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题的选择和由来河南省今年和全国各地一样,出现了好多小麦高产"卫星".对于这一点,我们在河南采访农业的记者,思想上并没有准备.麦收前,我和其他几个记者跑到小麦高产县盂县和偃师,了解到这两个县注意了大面积丰产,却忽视了重点培养高额丰产.我们看到的好麦子,估产也不过千把斤.六月上旬,河南省遂平县出现了亩产二千多斤的高产纪录.过了几天,遂平县卫星社又出现亩产三千多斤的第二颗小麦高产"卫星".当卫星社亩产三千多斤的消息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以后,人们除了兴奋以外,也提出了疑问:是不是真的打这么多?怎样得来的?有些农艺家、知识分子认为世界最高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末,我在中共桐乡县委办公室工作. 当时的桐乡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粮食生产是重中之重.县委领导一直以来对粮食生产非常重视,如何提高全县粮食总产量是县委的中心工作,而突出的主要问题是粮食亩产不高,全县共有40多万亩农田,其中有6万多亩是低产田,春粮亩产仅在100斤以下,水稻亩产在300斤以下.  相似文献   

3.
去年,我们在农村作了两个月的调查。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民对学科学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例如,我县四湖山五队社员彭启葵,一家便花了40.20元买书。由于他把书中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去年他的责任田,早稻亩产1210斤,晚稻亩产980斤。他种的黄芽白每兜曾达11斤。因此引起了周围群众的兴趣,纷纷向他借书借报,要他介绍农技知识。有  相似文献   

4.
报刊千万,有四种给我的印象深。第一种,店小二型报刊,也叫传声筒型报刊。它自己不思想,全靠领导下指令,有时就一版一版地照抄新华社的电讯稿。领导说今年的小麦亩产500斤,它就强调是500斤;领导说今年小麦亩产10000斤,它就说今年小麦亩产10000斤。这类媒体永远正确,要犯错那是领导犯错了,报纸绝对没责任。这类媒体用山西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的话讲就是“死人办报”。很多机关报就是这个样子。笔者单位102人,订有一份某省机关报《某某日报》,我曾经作了20天的观察和记录,该报有16天阅读率为零,也就是说,该报从收发室递过来,几乎没人看,不久就被…  相似文献   

5.
上纲要     
刘慧鑫 《档案天地》2010,(4):19-21,45
“上纲要”一词.可以孤立来讲.但是从完整的角度来说更加准确的说法是“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想必从20世纪五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对此词记忆应当甚是深刻。当时街道的墙壁上“过黄河.跨长江,上纲要”的红字标语现在想起想必也是历历在目。具体说.“上纲要”是指亩产400斤.“跨黄河”是亩产500斤.“过长江”是要达到亩产800斤。“过长江”后面还有一个台阶.叫做“达千斤”。  相似文献   

6.
胡剑欢 《军事记者》2006,(12):62-62
那是元旦的前一天,我在生活服务中心当蔬菜采购员。因为元旦部队要组织会餐,所以卖给连队的菜特别的多。一大早,我们就忙得浑身是汗,鸡、鸭、鱼、肉拉了一大车到连队去卖菜。我们每到一个营区见到的场面都让人兴奋不已,挂灯笼、拉横幅,这时坐在我旁边的小梁发起了牢骚:“你看基层多好,再瞧瞧我们闻着一车的鱼腥味不说,还累得半死……”“炊事班,快点来买菜。”小梁边喊边嘀咕:“慢慢腾腾、磨磨叽叽。”“来,菜单看好了:鸭15斤、青菜30斤、土豆19斤……”我和小梁一个卖菜一个开票。“班长,我们土豆订了20斤怎么才卖给我们19斤?”炊事员小马…  相似文献   

7.
吴志刚 《记者摇篮》2009,(12):37-37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记者要遵循的最基本原则,然而在现实当中,危害新闻真实性的现象却时有发生。从“粮食亩产13万斤”到“陕西发现野生华南虎”,从“毒香蕉”到“纸馅包子”,虚假新闻造成的危害令人触目惊心。“假新闻猛于虎”道出了人们的切实感受。  相似文献   

8.
谈小明(长兴林城镇天平桥村书记):百叶龙在我们林城镇天平村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以前舞龙在我们这里是一种群众的业余文化.百叶龙是以前我们的前辈传下来的,是一种吉祥物.我们农村都是农民,靠劳动、种田,要风调雨顺才能保证丰收,在这样的情况下,用百叶龙在丰收以后在春节、节假日庆喜的.  相似文献   

9.
在兴县礼贤公社礼贤第七生产队,去年种了二十六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一百一十三斤!我听了这个消息,又惊又喜。据我所知,礼贤一带过去种棉花,产量只有二三十斤,最高超不过四十斤。如今一下增加这么多,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我怀着惊喜的心情,决定去那里访问。一路上,我想着心事:一百一十三斤皮棉是怎么种出来的呢?种棉花的一定是一些了不起的人吧? 来到第七队,接待我的是队长张德福。我说明来意之后,他对一个社员说:“你去把科技小组的人都找来!”不一会,队部的门被推开了,进來一群姑娘,她们有说有笑,一见生人都煞住了口。队长——给我作了介绍,说:  相似文献   

