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根源在亲身经历边疆危机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治边思想。此后,他改土归流,怒俅殖边,有效地巩固了云南边疆。在抗战中,他的治边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打败日寇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民国初年怒江殖边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推翻满清在云南统治之后的民国初年 ,云南军都督府殖边怒江 ,开发经营怒江 ,巩固边防的重大行动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 ,对推动怒江各少数民族的历史进步、巩固我滇西边防所具有的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这一史实略作述评  相似文献   

3.
乾隆时期,基于亚欧大陆的。心脏”——帕米尔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清代前期西北边疆战乱不断、沙俄插手西北地区事务等原因,清王朝对帕米尔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进行了强有力的经略,政治上。因俗设官”,经济上兴屯田、订赋税、改币制,文化上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这些措施均是乾隆帝。因俗治边”统治思想的集中体现,对当时的祖国统一、边疆建设、民族融合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满洲贵族入关后,继承以往朝代治边政策的同时,又结合实际有所创新,许多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有效地巩固了边疆领土的完整。到了近代许多领土丧失,为了巩固统治,维护领土完整,清政府的治边政策经历了一个由实边到虚边再到实边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中叶以后,我国边疆地区危机四伏。在边疆危机和内地人口压力的刺激下,清政府和以后的民国政府相继推行移民实边政策,改变了炮地与边疆人口分布稠稀悬殊的差距。边疆地区移民人口的大量迁入,筑成了一道抵御外来入侵的坚实边防;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力量的增强;促进了边疆地区新的行政建置的设立,使国家控制力得到加强;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6.
边疆地区正逐渐从传统农业经济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转变,要求治边方略上也须由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屯垦戍边方略进一步转向建城戍边方略。建城戍边方略是指政府为适应边疆现代化发展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沿边地带推进城镇化发展,建设完善的市镇体系,从而发挥其治边戍边固边作用的战略政策。建城戍边方略有利于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有利于加强边疆治理,推进兴边富民。有利于推动边疆地区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发挥独特作用。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周边国家的辐射能力。建城戍边方略从理论构想变为实践成果,需要对边境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需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人口聚集这三大基础性问题,需要发挥对口支援制度的优势和效能。  相似文献   

7.
清代在边疆观、民族观、边疆方针、边疆政策、边疆管理机构等方面形成了较有特色的治边政策。民国时期的边疆概念,包括地理边疆、政治边疆、文化边疆等多层含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在治边思想、边疆政策及边疆治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内容,包括民族平等主张,边疆内地化的方针,推行民族同化,培植各民族自治能力,发展边疆经济、文化教育,等等。  相似文献   

8.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北边疆的社会政治生态与社会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边疆的社会政治生态是追求中央权威重构的南京国民政府的重要社会资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边疆,从社会政治生态上可分为甘宁青与新疆两区域;而西北边疆地区的民族与宗教关系复杂,对西北边疆的社会政治影响最大.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人关于西北边疆的社会舆论,具有政府意识与民众认识重合并轨的迹象,推进了西北边疆建设意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明代陕西三边作为边防重镇,其军粮供应除了军屯外主要依赖开中法,即"召商输粮而与之盐"的办法。边商作为盐商的一种,将米粮等运送到边塞从而领取盐引,并按照官定引价将盐引出售给内商从中谋利。边商在三边的军粮补给方面担任着重要角色,为巩固边防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促进了明代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明代陕西三边作为边防重镇,其军粮供应除了军屯外主要依赖开中法,即"召商输粮而与之盐"的办法。边商作为盐商的一种,将米粮等运送到边塞从而领取盐引,并按照官定引价将盐引出售给内商从中谋利。边商在三边的军粮补给方面担任着重要角色,为巩固边防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促进了明代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东汉筹边失当有三:其一是对武装力量进行压缩,对兵役制度进行调整,削弱了边防军事实力和战略后备力量;其二是“以夷制度”,羁縻失当,民族矛盾激化;其三是放弃边防经济开发,使得边郡空虚,经济萧条,筹边经费日增,国家财政中的军费负担增加。其结果是加重了东汉政治、经济、军事危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内忧外患交互作用,最终导致东汉衰亡。  相似文献   

