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城有多长     
在我国历史上,有二十多个朝代和诸侯国修筑过长城,而且每个朝代和诸侯国修筑长城的位置和长度都不一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长度超过1万里的有三个朝代,一是秦始皇时修筑的西起临洮,  相似文献   

2.
长城究竟有多长我国古代伟大的建筑──长城,开始修筑于公元前七世纪。当时中国境内的楚、齐、秦、韩、魏、燕、赵等诸侯国,为了保卫各自的领地,陆续修建了许多高大的城墙,这些城墙很长,故称之为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原来北方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了起来,...  相似文献   

3.
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横贯中国北方,东西相距1万余里.故称万里长城。长城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将原来各诸侯国的城墙连接起来。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4.
中国万里长城——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全长6350多千米,统称万里长城。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时达2000多年,总长度达5万千米以上。历史上先后有20个朝代(包括诸侯国)修筑长城,其中以秦、汉、明三个王朝修筑规模最大。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必读》2011,(9):2-F0002
长城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长城的修建持续了2000多年,从公元前七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5千公里。万里城墙上分布的百座雄关、隘口以及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打破了城墙的单调感;城墙沿山脊建筑,  相似文献   

6.
古燕南赵北地处由于太行山东麓诸水东注冀中凹陷形成的一系列淀泊洼地,它是以白洋淀-文安洼为核心的自然地理分界,进而对战国时期诸侯国势力范围的划分产生了深刻影响,燕南长城及此后长城堤的修筑印证这一事实;随着白洋淀区域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变迁,战国时期燕南赵北划分的地理意义渐趋式微,燕南赵北间人为的在政权疆域上的划分失去意义,燕南长城实现了由堤防—长城—堤防的功能转化;燕赵文化的融合和逐渐成熟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小资料     
我国领土面积是1045万平方公里《科学浪花》84年第三期称,据最近量度的结果,我国领土总面积为1045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为944万平方公里,岛屿为75400平方公里,滩(?)为12700平方公里,内海为693000平方公里,领海为228000平方公里。长城到底有多长? 我国历史上在二十多个朝代和诸侯国修筑过长城,位置和长度都不一样,长城超过万里的有三个朝代,一是秦始皇修筑的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的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新疆,东止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亭障,全长二万多里;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的长城,全长一万二千七百  相似文献   

8.
(上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战国时期的历史。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这一时期,七个诸侯国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是哪七个诸侯国呢?[评:此说似有战国只有“七雄”之嫌!其实,当时诸侯国为数较多,而主要的有七国。]  相似文献   

9.
万里长城     
战国末年,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兄弟民族匈奴开始强大起来。为了防御匈奴,秦、赵、燕三国都因与匈奴邻近而分别修筑了长城。这三条长城,彼此不相衔接。公元前222年秦灭赵后,匈奴乘机占据了原属赵国河套地区的(黄)河(以)南地。秦统一六国后,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三十万反击匈奴,收复河南地。接着,命令蒙恬把原来的秦、赵、燕所修长城联为一条,重  相似文献   

10.
北魏皇室文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北魏趁前秦帝国因淝水之战失败而分崩离析之际,于公元386年立国时,与其前后相继诞生的诸侯国还有:后秦(384)、后燕(384)、西燕(384)、西秦(385)、后凉(386),加上北魏共有六个诸侯国,基本上瓜分了前秦的版图。但是,版图的瓜分是不均衡的,拓跋氏所分得的土地只是早年的“代”地遗产,局限于北方一隅,其余的广大  相似文献   

11.
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祖国的象征。在外国,也有好些类似我国长城这样的建筑物。古代罗马皇帝哈德良(公元117——138年)曾下令在不列颠筑造过—道长73英里的士墙,用以抵御外族对英格兰人的侵袭。这道土墙,就是英国的“长城”。德国也有自己的“长城”。早在公元前,古罗马人和日尔曼人曾以莱茵河为疆界,为了扩张领土,他们互相残杀,征战不息。到公元  相似文献   

12.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当你驱车从北京驶近居庸关时,长城就象一条灰色的长龙映入眼帘:它忽而跃上草木葱笼的险峰,忽而穿越流水潺潺的峡谷。面对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多少人发出啧啧的赞美声。然而,在赞美之余,你可曾想到,围绕万里长城的兴建,两千多年来儒法两家的争论是何等激烈! 万里长城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呢?这还得从二千多年前的历史即春秋战国时讲起,那时正是我国中原地区的各诸侯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性转折时期。在我国北部地区,在秦、赵、燕等诸侯国的北面有一个游牧民族,叫匈奴族。“匈奴,其先夏后氏之后裔”,当  相似文献   

