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刊林漫步     
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的说法,在西方早已流行。在我国,则直到十九世纪末期才有人提出.而第一个持此说法者,便是梁启超. 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新闻学处女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此文中,梁启超提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他把办报与强国联系起来了.接着他又说:“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报》为同盟会系统各报中,反对袁世凯最为坚决的报纸。创刊于1912年7月,在《本报一周年之回顾》中,自称“自出版以来,讨袁之声无日或断。”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要人纷纷东渡日本,国民党报馆经济来源突然告绝。《中华民报》被袁世凯政权控告“诽谤政府罪”。诉讼结果,报社总经理邓孟硕被判六个月监禁,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说,报刊是“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我国报刊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近200年的历史。这个起源和演进过程中,从内容到装帧一直在演变和发展着。从梁启超的《时务报》到孙中山的《民报》,从陈独秀的《新青年》到早期共产党人和鲁迅、茅盾、邹韬奋等先驱的办刊活动等等,  相似文献   

4.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 1月17日(乙巳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宋教仁偕何小柳赴东京新智分社会晤该社社长宫崎德太郎,联系委托该社上海分社代销《民报》事宜,以“《民报》内容太激烈”,没有达成协议。 1月19日:上海《大陆》半月刊自即日出版的第三卷第二十三号起宣告停刊。 1月22日:《民报》第二期出版。这一期《民报》所刊朱执信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学说,略云:“前乎马尔克(即马克思)言社会主义而攻击资本者亦大有人,然能言其毒害之所由来,与谋所以去之之道何自者,盖未有闻也。故空言无所裨。其既也,资  相似文献   

5.
我和舒新城先生相识,始于1916年在《湖南民报》共事的时期。这一年,我和新城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小伙子,他23岁,我才18岁。他是来自外县的穷学生,考进了免收学杂各费的岳麓高师;他还半工半读,利用暑假当了两个多月的报馆编辑,假满仍回学校读书。我是个既失学而又无业的落拓少年,好不容易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先生在他40年的革命生涯中,曾经八下南洋,在海外度过了近20年。报刊活动,是他在海外从事革命活动的内容之一,据统计,他在海外创办和主持其工作的报刊就有十余种: 1899年12月在香港创刊的《中国日报》,是孙中山从日本横滨购办设备,拨付经费创办起来的。《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同盟会的喉舌,被称之为“中国革命报之鼻祖”。 1905年10月在日本东京创刊的《民报》(月刊),为同盟会机关报,先后由廖仲恺、朱执信和章炳麟等人主持。孙中山先生为该报创刊号写了《发刊词》,并发表他《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词》。孙中  相似文献   

7.
正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发动武装起义的同时,广泛从事近代媒介活动。1905年,革命党人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成为同盟会的机关报。1906年7月,章太炎在革命党人的力邀之下,"出狱之后,主任《民报》。"①截至1908年10月,《民报》被日本政府查封,章太炎一直作为《民报》的"编辑人兼发行人",《民报》也成为近代广告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章太炎主持时期,《民报》广告不仅得到一定发展,而且呈现出鲜明特色,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  相似文献   

8.
左庆莹 《新闻世界》2014,(8):224-225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在创办的5年间,《民报》宣传三民主义,营造革命氛围,发挥了革命党的"喉舌"作用。而时评作为《民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章不仅针砭时弊,更集中阐述革命派言论。通过对《民报》时评的分析,发现其写作讲究宣传策略,运用激进宣传与和缓宣传相结合、先辟邪后立新、重视系列报道等策略,遂使革命思潮弥漫全国,从而为辛亥革命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新论速览     
进一步办好党报的四个问题尹明华在2009年第6期《新闻研究》中撰文说,报姓党,也姓报;党报是媒体,也是党的喉舌和舆论工具。党报肩负着媒体共有的社会责任,同时也肩负着党所要求的特殊使命。党报正在面临所有报纸共  相似文献   

10.
党报是党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这是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所谓“喉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报纸要为党立言,传播党的声音,宣传党的观点、主张,使党报成为党的得心应手的工具。党报不能和党唱不同的调子,不能用不协调的声音去扰乱读者的视听,  相似文献   

