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风》2020,(25)
高等教育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思政教育也迎来了新的机遇跟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满足于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本文阐述了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的优势、亮点。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弊端,如何正确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探索出更加有效的途径值得我们高校教师探索。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各传统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和挑战。在教育领域,"互联网+教育"成为发展趋势,而作为高校课程中"老师反映难上,学生反映难听"的思政课,要想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进行改革。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必要性,找出改革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并探究相应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3.
徐芳 《科技风》2016,(4):95-96
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身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逐渐普及,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传统教育方式也发生了变革,先进信息技术开始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得以有效运用。本文就高校思政教育传统教学方式变革与互联网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大学生"互联网+"时代药理学课程思政模式注重发挥互联网技术在高校课程思政中的作用,真正实现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伴随着新时代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知识的普及,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同时面临着许多的机遇和挑战,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改革已是势在必行。充分挖掘药理学课程思政元素,可以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高速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众多的行业面临着来自于互联网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传统环境下的思政教育工作所采取的一系列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等都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时代发展目标。本文就互联网环境的改变为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和改变展开说明,对中职教育目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出详尽的说明,并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中中职教育的创新思路,力图真正的发挥互联网的强大影响力和思政工作的启迪力量,为当前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20,(14)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高校思政教育,对于大学生三观的塑造和思想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是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良好方式。本文主要研究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通过梳理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改进路径。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17,(9)
互联网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环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及各个层面都带来了机遇,更提出了诸多的严峻挑战。因此,高校思政教师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对思想教育的诸多影响,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基于互联网环境背景下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国各高校已逐渐形成了将互联技术与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的思维,有意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引用,提高高校的思政教育水平。高校学生是互联网环境中的主体,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与互联网密切相关。本文先是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开展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简述,后又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面临的问题及方式展开了深度探讨。此次探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水平,进而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网络对思政教育的消极影响有: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对高校大学生的精神腐蚀,对高校思政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从三个方面重构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抢占网上教育阵地、优化校园网络的建设和调控、打造顺应网络时代的思政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的思政教育工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前沿阵地,如何在网络时代下,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加强在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对思政工作者在新形势下开展良好的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本文围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简要分析了当前互联网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带来的影响,并且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张乐 《科技风》2014,(6):187-187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面对当今社会新媒体的冲击,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摆在高校思政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应对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化互联网教育模式之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院校师生共同探索的重要课题。互联网科技的运用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学习、生产等各个领域,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来说,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既是挑战,也是契机。高校思想政治的改革必须审时度势突破传统,抓住机遇。本文基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着重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网络的出现极大的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主动应对新的挑战,善于借助互联网实现自身的创新与发展,利用网络进行道德教育已成为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可以促进各行业的发展,教育行业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实现了互联网教学,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具备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学科,但思政课程枯燥化,学生在学习时会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互联网辅助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针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展开探讨,不断优化高校思政教育,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5.
重大疫情防控期间,针对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问题,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特殊政策布控,高校辅导员在线思政教育工作成为了"热门"。重大疫情防控期间高校辅导员响应国家号召居家隔离,学校思政教育按下了"暂停键",在线思政教育形式为辅导员主持思政工作提供了条件基础。研究认为:5G时代的到来,线上教育手段在配合国家重大疫情防控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彰显出特殊时期的价值贡献。在疫情防控期间高校辅导员在线思政教育工作传播正能量、传递新智慧、挑战新机遇,利用5G技术切实提升高校辅导员在线思政教育工作的服务价值,并构设家庭思政教育环境,实时对大学生思想行为进行监督管理,这也为更好地对高校辅导员在线思政教育工作效果进行实践考验。在疫情防控期间利用互联网手段创造智慧思政教育环境,依据实际情况建设线上思政教育,增强线上思政教育的交互性。在此次重大疫情防控期间高校辅导员依托互联网实现了思政教育组织形态和服务形式的创新发展,彰显了攻坚克难战疫情的技术智慧和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全球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科技合作和人员往来方式都受到了冲击。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的传承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年轻人价值取向的冲突、人生虚无主义、交往方式的娱乐化以及传统教育渠道的弱化。虽然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中面临种种困难,但互联网作为全新的文化载体,也为其带来了种种机遇。对此,高校工作者需要转变心态,善用互联网舆论场,承担历史责任,在高校中为大学生群体的文化传承工作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制度逐步完善,这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互联网视域下势必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改进。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整个高校教育体系的完善,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作风。本文针对目前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从而提高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课题.由张丹绮等编著、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探索》一书,立足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下分析全媒时代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怎样的挑战和机遇,探索当今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新路径,以期带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革,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生社团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而近年来大学生社团发展的网络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以湘潭大学社团为例,探讨高校网络思政社团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影响,搭建思政教育线上线下互动平台,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为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实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微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思政工作者应正确、全面认识微博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双重影响,化挑战为机遇,在结合实际工作的基础上,从更新思政教育理念、创新思政教育内容、构建良性互动平台、创建信息发布平台、培养微博意见领袖、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创建舆论监测平台等方面着手,充分发挥微博的积极作用,不断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