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眼动记录的方法,考察在中性和偏向句子语境中,动词歧义消解的过程。结果发现,在中性句子语境中,动词歧义词的意义通达是按照相对频率进行的;解歧信息作用于动词歧义词意义通达的晚期,对已激活的意义进行选择和整合。在偏向句子语境中,解歧信息作用于动词歧义词的意义整合过程,激活歧义词的适当意义,并对动词歧义词不适当的意义产生抑制作用;动词歧义消解的加工是延迟进行的。实验证明,在句子语境中,动词歧义消解的过程支持整合模型。  相似文献   

2.
刘东 《海外英语》2014,(12):242-246
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许多学者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过研究。从交际效应角度,歧义可以分为有意歧义和无意歧义。有意歧义属于一种交际策略,可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无需消除;而无意歧义属于语用失误,影响正常交际,需要消解。在详细地分析了英语无意歧义的定义及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消解英语无意歧义的模型。  相似文献   

3.
工作记忆在句法歧义消解中起着重要作用,句法歧义消解的理论争议涉及工作记忆在句子理解中的作用.研究句法消解问题时工作记忆的测量有两种方法:阅读广度任务法和"扇形程序".句法消解问题的脑功能研究发现,工作记忆能力的差异会影响对句子的加工:工作记忆能力强的人采用序列加工策略,而工作记忆能力差的人采用并行加工策略.歧义区间、加工策略、年龄等因素是工作记忆在句法歧义消解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解决句法歧义消解问题的过程中,工作记忆的大脑激活主要涉及颞叶左后外侧、额叶左后回内侧和两侧视觉皮质等区域.在今后的研究中,首先应注意解决"在线"和"离线"不同实验范式造成的问题;同时应当更多地开展跨语言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应着重探讨中国人加工英语歧义句以及汉语句法表征和英语句法表征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4.
黄红枝  唐韧 《现代语文》2014,(4):99-101
自柏拉图以来,不同学科对歧义句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如何消解歧义句的歧义也是研究热点。鉴于语义和语用对歧义句的理解有很大影响,本文从语义和语用两个方面讨论歧义句的成因,并运用关联理论探讨歧义的消解问题。  相似文献   

5.
传递信息、表情达意是人们言语交际的最终目的,言语中存在大量的歧义现象会影响人们正常交际。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将词汇歧义、结构歧义和辖域歧义的产生和识解作统一分析。分析结果为,言语包括词汇、短语或语句的多个义项进入大脑,结合人的主观知识呈现出歧义度,在交际者的认知经验作用下,多个义项之间产生竞争,并在大脑中被表征和消解歧义,而语言的内部因素和人的认知因素共同促成歧义的识别和消解。  相似文献   

6.
王华 《考试周刊》2010,(52):40-41
英语中的歧义现象种类繁多。本文主要从蓄意歧义和无意歧义两方面来讨论英语词汇歧义生成的原因及其幽默效果,并提出消解部分歧义的基本方法和合理利用词汇歧义的基本原则,以便有效地避免由于歧义可能导致的误解,使人们在语言交际中表达得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7.
歧义现象是汉语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少人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角度对其作了分析,本文着重分析语义结构引起的歧义,探讨语义结构歧义形成的基础及其表现形式,以便语言中歧义的消解。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分析了英语语音层面各种导致歧义的因素及歧义消解方法,认为同音异形异义词和不同的音渡划分是语音层面导致歧义的主要因素,同时对重音、语调、停顿等过去常常被认为是导致歧义的语音手段做了重新分析,指出了它们被严重误解,它们不是导致歧义的原因,相反,它们是语音层面歧义消解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论歧义结构的类型及其消解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能充分反映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种种关系,本文从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部的根源角度,把歧义分为词汇歧义、语义歧义、语法歧义和语用歧义四种类型。进而分析和说明了消解歧义的各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两个实验采用不同的实验任务,探讨句子语境中同形歧义词(homographs)歧义消解的过程以及激活和抑制机制的作用。结果表明:(1)采用词汇判断任务时,与语境一致的同形歧义词的主要意义首先得到通达,与语境一致的次要意义随后才被激活;(2)采用意义适合性判断任务时,同形歧义词不适当的意义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3)相对意义频率对同形歧义词歧义消解过程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相关文献的回顾表明,人们对句法解歧过程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尽管人们对句法解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如何消解英语句法歧义几乎没有专门研究.鉴于此,为了研究词汇频率信息在中国英语学习者句法解歧过程中的作用,以前人研究为基础,用实验来探究词汇信息一动词频率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句法解歧的影响,以期进一步优化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以往的歧义研究较多的是以结构分析、语义分析等静态的方式开展的.虽然歧义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之一,但在日常生活中,它的存在并非特别频繁地影响到会话的正常开展,这说明在会话中存在一个特殊的歧义消解的机制.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动态的、认知的视野来解释会话中的歧义消解现象.在这一理论框架下,解歧的过程即明示-推理的动态过程,交际双方均有可能成为解歧方,而解歧的本质是交互认知环境的建立.在这一过程中,推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颖 《鸡西大学学报》2005,5(5):74-74,79
汉语和俄语在句法功能,修辞特点及习惯用法等很多方面都大不相同。当用两种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时,我们所用的词的数量是不同的。在俄译汉的翻译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词量的增加和减少。  相似文献   