11.
1918年,蔡元培为中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徐宝璜的《新闻学大意》作序时写到:“余惟新闻者,史之流裔耳”,“新闻之内容,无异于史也”(1),点明了新闻和历史的关系。梁启超曾说报馆是“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子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食粮也”(2),其中“将来之灯也,现在之食粮也”,指的就是新闻与历史的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12.
理念创新:从传统党报到"都市型党报"在2001年以前,《厦门日报》走的是传统党报的办报路子.2001年5月,报社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根据当时报业发展形势和报社自身发展实际,提出了"都市型党报"的办报理念,并在当年5月8日完成了第一次改版,使报纸从内容到形式都实现了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从那时到现在,《厦门日报》基本上每年进行一次改版,"都市型党报"的理念贯穿《厦门日报》新闻改革和创新的全过程.所谓"都市型党报",就是在办报方向上,坚持党报是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动摇,坚决服从党委的正确领导,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同时,着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大胆借鉴都市类报纸的元素,在新闻报道的内容、角度、方法以及报纸版面设计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让党报面孔不再呆板,而是生动活泼,自成风格,受到读者喜爱.  相似文献   

13.
党报,是党的喉舌,理所当然要听从党的领导,坚持以实现党的任务为己任。这是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不能动摇的。现在需要研讨的问题,不是党报应不应该成为党的喉舌,而是作为从事党报工作的新闻工作者,尤其身居领导地位的新闻工作者,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和坚持党报是党的喉舌这一根本性质,使它充分发挥党的喉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6,(21):71-72
<正>1942年9月22日,《解放日报》于第一版发表社论《党与党报》。社论由社长博古(秦邦宪)执笔,经毛泽东修改定稿,全文共2519字,分为13个自然段。社论深刻阐述了党报的性质以及党报与党的领导机关之间的关系,涉及"集体办报"、"党报喉舌论"、"全党办报"等关于党报的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博古曾任党的主要领导人。1931年起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负总责,1934年1月-1935年1月为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  相似文献   

15.
张艾情 《传媒观察》2011,(10):29-30
中国地方党报既是执政党的喉舌,也是经济改革浪潮中的一股新兴产业。政治和市场已经成为左右党报发展的两股最重要的力量。中国地方党报既是官方的政治机构,也是资本积累的单位。在这两种逻辑共存之下,党报正面临着意识形态与逐利角色的冲突,既要继续发挥"党的喉舌"的宣传功能,又被推向市场  相似文献   

16.
一桩大好事     
最近,上海东方书报亭里增加了一个新品种——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这件事很让人高兴。 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但是,现在报摊上几乎看不到党报,普通群众想阅读党报特别是《人民日报》很不方便。如果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比较详细、比较通俗的宣传知之不多,  相似文献   

17.
孙维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这些年,不要说在报纸上公开批评,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就是党内开组织生活会,也往往是“批评别人谈希望,自我批评摆情况”,在报纸上批评就更难了。在某些人看来,报纸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报上就不能公开批评他,一批评就受不了。他们对党报的性质理解得不正确,是“喉舌”,也不能只唱“喜歌”嘛。批评性新闻是报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报纸开展批评,也是党委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者说  相似文献   

18.
胡凤 《今传媒》2012,(10):37-38
党报是我们党的重要执政资源,是我国主流舆论的核心成分。本文以《安徽日报》六十年间新闻报道的变化,管窥在现阶段省级党报主体性的嬗变和其宗旨定位的演进。认为党报的功能定位应该是双重的在做好党组织的宣传者、鼓动者和组织者,充当"喉舌"的作用的同时,也要传播信息、整合社会,兼顾大众传播的"耳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报纸的通讯工作,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报纸宣传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党报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日报有做好通讯工作的传统。但是,近年来报社的通讯工作有所削弱,接待通讯员不够热情,有些稿件处理不及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忽视了党报通讯工作的光荣传统,对新时期报纸通讯工作如何适应报纸宣传,缺乏明确认识和有力措施。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对新时期报纸通讯工作进行再认识。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党报的性质决定了通讯工作在办好报纸中的重要地位。胡耀邦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讲话中指出:“党的新闻事业要能够充分发挥党的喉舌的作  相似文献   

20.
正地市党报作为一个区域性主流媒体,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地方政治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具有很高威信。它作为形成舆论和引导舆论的重要工具,一方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以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己任,起"上情下达"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是人民的喉舌,及时表达人民的意见和愿望,起"下情上传"的作用。结合在《通化日报》多年来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喉舌作用是地市党报最重要的作用,引导舆论的功能是地市党报最重要的功能,发挥好舆论引导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