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长松 《编辑之友》2016,(11):58-63
文章认为空间是传播技术演化的一个重要维度,运用文献分析与思辨推理的论证方法,从“空间”的“原初地位”,传播学的时间“偏好”,媒介对空间依赖的历史表征,以及当下移动传播技术对“空间”维度的“复活”四方面分析了传播技术演化空间维度的正当性与必要性,为深入认识传播技术的发展演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传播学研究的空间想象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传播学研究的主流范式中,媒介理论和实践所信奉的是“以时间消灭空间”,空间一直处于边缘的地位。本文试图从空间性的视角梳理传播学研究中的思想资源,从文化身份、传播语境、权力结构、媒介技术以及后现代空间等五个方面探讨传媒、空间与社会三者的关系,找寻传播学研究的空间想象力,发现空间背后的隐喻。文章在最后提出,在全球化时代里,传播学研究和媒介实践面临的是时间压力与空间抵抗两种力量并存的局面,能否保持对空间的想象力将成为深刻地把握当前各种媒介现象复杂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梳理空间理论的思想脉络和传播研究的"空间转向"出发,阐释了"微博赋权"、"日常消费"和"自传播"等空间实践,并简述了空间理论的传播学意义与启示。本文认为新的传播实践将酝酿空间变革,传播研究需要我们从"空间转向"入手,进入日常生活,研究当前传播活动的"空间实践",把传播活动与其特定的"空间实践"结合起来考察,关注新兴传播技术、社会关系、传播行为等在空间实践的多重运作。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马克思关于“用时间消灭空间”的传播理念,探讨了现代传播的时空特征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人际传播中的"关系"与关系中的"空间"问题,追溯城市空间多重性与人际交往多重性的理论源头,阐述人际传播学"城市空间"主题流变的各种视野。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时空变化,对人际传播学提出更高要求,并将其置于相关紧迫性问题的研究之中。人际传播学要在城市空间与人际交往主题上力求有所突破,形成更加令人信服的学科特色。  相似文献   

6.
肖燕雄  郭妍 《新闻界》2023,(4):21-33+46
技术可供性之下,新闻生产发生转向。这在时空逻辑上体现为从“时间消灭空间”转向“空间压倒时间”。新闻生产逻辑的“空间化”背景,为新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与实证调查法,以2022年度Sigma Awards入围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剖析了数字新闻生产关系网所形成的空间样态,考察了数字新闻的建构逻辑与生产图景,提出了技术可供性背景下数字新闻的空间“塔架”图。  相似文献   

7.
从空间视角梳耙人类的传播史,我们可以看到信息传播技术的革新对人类时空感知及空间观念的更迭,同时也可以看到人类如何在拓展了的、再造了的空间中展开包括传播活动在内的社会生活,传播与空间二者经由人类交往实践呈现出一种互相建构的关系。把传播活动与其所嵌入的及其所生产的特定空间情境结合起来,可以超越用技术逻辑来分析传播媒介。关注传播媒介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过程与机制,是从技术逻辑到实践逻辑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7,(11)
为了彰显新闻传播学在记忆研究中应有的专业属性、研究地位与价值主张,应纠正以往媒介记忆研究过度泛化的倾向,以新闻媒体的记忆实践为核心,在明确"媒体记忆"概念与"媒介记忆"概念区别的基础上,回归新闻与记忆这一媒体记忆研究的核心议题。本文首先探讨了新闻与历史、记忆之间的属性的共鸣,指出其共有的事实性、建构性、符号化与可替代性属性是探讨媒体记忆问题的基础。随后将新闻的记忆实践置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的组合中,并进一步将时间划分为日常时间和神圣时间两极,将空间划分为实体空间和想象空间两极,通过时间和空间交叉组合中构成的四个象限来分析时间与空间中记忆的新闻。最后,对新闻记忆中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用时间消灭空间是马克思关于19世纪的信息传播与物流关系的论断,源于他的《1857—1858经济学手稿》,后来他在《资本章》第二篇《资本的流通过程》的写作中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马克思在讨论商品的流通费用时,提出了用时间消灭空间的思想。他把时间和空间看作生产的要素。因为通过空间把商品运送到市场,以及  相似文献   

10.
QQ空间人际传播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天瑜 《东南传播》2010,(3):120-121
QQ空间正在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人际传播特征渐强。目前有关QQ的研究较多,而与QQ空间有关的论述较少。本文以传播学为切入点,从QQ空间的人际传播动机、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角度考察了QQ空间的人际传播特征,论述了这种"拟态人际传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化、商品化的发展,关系的建立和接触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城市化进程、全球化浪潮、数字革命使得齐美尔所言的"陌生人"从因售卖商品而进入异域的商人发展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并涵盖了个体生活的物理空间、文化空间和数字空间等每一个维度。而这其中的每一个维度,传播学都未曾缺席,城市传播、跨文化传播、网络传播等研究领域既是传播学对现代社会新发展做出的积极响应,也是传播学对每个个体的学理关照。  相似文献   

