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电视接受是一种全方位的精神活动电视时代的来临,全面塑造着电视观众——电视人。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主体,具有双重的“生产——消费”属性。作为电视接受的观众,也不可避免地受“生产——消费”的社会机制的制约。广义而论,人的这种“生产——消费”属性具有两大方面的内容,即物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电视接受在一种文化形态上,正是这两种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体,但在观  相似文献   

2.
体验了几年所谓“假日经济”,我终于意识到,这哪里是“经济”?分明是以低质量消费为特征的大规模“浪费”嘛。我把“假日不经济”的经济学理由归结为两大类,其一是供给方面的,概括为“劳动的浪费”,其二是需求方面的,概括为“时间的浪费”——归根结底也可以看作是劳动的浪费。  相似文献   

3.
“消费”是人类永恒的范畴。它既是一种行为、一种关系,更是一种文化。中国在几十年的“低消费——低效率——低速度——低消费”的恶性循环之后,又陷入了八十年代飞速膨胀的畸形消费怪圈。以“供给不足,需求过旺”为主要特征的通货膨胀,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震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禁要问:教育贫困与畸形消费的膨胀有没有关系?前者对后者产生了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4.
提高中小学生闲暇时间消费品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中小学生闲暇时间消费品位的思考陈小明随着我国双休日制度的实施,学生的闲暇时间大大增加,这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疑是大好时机。但是学生的闲暇时间的消费却明显不如课内时间那样组织严密而有序。上课可以通过考试来衡量学生“双基”的掌握程度,而闲暇时间...  相似文献   

5.
骆仪 《学习之友》2015,(2):39-40
看看什么叫土豪——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更新,附上我的某张信用卡消费记录截图:两笔消费相隔仅10分钟,分别花掉741000元和967948元。此图让我的小伙伴们惊呆了:“你怎么申请到那么高额度?”“这必须是无上限黑卡的节奏!”“真正土豪!”我当天一口气刷了7笔,总额超过5000万。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要进行消费,take,spend,pay和cost这四个词都有“花费”之意,同学们知道如何“消费”它们吗?若是不清楚的话,请跟我来。 take主要指花费时间,常用it作它的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是后面的不定式。其结构  相似文献   

7.
“假日经济”这一概念是从去年“十一”建国50周年大庆后提出来的。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假日经济”至今尚未有一个权威性的界定。笔者以为:假日经济是利用人们“日常积累,集中消费”的生活习惯,通过延长假期,加大媒体的宣传,以便进一步促进集中消费的一种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经济模式。它以节假日为契机,以刺激消费为手段,以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目标,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模式。“假日经济”中的“假日”应该包括三个时间面:一个是“节日”,如“十一”、“元旦”、“五一”;“春节”、“中秋节…  相似文献   

8.
幼儿的时间知觉是其智力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其智力发展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小班幼儿刚有了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这种概念是同出现在这段时间里的幼儿特别熟悉的事情紧密相关着的。例如“早晨”,这是天亮起床的时候;“晚上”,是脱衣服睡觉的时候。“今天”、“明天”、“昨天”这些带有相对意义的时间概念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小班幼儿就搞不清。小班幼儿对时间的知觉能力,大概只能限于一天之内。有所例外的是,对一些带有明显规律性或者在情绪上十分感兴趣的事情,是可以同一些大的时间概念联系起来的。例如:“穿裙子的时候——这是夏天”,“下雪——这是冬天”。  相似文献   

9.
经济生活     
经济生活全书共分“生活与消费”“投资与创业”“收入与分配”和“面对市场经济”四个单元,基本的逻辑顺序是:从消费出发,依次分析生产、分配,进而给出进行这些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0.
花钱与人生     
如果说,劳动的主要目的是创造财富获取报酬,那么,生活则是消费财富享受报酬。这样看来,人生其实就是一个持续不断地“劳动——消费”的过程,通俗地说,就是“挣钱——花钱”的过程。且不说挣钱要讲究生财有术、取财有道,单是花钱,也是大有讲究的。  相似文献   

11.
语言的确切,是文章表达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的基础。这个问题毋庸多说。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有时不使用确切的语言而常常使用一些模糊性语言来表达某种模糊意义进行交际。模糊语言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一个客观现象。 比如,“那个高个子是工人”,“他一会儿可能来”。这其中的“那个” (到底是哪个,什么名字)、“高个子”(1米几?)、“工人(哪个厂的,什么工种?)“一会儿”(几时几分?)、“可能”(到底能不能?)的语义都是模糊的。 再如,清晨——中午——黄昏——傍晚——晚上——夜间,这些语义也很模糊。它们之间的界限是无法准确划分的。从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是“清晨”,从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是“晚上”,不好统一划定一个界限。  相似文献   