10.
先说一段“旧闻’:1957年“大跃进”时,“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干不成的”之类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小麦高产卫星”接二连三地上天,令人瞠目结舌的“纪录”不断被刷新,河南遂平县一块实验田亩产小麦7210斤的“最高纪录”赫然跃上各大报的头版头条,“亩产万斤粮”的目标似乎已近在咫尺,伸手可及……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中央一位领导同志对新闻语言作了重要指示。他说,新闻语言在人民群众中影响很大,新闻中的陈言套语是要束缚人民思想的。这位中央领导同志说,这次到下面去,感触很深,我们有些干部思想不开展,路子不新,旧的语言太多。县委书记汇报,讲的还是有多少宙地,亩产多少斤,春种秋收那一套。问他科学技术怎样,商品生产怎样,畜牧业怎样,食品工业怎样发展的,他得找有共局长,自己讲不清。在下面“左”的东西有,但更多的是习惯势力,习以为常.新闻报道老框框有的是。报上经常讲“活而不乱,  相似文献   

12.
文人与计算中国的文人少有计算习惯。最典型的例子是相信大跃进亩产20万斤小麦的成就。这其中当然也有会计算的人为邀功请赏跟在里面瞪眼说瞎话,但是不排除有些文人对亩产20万斤根本没有概念。所以彭老总会憋着一口气罢官之后在挂甲屯院子里进行精心种麦的实验。可惜那么精确的实践结果当时没有公之于世的渠道。现在听一些学者(特别是留学归来的)讲学,他们有句口头禅(说出数字之后常用的):“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这句口头禅揭示的是数字与概念(现  相似文献   

13.
遇事多想想     
一天早晨,我手端饭碗到村边大杨树下的饭场上,听村民“侃大山”。一中年汉子说:宋庄的宋绍明利用废桐树枝加工镜框条,每年收入几千元,算他有办法。七旬老汉王申平接过话茬说:我从玉米贩子手里高价买了6斤叫“吨玉”的种,我认为,带吨子号的,再低亩产个七八百斤是不成问题的。结果长出来的玉米棒像小香蕉,几乎绝收。说  相似文献   

14.
劳动管理体制和制度的改革,是我国整个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就我国劳动管理体制和制度的改革问题,谈一些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讨论的情况.为什么要改革?我们知道,所谓劳动管理体制和制度,就是国家为了有组织地分配和使用劳动力而规定的权限,以及与其有关的包括立法在内的各项规定.它是国家整个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生产关系的反映.那末,我国的劳动管理体制和制度是否完全适应经济发  相似文献   

15.
目前,各出版社正在大力推进的以劳动、人事、分配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制度改革,与国家统一组织的试行组建出版集团的改革相呼应,构成了当前出版业管理改革的主战场.但出版管理改革还涉及到内部的机构调整改革、出版流程改革、质量管理改革等多个方面.这里,结合笔者在本社的上述管理改革实践中引发的一些思考,谈点意见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去年夏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举办“亚农杯”全国农民读书征文活动。大赛的要求必须是读书后受益的真实事迹。 笔者不由的联想到前年春,由于偶读《陕西农业》杂志,见其上有对小麦喷杀菌药的文章,于是乎热蒸现卖,小麦孕穗期时,我用“尧山”牌多硫化钡喷了一次;当小麦扬花期间又喷了一次台湾产的“退菌特”;第三次在小麦灌浆期仍喷多硫化钡,于是夏收时取得了亩产800多斤的高产。 这个铁的事实,使得去年早春开始喷农药时,四邻八村的农民们都纷纷仿效。我作过了解,多半数农民都喷了杀菌剂。 本着用事实说话这一原则,我…  相似文献   

17.
我馆从去年开始,把工作重点从单一的社会教育转移到广泛传递和交流科技情报信息的轨道上来,发挥了图书馆传递信息的作用。我们选择了馆内工作责任感强、知识面较广的同志担任科技咨询工作;建立了“农村科技咨询联络网”,订购了二十五种信息报,扩大了科技信息来源。我县原来种水稻是靠密植增产的,但实践证明越密越不增产。日本友人膝原长作先生根据我国北方的地理与气候等条件搞了稀植试验,使水稻大幅度增产了。原来亩产六七百斤,现在普遍超千斤了。于是我馆购置  相似文献   

18.
“新闻炒作”这种做法不是新发明,1958年“大跃进”的新闻炒作,鼓吹赶超英美,竟把粮食亩产由几百斤炒到几万斤,钢铁的日产量也炒得“扶摇直上”,到处放卫星。“浮夸风”产生、泛滥和炽盛。欲速则不达,随后就出现三年困难时期。新闻界是难辞其咎的。  相似文献   

19.
从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20年间,全国著名记者、新华通讯社原社长穆青曾6次专程来到位于太行山西南麓的辉县.为深入了解辉县人民艰苦奋斗、改造山河的精神和事迹,他几乎跑遍了辉县两千多平方公里的山山岭岭、沟沟坎坎,与这里的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那时辉县治山治水、筑路造田的大大小小百余个工程工地上,都印记下他的足迹.  相似文献   

20.
一、第一篇文章 我的第一篇文章是1959年写的,题为《谈谈厂矿图书馆怎样开展共产主义教育》,发表在《武汉大学学报(图书馆学专辑)》.那是一个疯狂的跃进年代,各行各业都在大放卫星,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当时高校兴起了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热潮,我们系的大部分师生都下放到农村工厂劳动锻炼,我在大冶钢厂劳动时,较多地接触到工厂图书馆,获得了一点感性认识,这篇文章便是那次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