12.
陈奥妮 《视听》2022,(2):142-144
媒介成为人类身体的各种延伸是技术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技术也能改变传播方式并影响着身体的存在意义.在传播和身体的关系中包含了许多逻辑.从身体传播的视角看,Live house所构建的传播空间允许观众忘记规训,沉浸参与.在这个传播关系中还包含在场与离场、具身与离身、精神和身体等二元对立的关系,呈现出传播学领域以及哲学领域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中国受众媒介‘接触—使用’状态定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我们以人的实践逻辑为中心,以全媒体生态下时间、空间和心理三维度透视的媒介接触行为测量模型为研究范式,并阐释了时间预算法在此次媒介接触行为测量新模型实现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长达五周的日记卡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旨在从行为、空间、心理三个维度透视不同特征的受众群体媒介接触行为及其影响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崔莉萍 《新闻大学》2012,(4):98-103
本研究旨在探讨当前节日传播建构的文化空间议题。文章概括分析了传统节日在当下的传播状态,并比较了西方节日在国内的传播现状,从节日文化空间建构的四个维度: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展开,逐步探讨了当前传统节日传播的发展变化及呈现原因。文章最后并关注了节日传播的公共性与国家形象传播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刘成 《当代传播》2014,(2):95-97
当下新闻摄影研究中流行的"决定性瞬间"理论从时间维度揭示了新闻摄影的特征,但是这种线性研究仍存在一定盲区。物理意义下不可逆的时间特点,使人们对所谓的"决定性"瞬间难以把握,稍纵即逝。因此,在时间维度基础上,结合空间维度进行二维空间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16.
认知传播学融合了传播学的社会实践经验优势以及认知科学的工具体系支撑,从两个学科的耦合之处探究人们的内在心智活动以及外在行为效应。本文回顾并梳理了近10年认知科学对传播研究的影响,从传播渠道的媒介介质差异、传播对象的人格、内隐认知以及性别差异、不同形式内容的叙事效果、不同类型的传播者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建构这四个方面阐述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厘清认知科学与传播学融合发展脉络与技术逻辑。目前认知传播学虽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但是却在日益丰富对社会现象的解释维度,彰显出强大的创新力与影响力。在未来,认知传播学还需要继续汲取交叉学科中有价值的范式与工具来建构新的理论图景,于细微处感知人类行为的潜在规律,对社会现象与研究问题进行全面审议。  相似文献   

17.
“用时间消灭空间”是马克思关于19世纪的信息传播与物流关系的论断,源于他的《1857-1858经济学手稿》,后来他在《资本章》第二篇《资本的流通过程》的写作中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4,(8):37-40
本文从电视图像叙事的基本规律出发,讨论电视图像作为一种媒介技术特点与其传播特征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为"时间"与"真实"的联系、"空间"与"现场"的联系、"形象"与"个体化"的联系。论文从上述三个角度,结合当下电视新闻报道实践讨论电视新闻的图像叙事中的时空因素。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9,(8):70-79
传播学研究的物质性转向是在传播观念二元对立的学术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回应了传播学研究"重精神、轻物质"的学术反思,重塑了传播过程在社会系统中的连接与中介作用。本文基于芝加哥学派的经验哲学思想,把作为经验的传播作为本次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理论预设,力图在二元对立的传播观念当中寻找一条中间路径,并据此来审视传播学研究物质性转向的底层架构、逻辑进路、范式转换与价值取向。传播学研究之所以要进行物质性转向,其根源在于走向先验的传播观念与社会现实之间出现了经验的断裂。传播学研究的物质性转向对原有的传播观念做出了实质性的改变,必然要在时空构造、现实图景与观念形态三个层面上经历漫长的逻辑进路,这也推动了传播研究不断从身份角色走向身体观照、从符号文本走向经验语境、从仪式参与走向群落生境、从秩序维系走向社会互动。传播学研究物质性转向对现实社会的潜在影响主要体现在它的价值取向中,具体表现为基于实在互动的建构主义、基于操作可控的实用主义和基于主体自觉的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大学城,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讲,是"有名无实"的社会空间。很多大学生在大学城时间只有短短几年,认为自己只是匆匆过客,边缘意识强,更没有规划过如何运用主体性建构,参与社会交往,改造其生存的社会空间。国内对于"大学生社团"研究中,"社团的建设、管理和发展"是主要的研究思路;还有"社团对于大学生心理和校园文化传播的影响"以及"社团参与度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联"等方面。而从马克思主义批判角度,将大学生社团和空间的表征和实践结合起来分析,相关研究寥寥无几。论文将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研究个案,并放眼整个社会生态环境,将大学城社区传播从话语实践、空间生产角度来研究,试图探寻社区传播中大学生参与空间生产的实践方式,通过"社团"这一载体分析大学生如何建构"空间表征",激发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意识"。文章创新提出了大学生通过社团空间实践,并透过日常生活的"表征空间",进一步给予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条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