗长>公顷穗数,穗总粒数、穗长均为正效应,千粒重、公顷穗数均为负效应,公顷穗数通过穗长、穗总粒数对产量的间接负效应较强.穗数每增加1万穗/hm2,增产31.03 kg/hm2;穗长每增加1 cm/穗,增产203.17 kg/hm2;穗总粒数每增加1粒/穗,增产20.46 kg/hm2;而千粒重每增(减)1g,产量减(增)71.55 kg/hm2.模拟得出稻谷产量8 265~10 125 kg/hm2的产量结构为:公顷穗数316.48~323.15万穗/hm2,穗长17.63~18.89 cm,穗总粒数119.21~147.07粒/穗,千粒重22.35~24.82 g.在高产育种实践中应以增穗总粒数和穗长、适控总穗数、保千粒重为主攻方向,各产量因素优化协调是实现粳稻高产目标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91~1995年多地试验资料,对豫麦32号进行了多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对肥水要求不严,群体自调能力强,产量三因素协调,综合性状较好,表现高产稳产,广泛适应于黄淮麦区中上等肥力地作中晚茬种植。实现高产的途径则随生产水平高低而不同,在亩产500Kg以下时,应提高亩穗数,啬穗粒数,稳定千粒重;在亩产500kg以上时,应在保证较多成穗数的基础上主攻穗重。  相似文献   

17.
10个玉米品系(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了国家区域试验中10个玉米品系(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穗长﹥株高﹥穗粗﹥行粒数﹥穗位高﹥叶片数﹥雄穗分枝数﹥秃尖﹥粒行数﹥出籽率。因此,在选育普通玉米品种时,应选择穗长较长、株高适中、行粒数多、穗位较高、叶片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18.
对济麦20高产田产量构成因素的调查资料,通过通径分析及偏相关分析,探明了该品种高产田(500kg/666.7m2)3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影响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揭示出其相互影响,此长彼消的变化规律,明确它们对产量的贡献,依次以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此同时,根据产量结构模型,模拟得出不同产量的产量结构指标参数,并对实现小麦高产理想产量结构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豫北地区两类强筋小麦最佳播期及晚播极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黄淮麦区近年来气候变暖、小麦冻害频繁发生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半冬性、弱春性两类强筋小麦品种最佳播期及晚播极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豫北高产麦区,半冬性强筋小麦品种常年的适宜播期范围是10月1日-11月10日,最佳播期为10月1日-10月15日,晚播极限是2月10日,2月份播种没有经济意义,3月份播种不能形成产量。弱春性强筋小麦品种适宜播期范围是10月15日-12月15日,最佳播期为10月15日-10月25日,晚播极限是2月底,3月10日播种没有经济意义,3月底播种基本不能形成产量。  相似文献   

20.
本根据试验总结了二棱皮大麦品种的主要性状,其中、穗长、倒三叶宽的广义遗传力较高;株高、倒三叶宽和穗长的相对中是度较高,对这些性状进行改良较易达到预期目的。通径分析表明,穗粒数和穗数对单株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