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一、问与答问:什么饼不能吃? 答:铁饼。问:什么伞不能打? 答:降落伞。问:什么马不能骑? 答:鞍马。问:什么球不能拍? 答:铅球。问:什么门永远关不上? 答:球门。问:什么枪能把人打跑却不能把人打死? 答:发令枪。问:什么叫“评论”? 答:没话找话。前面的问与答,是抄来的。最后一个问与答,是本人杜撰的。把报纸的“眼睛”和“旗帜”——评论说成是没话找话,话是说得“损”了点儿,但冷静想想,我们写的(准确点说是笔者自己写的)大多数评  相似文献   

2.
报载:某县干部下乡了解农民修建沼气池的情况。问一个农民道:“沼气池大约要挖多深?”农民答:“六尺即可。”县干部回城以后,在一次有关修建沼气池的会议上问一技术员:“你看到的沼气池农民是挖多深?”技术员答:“两米。”他马上显得很不高兴地批评说:“你这是怎么搞的嘛,农民说沼气池要挖六尺深,你却说是两米,两米有多长,够深吗?”结果,引起哄堂大笑。县委书记  相似文献   

3.
MacQ A     
问:FreeHand 8.0文件导出成PDF文件,中文全是乱码,怎么办? 答:将强制下载中文字体选上即可。 问:快照怎么拍法?! 答:用command shift 3拍整个屏幕;按下caps lock后,用command shift 4拍当前窗口;放开caps lock后,用command shift 4拍拉框选定的范围。 问:为什么我的IE和Netscape看不了繁体中文? 答:在OS 902的系统安装盘上有繁体,可解决你的问题。 问:G3找不到硬盘了,重启时只在屏幕上显示一张软盘和  相似文献   

4.
提问的技巧     
现在有的年轻的记者(通讯员)在采访中提问时,象警察查户口,或象法官审理案件,你问一句我答一句。例如当采访得金牌的运动员时,总是千篇一律地问道:“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答曰:“我什么也没想。”当采访合已救人的对象时,又总是问:“你当时想到了什么?”答道:“没想什么”。显然这样的提问,是很难收到预期的访问效果的。对此,我想起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一个烟瘾很大的教徒问牧师:“祈祷时能抽烟吗?”牧师答道:“不能。”这位教徒不死  相似文献   

5.
再加一把劲     
某日晚,看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焦点访谈”节目,报道的是暑期儿童读书问题。 在一书报摊前,记者问一儿童;“想买什么书看?”答:“日本出的连环画。”问;“为啥不买中国出的?”答:“买不到,有也不好看。”记者又指着琳琅满目的小人书问摊主:“这些都是哪里出的?”答:“绝大多数是日本的,中国的很少,也不好卖。”  相似文献   

6.
从事访谈节目多年,作为访谈节目编导,应对了很多不同形式的节目类型与不同层次的人,当今荧屏出现了不同的访谈节目类型,无论节目形式怎么变,不变的就是主持人的问与采访者的答这种模式,如何做好这个最关键的部分,就要看编导的工作基础和内心的积淀,这篇文章是以我个人的角度来总结一些看法,希望与从事这个工作的同仁们来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7.
胡桂萍 《大观周刊》2012,(20):215-215
众所周知,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两个环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的双边活动变为割裂的“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怎么能发挥出来呢?  相似文献   

8.
国际范围内专业性的采访作为新闻生产的重要一环,愈发体现为一种框架实践,藉由传者的修辞传播实现媒介议程设置的目标。论文通过对美国主流媒体专访中国驻美国前大使崔天凯的话语文本分析,尝试再现美媒在采访中如何使用框架与修辞手段充分主导传播过程,以至于出现“问什么”和“怎么问”的重要性甚至超过“答什么”的传播现象。研究进一步提出在“合作性对抗”之下有效消解外媒采访的话语修辞陷阱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尝试以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高框架反拨国际传播采访的问与答战略叙事,朝向促进中外话语融通,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9.
问:我写稿子总是急性子,写了就一寄了事,耐不住性子去改,你看怎么才好? 答:新闻报道要求快,有的很急的稿子来不及细推敲,抢时间也是需要的。但多数的消息、通讯、杂感、文章等,写了不必急着发,冷几天(放起来)再修改,是非常必要的。要知道,好稿都是改出来的,不肯下功夫修改自己文章的人,是不可能有多大长进的。问:有时我也想改,但又感到无从下手,怎么办? 答:修改稿子像治病一样,先看症状,而后下药。文章常见的病症有“纷”、“孤”、“板”、  相似文献   