14.
词义消歧与框架-脚本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词义消歧(WSD)的研究,是人工智能科学、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热点课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各种各样的消歧理论体系不断被提出.文章对具有代表性的消歧体系进行简要介绍,并着重对框架-脚本理论运用于词义消歧的操作与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holds that relevance is the basis for disambiguation. The process of 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is the process of disambiguation. In communication, the hearer properly uses stimulus and manifestive method and pays attention only to the information which has optimal relevance to obtain maximal contextual effects with the least effort. In this process, ambiguity is eliminated and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is achieved.  相似文献   

16.
作者重名消歧是一个重要又复杂的研究课题,在科技文献检索工作中,作者重名问题势必会降低文献检索的效率和准确性,影响工作进度。提出一种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的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算法,以解决作者重名消歧问题。首先引入Beta分布的动态惯性权重,提高算法全局搜索能力|其次利用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权值和阈值,作为BP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和阈值进行模型训练,以加快模型训练速度|最后通过特征评价函数过滤式选取排序较优的M维特征子集作为输入层特征向量训练模型,得到最终预测结果,从而精确区分重名的作者。实验研究表明,该模型对重名作者身份的预测准确率可达89.01%,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在语用学理论和会话关联理论中,显义是一个受到热议的语言现象。语言学家和学者对话语显义的概念、特征、生成机制、层级类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全面认识话语交际中的显义现象,对于理解话语交际中的解歧、指称指派、自由式充实、概念调整等语言现象意义重大。同时,深刻理解和研究显义,也是理解话语交际中的显谓、配价等概念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同音异义词是语言中极其重要而又十分普遍的现象,也是外语学习的难点之一。本文从俄语同音异义词的形式、同音异义词产生的原因、同音异义词在语言中的修辞功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发现同音异义词贯穿与语言的各个层面,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因此,很好的学习与掌握同音异义词有助于俄语学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汉蒙机器翻译系统》为对象,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方法为例,阐述了从汉语动词短语,主要是附加式结构动词短语、祈使式动词短语、联合结构动词短语、述补结构动词短语、述宾结构动词短语、状中结构动词短语等六种短语,向蒙古语转换中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对多的关系。所以对蒙古语短语的转换时采用了内部结构消岐法、原型消岐法、限定法和局部规则法等四种消岐方法。  相似文献   

20.
"奥勃洛莫夫性格"是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性格"题材的类型之一,它形象地再现了特定文化转型期间,俄罗斯知识分子在积极参与社会改革,或是消极避世,以浪漫幻想逃逸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和苦闷。面对日益功利化、市侩化的俄国现代社会,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逐渐丧失了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的"叛逆"斗志和社会实践空间,他们或以消极怠惰,或以耽于幻想的的方式来掩盖内心的失望与苦闷,最终成为时代的"多余人"。通过对这一文学"性格"的解析,把握19世纪中期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意识更迭中的尴尬,以及精神逐渐内耗的过程,进而从一个侧面深度解读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惰性"与"幻想"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