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无论是国内法还是国际法,全部的法律问题,实质上都是权利和义务的问题。权利和义务是法的核心,其中权利是本位的,义务是权利的派生,而在诸多权利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权。本文对我国宪法人权来源和人权主体与国际人权两公约的异同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宪法在人权来源上表述不明确,而在人权的主体上与公约是一致的;二者价值观念上的差距,有赖于经济的巨大进步和立法上的前瞻性加以缩小。  相似文献   

2.
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的雏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运用政权保障人民权利的历史性尝试.当时的人权立法具有强调对集体人权的保障、内容的广泛性、主体的普遍性、很强的政策性和阶级性等特点。边区人权立法从内容到形式都存在着很多缺陷,但是,抗战时期的人权立法鼓舞了广大人民的抗日积极性,奠定了群众基础,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积累了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3.
国际人权公约极大地改善了对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法律保护,它在促进和保护人权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对照国际人权公约,我国现存的劳动法律法规与公民劳动权保护的现实需要还有一定距离,立法上的不完善和执法监督力度的不够,已经成为制约公民劳动权有效保护的瓶颈,寻求与国际公约接轨的劳动权保护法律制度,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褚夏 《考试周刊》2012,(81):103-104
体育与人权具有紧密的联系。体育作为一项人权得到了国际人权公约和体育公约的广泛承认。国际体育比赛对于国际人权事业来说,可以扩展自由的范围,加深对自由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平等,反对性别、种族之间的歧视。国际体育运动是国际和平的重要象征.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还可以推动各国国内体育事业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从国际角度来看,加强人权保护是未来国际刑事司法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再修订,也应该贯穿保障人权这一根红线。我国已经加入批准了联合国相关国际人权公约,但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和上述公约的规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应通过刑事诉讼法的再修订,消除现有法律中与上述公约的差距,真正承担起我国加入批准上述公约后不可推卸的人权保障义务。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我国产生了大量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基本权利在现行法律体制下难以得到充分实现,在立法工作中,应增加、充实、完善有关弱势群体保护的内容,以彰显人文关怀、保障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7.
我国已经加入了25个国际人权公约,特别是批准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以及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但是由于没有解决国际人权公约在我国具体实施问题以及一些地方政府机关和用人单位的漠视,我国农民工的生命健康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以及子女的受教育权等权利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为此,有关政府机关必须重视我国农民工权利的保护,切实履行国际人权公约的义务及其法定职责。  相似文献   

8.
现代法律,本制下,人权既是国内法调整的对象也是国际法的一个重要调整领域。基于国际社会的主权性和人权问题的敏感性,在现代国际法上,人权与主权冲突不断,主要体现在国际法若干基本原则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冲突.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是改善国际关系推动国际人权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工》2014,(1):45-45
《南方都市报》评论认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人权司法保障”,这是执政党首次公开提出如此行动目标,对中国未来人权运动的发展和人权保障制度的完善可谓意义深远。三中全会对人权保障的强调,是对人权正当性的有力加持,亦是一次让人权完全脱敏的重要之举。迄今为止,中国已加入27项国际人权公约。  相似文献   

10.
非监禁刑政策对罪犯人权保障的体现是间接的。从刑罚目的或价值取向上看,它较监禁刑政策更有利于罪犯重返社会,它重点体现了对罪犯发展权的保障。国际人权公约中有大量关于非监禁措施的内容,这些内容将对我国的非监禁刑政策产生重要影响。今后我国非监禁措施总体调整与完善的基本思路是:扩大缓刑、假释等非监禁刑在我国的适用,改革现行的非监禁刑执行体制,进一步实现与联合国有关非监禁刑规则的接轨,改革和完善非监禁刑罪犯的外出制度。  相似文献   

11.
人权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充分享有人权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坚持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中共争取中国革命道路的胜利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也是争取、保障、实现人权和进一步发展人权的历史,这些历史也是社会实践的迫切要求。在抗战时期,从民族矛盾激化、国统区人权状况日益恶化、人民权利意识不断觉醒和中国共产党的人权实践四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共人权立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特殊时期的价值取向对今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主权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人权国际保护与尊重国家主权的关系在国际法上一直是一个争论颇大的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权的国际属性日益凸现,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人权问题已经超出国界成为国际问题,人权保护没有国界,人权高于国家主权。因此,我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二者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探索正确对待人权与主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人权保护问题的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对少数民族人权性质及内涵的探讨有助于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及促进其发展。少数民族作为人权保护中的特殊主体,除了与多数民族共同享有普遍权利外,还专属享有一些特殊的权利。少数民族人权法律保护体系由国际法和国内法两个方面构成,共同对少数民族人权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4.
服刑犯的人权保障述评及制度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罪犯的人权是一个国家人权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民主程度和法制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必须了解罪犯人权的特点,重视我国监狱的人权保障,积极参与国际人权斗争,以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来促进国内人权建设,提高国际社会地位。中国监狱对服刑罪犯人权的保障是全面的、真实的。展望其发展前景,我国对服刑罪犯权利的保障必然会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罪犯的人权是一个国家人权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民主程度和法制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必须了解罪犯人权的特点,重视我国监狱的人权保障,积极参与国际人权斗争,以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来促进国内人权建设,提高圆际社会地位。中国监狱对服刑罪犯人权的保障是全面的、真实的。展望其发展前景,我国对服刑罪犯权利的保障必然会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主权和人权是当今国际关系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二者的关系是,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主权是保护人权的,人权的国内管辖、国际保护和国际合作是三位一体的,都必须以“主权”和“主权平等”为基础,都是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全人类的人权的基本自由。中国在人权与主权关系上的立场是,维护人权,尊重主权,反对霸权。  相似文献   

17.
从罢工行为本质看,它是劳动者争取必要生活资料和剩余价值权的一种经济手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立法规范必要。从罢工的权利属性看,罢工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属于劳动权范畴,保障罢工权须立法转化为实然权利,维持权力与权利的平衡也需要将罢工权用法律的“笼子”规制。从现行法层面看,国内法对罢工规制的不到位以及国际法赋予我国罢工立法的义务再一次肯定罢工立法必要性。当下,首先由地方立法,后上升为国家立法,时机成熟后再考虑转化为公民基本权利是符合国情的立法路径。  相似文献   

18.
受教育权是国际人权法确认的一项基本人权。受教育权既属于第二代人权,也属于第一代人权。国际人权文件中的受教育权包括四项内容: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受益权、教育的自由权及教育的平等权。国家必须尊重、保护并实现个人的受教育权,在教育的可获得性、可进入性、可接受性和可适应性四个方面履行相关义务。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建设要以人为本。人权保障是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人权立法是政治文明制度建设的内涵;人权入宪是政治文明进步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法典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罪刑法定原则,刑事立法的现实与这一原则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与差距,直接影响了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必须在适用刑法典的过程中运用立法解释和刑事司法解释的方式补救,才能消除这种影响,最大限度地体现罪刑法定原则,更加充分实现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