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少数民族地区报承担着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新闻信息的重要责任,同时也在长时间内占据着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的主导地位。而在全新的新闻媒介环境之下,少数民族地区报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本文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报的现状,对新闻传播环境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2.
微博动员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动员工具,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发挥日益重要的影响。微博动员进程中,其基本构成要素动员主体、动员客体、动员议题及动员载体综合发挥作用,表现为:微博动员主体的"去中心化"增加了动员频率;动员客体的集体认同感促使动员发生;主导性的动员框架议题推动参与者集体行动。分析研究微博动员对进一步加强引导,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随着环境风险的高涨,环境传播日益成为学界识别风险社会的一个直接而醒目的议题;同时,在新媒体呈井喷式的发展态势之下,其在环境传播中的公众动员力亦不断凸显。本文基于对昆明PX事件发生地及其周边的实证调研,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环境传播视阈下新媒体动员机制呈现深刻的内在逻辑:新媒体对底层群体的认知、态度与行为的搅动为底层环境参与带来了新的契机,而其中民众情感的宣泄则将三者黏连成系统的动员过程,最终促使了环境风险的进一步外显。  相似文献   

4.
抖音短视频作为新媒体时代的社交传媒平台,以全媒体、即时传播、即时反馈为特征,近年来成为塑造地区、地方形象的创新途径,成为展现少数民族地区风采、提升区域形象的重要平台.在部分境外反华媒体借新疆议题污蔑新疆形象、中国形象的背景下,本文通过梳理抖音短视频所传播的新疆阿克苏地区的形象内容,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形象在抖音平台上传播...  相似文献   

5.
陈璐 《大观周刊》2011,(23):41-41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保障体系,对少数民族权利有足够的关注和保障,但是却忽视了少数民族地区汉族权利的保障,本文论述了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汉族权利的影响,总结了少数民族地区汉族权利保障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囿于文化信息资源的现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贫穷落后依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信息资源环境的现状、政府部门对国内各民族间跨文化传播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媒体从业人员跨文化传播素养与技巧的欠缺、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相对滞后等都是导致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贫困并进而产生经济贫困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只有提升政府部门对信息传播与民族发展内在关系的认识、高度重视跨文化传播的解读效果、加大信息传播软硬件的建设力度,提高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受众的大众传媒素养,才能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变迁和经济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已经迅速进入、占领人们的生活,人类开始进入信息传播的数字网络时代。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理应受到关注和重视。"人类创造了工具,而工具又反过来塑造了人类",本文认为新媒介环境下信息传播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并针对新媒介环境下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重庆东南部少数民族地区为样本,分析当地在新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传播的现状。笔者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发现该地区各区县(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都在有意识地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环境传播事关民生福祉,契合个体生命健康发展、提升生活质量的诉求,日益成为公共空间的显见议题,也呈现出不同圈层动员主体的认知碰撞,舆论错位,动员乏力。短视频平台是全媒体时代社会信息系统中重要的聚合与流转中枢,为形成多主体议程共创提供条件,实现对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生活的共享共治共建,依托短视频平台的内容、渠道和社交可供性,为多元主体提供技术、组织、文化的支持,推动环境议程互动和有序参与共意动员。政府部门和主流媒体可以结合短视频语言优势,借助层级传播、涟漪效应对环境保护多维解读,激活跨圈层、跨文化的用户群体的参与热情和群体进入,进行多元有序、和而不同的内容创作和议题参与,围绕环境保护实现高效的共意性社会动员。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体现了各民族的特点,汉文化对于少数民族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引领的作用,但其在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限制着其有效传播。基于此,以西藏地区为例,开展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汉文化传播路径创新研究。从增强少数民族对传统汉文化认同、实现汉民族文化的多样化传播和建设政治文化领域下的公民文化,三个方面提出多个创新路径,以期为汉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中的有效传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运用媒介框架理论,通过对《新疆日报》2017年两会期间的特刊进行文本分析,尝试描绘出本年全国两会报道的图景.研究发现,其"两会"报道侧重与新疆有关的议题,多以平民化视角,呈现出一幅民生的报道图景,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主流纸媒对重大政治事件的传播效果,以受众为中心进行信息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张蕊 《新闻传播》2023,(7):46-48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我国各地出现的背景下,论文以皖西地区L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期探究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时期农村地区的信息传播路径和社会动员的有效性,进而思考其背后的作用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内生性媒介在农村地区的信息传播中起到了打通最后一公里的作用,村干部在农村的社会动员中起着直接而积极的作用,乡村中的非正式公共空间则为信息的传播扩散和村民间的共识达成提供了一个公共交往平台。  相似文献   

13.
陈艳花 《青年记者》2012,(33):34-35
人类历史上的第六次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将人类带入信息社会,互联网等新媒介日益成为深刻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主流媒介。在新媒介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面临诸多新问题,本文以重庆少数民族地区为观察视角,拟从传播学视阈探讨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建构。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6,(13)
本文以一起记者被打事件为例,分析了推动维权活动展开的两个相互交织的因素——微博与意见领袖,并探讨新媒体环境中记者维权倡议和利益表达的实践空间。研究发现,微博在S事件动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包括事件直播和可视化,建构群体认同,传播抗争诉求和展开话语博弈等,进而促成了舆论共鸣;"意见领袖型"记者起到了居间联络和组织动员的作用,这包括建构虚拟组织、情绪动员和联络制度性社会资本等。本文最后讨论了新媒体环境中记者维权活动的可能性及局限。  相似文献   

15.
李博威 《新闻世界》2013,(1):120-121
本文是在农村信息化背景之下,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调查手机和互联网两种新媒体在甘肃农村地区的信息传播现状。研究发现,手机在甘肃农村地区的普及率较高而互联网的普及率却偏低。同时,农民的信息供求方面存在不平衡状况,即供不应求。未来应该着重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舜 《报刊之友》2013,(8):43-44
《南方日报》对清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报道内容以"民族文化"和"区域发展"为主,呈现差异再现与发展叙事的报道框架。在其报道中,政府是主要信源,清远少数民族被动地处于信息传播的末端,自上而下的传播影响了对清远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现实的建构,造成真实境况与媒介镜像的巨大差别,媒体的低度再现使少数民族地区仍处于媒介弱势。  相似文献   

17.
《南方日报》对清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报道内容以“民族文化”和“区域发展”为主,呈现差异再现与发展叙事的报道框架。在其报道中,政府是主要信源,清远少数民族被动地处于信息传播的末端,自上而下的传播影响了对清远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现实的建构,造成真实境况与媒介镜像的巨大差别,媒体的低度再现使少数民族地区仍处于媒介弱势。  相似文献   

18.
过去10年,电视媒体在文化传播、经济发展、政治宣传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这其中,对少数民族众多的西部地区如何做好电视传播更是作用巨大、影响深刻。由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地理位置、文化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在电视传播方面有着特  相似文献   

19.
崔波 《新闻实践》2008,(8):14-16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主动设置议题"的要求,表明党和政府在日益复杂的舆论环境下向新闻工作者提出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的期望。作为调控和引导公众舆论的传播理论——议题设置理论(国内学界翻译又称"议程设置理论"),从媒介设置议题到议题融合的变迁,不仅是媒介发展自身  相似文献   

20.
环境议题传播维系着环境领域的信息互通、意义共享、对话协商与共赢协作。本文从话语分析的视角切入,采用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分别对呈现政府环境议题构建的传统媒体和表征公众或社会组织环境议题构建的新媒体进行抽样分析,在评述了两类媒体中环境文本在议题选择、话语结构、叙事策略和主体角色等方面的差异、问题的同时,进一步论述了环境议题传播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