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序公正与征地补偿:基于程序性权利保障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理论上系统分析了征地过程中程序性权利保障是促进程序公正、改善农民所获征地补偿水平的重要途径,并通过理论分析和文献综述构建了程序性权利保障的测度指标体系。基于辽宁省305户被征地农民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征地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程序性权利保障对征地补偿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程序性权利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个体特征中的村干部身份以及家庭人均年收入对农民征地过程中的补偿水平具有显著影响,且影响方向均为正。研究认为程序性权利的保障通过增加农民对征地过程的有效参与、提升谈判能力、规范权力运行进而对征地补偿水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据此从加强征地过程中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明确被征地农民的参与环节和参与方式、推动农民表达权实质化以及健全征地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几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失地农民冲突意愿形成的心理感知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秀清  钟骁勇 《资源科学》2013,35(12):2418-2425
中国征地冲突的爆发大多是由失地农民的冲突行为引起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失地农民的冲突行为作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但目前尚没有关于失地农民冲突意愿的详细研究。本文以失地农民的冲突意愿为研究对象,结合行为学理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社会背景感知、风险感知、利益感知和公平感知这四类心理感知对失地农民冲突意愿的影响作用及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①失地农民的社会背景感知对其冲突意愿以及公平感知、利益感知、风险感知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地方政府违法征地、用地单位强行开发行为等征地背景是失地农民形成冲突意愿和负面感知的重要因素;②失地农民的公平感知对其冲突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表明提高失地农民对征地补偿的公平感知是有效缓解失地农民产生冲突意愿的重要途径;③失地农民的利益感知对其冲突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表明提高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满足感是有效避免失地农民产生冲突意愿的重要手段;④失地农民的风险感知对其冲突意愿有负向影响但不显著,这说明失地农民对于冲突可能带来风险的感知并不会影响其决策行为。本文的研究结果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即研究失地农民冲突行为不应局限于农民本身,还应考虑其他利益群体行为对农民个体的影响作用。最后从制度层面提出四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公共利益下的土地征用补偿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指出,目前我国土地征用的制度性缺陷及在征地过程中由于公共利益范围界定不清及征地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民的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同时提出我国的征地制度改革要以维护农民利益,保护耕地为基本出发点,明确征地范围,完善征地程序,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以公共利益征用土地产生的利益真正为民所用,加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大量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伴随着越演越烈的征地行为,因征地引发的群体上访事件呈激增之势,文章通过对土地征收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及成因进行研究,提出解决土地征收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张明  曲佳 《今日科苑》2010,(10):220-220
目前初中生的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社会中大众传媒经常含有暴力情境或相关的报道会影响到初中生并表现在行为方式、认知等诸多方面。本文从日常生活出发,通过考察被试对图片的认知,反应出暴力情景对青少年的信息提取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任何文学对读者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文学作品中的色情、暴力等"过度"描写会对青少年学生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心理还不太成熟,文学艺术中的这些描写会对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身心健康、人生行为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征地又称农民集体土地征用,是指为了国家建设的需要,国家强制把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并给予补偿的行为。"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土地问题是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在征地过程中,如何维护农民的利益呢?这确实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杜凯欣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4):276-276,105
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是确保被征地农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较好方式。本文论述了我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建议:通过完善政策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严格执行土地审批程序,做好资金筹集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9.
王文 《科教文汇》2009,(6):89-89
任何文学对读者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文学作品中的色情、暴力等“过度”描写会对青少年学生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心理还不太成熟,文学艺术中的这些描写会对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身心健康、人生行为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大学生网络行为,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大学生网络行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网络游戏,黑客行为,色情与暴力,网络交友等。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以发挥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尽量减少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当电视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时,人们逐渐认识到电视中的暴力成分已对今天的青少年社会性发展构成很大的威胁。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出发,分析电视暴力对其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影响,冰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提出相应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2.