13.
长城谣     
长城长城长长,筑起一道围墙,长城长城高高,山上一道脊梁。多么高?顶到天,多么长?万里长,要问是谁造?中华好儿郎。(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市幼儿园语言补充教材》)●理解儿歌为了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儿歌,教师可以辅助讲述《孟姜女》等故事,让幼儿了解为什么秦始皇要造长城、谁来造长城、烽火台有什么作用等知识。还可提供有关书籍让幼儿阅读,为幼儿理解儿歌作铺垫。●拓展活动教师可创设“去旅游”等专栏,搜集展示我国著名景点、著名建筑的图片。教师还可发挥巧思,充分挖掘儿歌的教育价值。如在游戏中,引导幼儿扮演古代将士,表演守长城等…  相似文献   

14.
韩威 《文教资料》2012,(23):1-3
《战国策》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计策计谋及更深层的思想观念。在动荡不稳的社会环境中,"士"这一阶层逐渐发展起来。各家策士为了改变生活现状在各诸侯国游说献策,这其中个人利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了自保并且在乱世中获利,一些策士往往采取折中的方法处理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以期获得发展。本文分析了折中观念在《战国策》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英国的长城     
世界上的人大都知道中国有万里长城,但知道英国有长城的人恐怕为数不多。在英格兰(E ngland)和苏格兰(Scot-land)之间,沿着分界线有一条逶迤的土墙,称为英国的长城,或哈德良长城(H adrian s W all),或罗马长城(R om anW all)。至今仍有城墙遗迹,是一个旅游胜地。哈德良长城是罗  相似文献   

16.
英国的长城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有个万里长城,但知道英国有长城的人恐怕为数不多。在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沿着分界线有一条逶迤的土墙,称为英国的长城,或哈德良长城或罗马长城。至今仍有城墙遗迹,是一旅游胜地。哈德良长城是在古罗马人占领不列颠时修建的。公元43年,罗马人侵占不列颠,不列颠成为罗马帝国的45个省份之一。哈德良(76-138年)是古罗马皇帝(117-138),他对外采取谨守边境政策,对内加强集权统治。他镇压犹太人暴动(132-135),编篡罗马法典(code),奖励文艺。当时罗马帝国只占领了现在的英格兰这个地方,而北方的民族屡次进犯罗马帝国的占领地。为了…  相似文献   

17.
我登上了长城文◎应志超暑(shǔ)假(jià)的一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长城游(yóu)玩。来到长城脚下,抬头望去啊!长城犹(yóu)如一条蜿(wān)蜒(yán)曲(qū)折(zhé)的长龙伏(fú)在山顶上。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之友》2014,(9):29-29
中国有句古话:“入泮宫,出府学,上青云路。”其中“入泮宫”指的就是在州县考试中中了秀才的童生们入学做生员时举行的入学典礼。 在古代,“泮”就是指学校。春秋前期,鲁僖公为了兴学幕士,在鲁国都城的泮水岸边,筑起了规模宏大的泮宫。这是周代诸侯国中最早的学宫,相传孔子常带弟子游泮。以后各诸侯国争相仿效,也在国内修筑泮宫,开凿泮池。从此,泮宫就成了诸侯国大学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9.
一、春秋时期的军事制度及其变化 1.军队的组建权与指挥权下移。春秋时代,“王室衰微”,东周王朝已不能象西周那样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了。政治上的这一重大变化也导致了军事领导体系的重大变化,除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少数王室军队外,对于各诸侯国的军队,东周王室实际上已无权调遣了。各国诸侯有权组建军队并不断扩充,有权任命各级将吏。如果说在春秋前期,某些大国打着周天子的旗号所主持的军事会盟,尚能对其他诸侯国的军事行动进行某种协调,那么到了春秋中期以后,这种军事会盟的作用也发生了退化,对各诸侯国在军事上巳经没有什么约束力了。为了适  相似文献   

20.
去年国庆(qing)节,我和爸爸妈妈到北京旅(lu)游(you)。不到长城非好汉,所以我们北京之旅的第一站也就定在长城。我不用大人扶,一个人用力攀(pan)登(deng),终于登上了长城。望着长城周围层峦(luan)叠(die)翠(cui)的八达岭(ling),瞧!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