10.
我36岁读研究生,1991年毕业后进了北京体育大学。我喜欢教学,也喜欢体育活动,很快就融入了新环境。过不多久,有年轻的体育老师问我:“你怎么跟搞体育的合得来?”我憋了半天答了一句:“体育也是哲学。”没想到他们立刻把我当成了自己人。“体育也是哲学”这句话在逻辑上是不通的,我却顽固地说了好多年,还自以为是独家发明。其实持此类说法的还有别人,俄罗斯总统普京便是一例。普京喜爱柔道。前两年,有记者问他对这项运动有何感想。他说,“柔道是哲学。”普京原来是千克格勃的,不是逻辑专家更不是哲学家。就连柔道也只足他的业余爱好。若要问他“柔道何以是哲学”,很难想象他会怎么  相似文献   

11.
问:俗话说,“朝里有人好做官”,编辑部有人好上稿。你是怎么看这问题的? 答:不可否认,现在报纸上确有关系稿。人民日报严重不严重,不能说严重,也不能讲不严重。但与别的兄弟新闻单位比,人民日报因为用稿通过的关口多,质量差一些的关系稿是不易见报的。我也经常收到不少的关系来稿,除质量好的推荐见报外,多数被装进了大麻袋。我认为,靠关系写稿见报最终是靠不住的,而靠质量取胜才是最根本的。问:现在新闻商品化的不正之风侵蚀着新闻队伍,甚至出现花钱买稿子的现象,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答:我明确表示,花钱买稿是错误的,是新闻界的一种耻辱。现在,有的企业请记者去采访,除了车费、伙食费、住宿费全包外,据说临走时还要送“红包”,里边装着“大团结”,大报小报还分等级,名曰  相似文献   

12.
我36岁读研究生,1991年毕业后进了北京体育大学。我喜欢教学,也喜欢体育活动,很快就融入了新环境。过不多久,有年轻的体育老师问我:“你怎么跟搞体育的合得来?”我憋了半天答了一句:“体育也是哲学。”没想到他们立刻把我当成了自己人。  相似文献   

13.
问科技论文中有时一个图有几个分图,这些分图怎么编号呢?答由于以往的国家标准中未见对分图的编号作出规范,所以实践中编号比较混乱,有用阿拉伯数字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问:“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答:“用脚底板写新闻.”问:“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答:“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社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问:“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  相似文献   

15.
一个时期以来,有关在出版界“造大船”的议论非常热闹。我感觉迟饨,没怎么细想,最近给出版系统一个培训班讲课,听讲的同志拿这个问题来问我。因为没有仔细想过,所以当时我答不上来。这一来倒促使我也紧跟形势想了一想这个热门话题。在出版界“造大船”的涵义是什么?我孤陋寡闻没有见过权威的科学的解释,只好自己琢磨。照眼下大家都在追  相似文献   

16.
三闯希布伦     
三闯希布伦王岩国际长途电话,新华社总社(北京)问:“希布伦屠杀事件已过去3天,怎么还没有新闻照片发回?”新华社中东总分社(开罗)答:“以色列为防范周边阿拉拍国家激进分子的报复,规定近期内申请去以签证的人,一律需经4天以上的审查。我们正在努力。”希布伦...  相似文献   

17.
问与答     
问与答龙熙芳问:我使用OuarkXPrass3.3,在打印EPS文件时,设定“Output”(输出)选项为“Normal”(正常)。但是,只得到了一个带有“previaw”(预视)效果的输出页,这是怎么回事?答:①QuarkXPress会提示你对EP...  相似文献   

18.
一篇批评报道的优劣、成败,固然有许多因素起作用,但就采访而言,提问举足轻重。“问什么”、“怎么问”构成了“问”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对于一般记者来说,采访中“问什么”大都可以心知肚明,而“怎么问”可能就比较难以把握了。笔者觉得,以下几点有助于解决批评报道中的提问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新闻发布会结束后,一位老兄迟迟不离开会场,清洁工问他:怎么还不回去?答曰:不是发布会么,布还没发呢!这是则笑话,但又并非仅仅是笑话,在新闻界,象这位仁兄这样的老记似乎还不少。 如今有些记者的心思全放到了新闻发布会上。不管什么样的新闻发布会,逢请必列。人家不请,也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人家请,弄到请帖往里面钻。目的  相似文献   

20.
新闻出版署负责人就《出版管理条例》答本刊记者问问:《出版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月1日正式施行,请您谈一谈《条例》在当前颁布具有什么意义?答:《条例》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新闻出版部门“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努力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