《内江科技》2016,(7):75-76
语言暴力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现在转变为了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问题,大众也开始逐渐关注这一现象。中小学体育教师从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的角色转换、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师的工作的压力以及中小学生的问题行为是致使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产生的主要成因。在当今社会上,在法治社会下,老师已经不再体罚学生。但小学体育教师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对学生采用挖苦、揭短、讥讽等手段,这种变相的语言暴力的现象却依然时有发生,值得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王萌 《科学中国人》2009,(11):124-125
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与贯彻落实,农民在村干部领导下,生活更加富裕。然而,带领村民致富的村干部往往不被村民认可。这一现实严重影响了村内团结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危害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研究网络集群行为的时间演变规律,即分析网络集群行为在不同时间段的表现,并比较不同阶段行为的异同。结果表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前期和中期相比,网络集群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行为强度排在前三位的是“网络舆情”行为、“人肉搜索”行为和“网络舆论”行为,排在最后三位的是“网络追杀令”行为、“网络恶搞”行为和“网络舆论暴力”行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中期和后期相比,网络集群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后期同中期相比,“网络流言”行为、“网络舆论”行为、“网络追杀令”行为和“网络集会”行为会加强,“网络审判”行为会减弱。  相似文献   

15.
正当防卫,究其本质而言是以暴止暴,正当防卫行为的实施,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意味着不法侵害者本人遭受暴力打击,应该为那么这种暴力打击套上枷锁.为正当防卫设置各种条件,规范其实施,就是最根本的途径,其中为正当防卫设置的起因条件就是第-道关卡.  相似文献   

16.
何军 《百科知识》2023,(16):48-51
<正>在大多数人眼里,校园是一方净土,是孩子们接受教育、快乐成长的港湾,所以发生校园欺凌事件时,并没有引起有些老师和家长足够的重视。但事实上,某些所谓的“无害少年”常常会出于各种原因实施让人难以想象的、恶毒而残忍的暴行。他们的言辞和行为像一把把刺向身边同龄人的尖刀利刃。下面,本文就我国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学生欺凌”来谈一谈未成年人校园保护的问题。校园暴力、校园欺凌、学生欺凌—定义各不同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校园暴力、校园欺凌和学生欺凌是不一样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李晶 《科教文汇》2008,(10):155-155
家庭暴力是一般公众和学者近年来最为关注的问题。尽管有法律保护妇女不受虐待,但是家庭暴力案件很少能得到起诉,除非打成重伤或出现致死人命的情况。许多受虐妇女因此丧失了起诉的勇气,不得不继续维持暴力的婚姻关系。有些人甚至去走极端,主张只有用暴力和谋杀的手段才能结束这种关系。中国目前正在展开关于家庭暴力对策的讨论.从立法和司法的角度确认这一针对妇女的暴力罪行,并找到制止此类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安徽省新镇府村"美丽乡村建设"这一具体项目为研究个案,具体分析了项目进村过程中基层政府、村干部和村民三方参与主体的行动策略和逻辑。研究认为:政府逻辑从公益主义和政绩主义出发,村干部遵循利益资本和情感惯习的逻辑,村民则是一种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的混合逻辑,三者逻辑中利益和情感的互动,影响了各自的行为选择,并共同推动了国家项目的顺利进村。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村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村官",村干部、村民、大学生自身对"村官"角色定位的模糊和不到位,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工作过程中遭遇到村干部不配合,村民不理解,大学生村官自身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的尴尬局面。通过准确定位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能够使大学生村官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职能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20.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失地农民土地征收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郭玲霞  高贵现  彭开丽 《资源科学》2012,34(8):1484-1492
通过对武汉市洪山区、江夏区、新洲区和东西湖区4区城乡结合部的28村近5年被征地的251户样本农户进行结构式访谈获取到失地农民征地意愿相关信息的第一手资料,以便了解武汉市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的征地意愿并定量分析其征地意愿的影响因素。并主要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失地农民征地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征地意愿主要与农户家庭征地前对耕地的依赖度、对征地前家庭居住条件的满意度、征地补偿合理性、征地对家庭经济的影响、征地对就业的影响等5个变量有关,其中前两个变量均对征地意愿有负影响,后三个变量对征地意愿有正面影响。应进一步提高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采用更合理的补偿方式;尽可能降低征地对当地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或破坏;改善就业创业环境,引导失地农民走向可持续生计的道路,使其失地后生活水平仍能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