12.
鲍德里亚的力作——《消费社会》为后现代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书中,他以敏锐的眼光和深邃的思想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后现代”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批判,并提出了“消费社会”这一概念。笔者试从其消费社会观来分析当代人们消费行为背后所隐匿的真相。.  相似文献   

13.
感悟时间     
与时间有关的比喻总是意味深长,手头就有一句:“人的一生其实只有三天,这就是昨天,今天和明天。”自然,这三天中,最重要的是“今天”,只要抓紧“今天”认真总结“昨天”的教训或经验,并为“明天”的丰收做好足够的准备,就能最终赢得“明天”的丰收。自然,“一寸光阴一寸金”“惜时如金”等一系列命题更是深刻无比——它源于两个最基本的认识。其一,“时间”的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它的“单向流动性”——消失了便永不返回,这才有了“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说。其次,“时间”无形,常在不知不觉中悄悄逝去,这才导致了人们对它的忽略。但即…  相似文献   

14.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有着共同性 ,那就是都有一个扩大再生产的问题。但艺术生产又有着自己特殊的生产规律 ,那就是它的扩大再生产主要不是产品数量的增加 ,而是质量的提高 ,它的“扩大”主要是在消费领域实现的 ,“文选”效应就是通过对数量的压缩进而达到质量的“浓缩”,让读者广泛而持久地阅读其精品 ,在消费领域实现了“扩大再生产”,历史上对《诗经》、《文选》的编选 ,就是显著的例证。而在这一编选过程中 ,编辑者起了创造性的作用。在整个艺术生产的工作流程中 ,作者——编者——读者是不可或缺的系统链条 ,而我们今天的文艺理论教科书 ,均缺失编辑理论一环 ,这种理论应该说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15.
经济生活全书共分“生活与消费”“投资与创业”“收入与分配”和“面对市场经济”四个单元,基本的逻辑顺序是:从消费出发,依次分析生产、分配,进而给出进行这些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也对应地把本专题分为网个小专题。  相似文献   

16.
汉语史上“便”走过“肯定副词——纵予连词——让步连词”的演变,这与“即”的“时间副词——假设连词——纵予连词”的演变路径有所不同。诚然,连词“便”的产生,受到汉语史上“副词——连词”演变的首发模式“即”的演变方向的带动,但两者的直接来源与演变路径是不同的。连词“就”和“便”都是受“同义词同向发展”规律支配而产生的,但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类推。一种是纯粹的类推;一种是既有同义词带动,又有自身发展轨迹的类推。  相似文献   

17.
现代人最熟悉的词大概就是“消费”,因为人们每天都在亲身体验着其中的含义。现代学者也把“消费”上升为一个学术名词——“消费”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也成了一个哲学范畴。在哲学界,对“消费”问题研究最多的当数法兰克福学派。他们认为现代社会中的消费行为正加深着人的异化,因而对目前的消费持一种批评态度。由于他们的影响,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消费成了一个彻底消极的概念。然而,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消费是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离开消费就无所谓生产,而消费一旦减弱,经济就要萎缩,在现代社会中尤其如此。于是,在我…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学生在师生、生生对话交流中思维砥砺、增智怡情的过程,“提问——回答”是对话交流的主要途径.从常态课、公开课中时间分配的统计中可以发现用于“提问——回答”的时间占到80%以上,显然这80%时间利用的是否有效,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年秀荣 《学苑教育》2012,(22):82-82
山重水复疑无路一堂“食欲不振”、“浑身乏力”、“健忘多梦”、“精神萎靡”的历史课 最近听了一节研究课《启蒙运动》,老师按照“看考点——讲考点——问考点——练考点——考考点”的顺序把启蒙运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等知识点全盘堆积给学生。45分钟的课堂基本没有给学生发出质疑的时间,一味地灌输知识,完...  相似文献   

20.
“时间”是一个永恒的、没有静止的概念,时间就像流水。它永远在向前涌动。“捍卫时间”,——是不是意味着可以截留时光的消逝、而仍然保留那沉淀于时光中的人生的澄明的诗意呢?——《捍卫时间》是一个没有什么诗意的题目,它太观念化,也太过于武断。但我想说明的是:这却是一首非常隽永的短诗,当它在久远的时光中滤尽心中的残渣,开始展现它对于生命看似漫不经意的种种往事时,它使我感到了温馨,也感到了力量。 “有气节的竹林和松树/捍卫古老的木屋/传递雪地温暖与仲夏夜色。”——诗歌是从乡村起笔的。它显现的也可以说是回忆在时间中的散开。在作者心中,是什么捍卫了古老的木屋呢?是竹林和松树吗?——在这里,假如我们稍稍留心一下“竹林”、“松树”及“木屋”这三个意象,我们就会发现这个看似平淡的开篇其实是富含深意的,——“古老的木屋”难道不是象征着一种古老的生命或生存吗?是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