12.
永乐年间,明成祖对北部边防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造,不仅使边防指挥系统和沿边兵力部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使北部边防的攻防组合得到改善.在此基础上,以京军为后盾的分地防御的边防格局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3.
明代洪武时期的北部边防一方面全力阻遏北元势力的反扑,巩固其在北疆的统治;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完成奠基定制的目的。明王朝对北部边防进行了一定的战略规划,在军事部署上,在依托山川险隘构建东西呼应的外围防线的同时,重视边防的层次性,设置纵深防御带;在指挥机制上,形成了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防御体制;在后勤保障上,通过屯田解除了边军的后顾之忧,并与卫所制相结合形成了边军的自身绵延体制。洪武时期北部边防的战略规划对明代中后期的北部边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两汉时期由于西北边防的特殊需要,采用了独具特色的西北边吏任用政策。通过对两汉时期西北边吏的任用特点及该政策实施原因进行探索,可为今天西部开发中官员队伍的建设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5.
唐代边塞战争是唐王朝与边境上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互有攻代的战争,如何评价唐代边塞战争的性质,关系到对反映这段战争的诗歌的评价。本文认为,虽然唐王朝与边境上的少数民族政权王有攻伐,但从战争的起因与发展来看,几次主要的边塞战争如唐与突厥、吐蕃等都是唐王朝受到侵略后才予以反击的,其反击的政治目的是“保境安民”,其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唐王朝的防御与反击属于正义之战,反映唐王朝边塞战争的诗歌多是充满爱田激情的好诗。肯定唐王朝的边塞战争为正义之战,肯定唐代边塞诗为爱国主义的好诗,不会影响今天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中国,随着西方殖民侵略的逐步加深,"海防"、"塞防"问题成为清政府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林则徐作为清政府的一名封疆大吏,在谪戌新疆的过程中,他以"谪宦"之名,逐一实现他的"塞防"目标,通过开垦荒地、勘查土地、兴修水利、移民实边、调解民族关系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形成具有前瞻性的塞防思想:移民实边,发展经济,调和民族关系,未雨绸缪,巩固边防。  相似文献   

17.
中国边疆研究在20世纪上半叶迎来了第二次高潮。"边政学"的提出和发展是这轮研究高潮的重要标志,因而亦有学者将这一时期的边疆研究称为"边政学时代"。具体而言,边疆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边疆对主权国家建构的意义、边疆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以及边疆开发与建设等问题的讨论上;边疆研究向着合作和合流的态势发展,成为时势所趋和重要特点;同时。经过近百年的学术沉淀,在中国边疆研究领域内构建独立学科体系的时机业已成熟,"边疆学"和"边政学"学科思想应运而生,"边政学"学科雏形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等人修<新唐书>受到北宋王朝以防守、退让为安边长策的既定基本国策,又是为朝廷士大夫赞同的国家大计的影响,注入对周边少数族事迹的论赞之中,形成带有北宋朝廷积弱积贫国势印记的边防观.<新唐书>持取这种边防观来评价历史上的对外战争,就得出了几乎是全盘否定汉唐武功的偏颇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东汉时期,国家的边疆政策以消极防御为主,少有进取,更多依赖有能力的边吏"自在"经营。当他们取得不错的成果时,国家就出面给予支持;稍有阻力,政府就轻言放弃,班超经营西域就清晰地反映了这一事实。从相关文献来看,边吏的个人行为和中央集权的政府行为,对东汉中期西北边疆治理共同发挥作用。班超的积极努力一次次将不被看好的西域重新拉入政府的西北经略大局之中,但是政府的无为态度却极大地削弱了西域经略的成效。这种个人行为与国家经略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更加明显,也是东汉西北边疆治理的重要特色,值得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论南朝边塞乐府诗的创作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边塞诗均以乐府诗的面目出现,虽数量不多,但历代著名诗人均有此类作品。总体来说,南朝边塞乐府诗的创作处于一种萌芽阶段,但影响深远。南朝诗坛出现边塞乐府诗,既有乐府诗创作传统的影响,又与南朝的慕古风尚有关,而北朝诗歌的传入与南朝的享乐风气也都对南朝边塞诗歌的产生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