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篮球半场比赛,俗称三对三“斗牛”,是学校体育课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比赛形式,是课外活动中学生自发自主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娱乐活动。在体育课的教学比赛中,组织学生开展篮球半场比赛,场地范围不大,学生人数集中,比赛时间紧凑,往往令体育教师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通过课外活动的比赛(三人制篮球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与有关专家探讨,结合网球运动的规律、教学规律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在高校网球选项课中进行“比赛型”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成绩优于对照组,其中实战能力效果尤为显著。因此,“比赛型”教学模式可以运用在高校网球选项课中。  相似文献   

3.
通过“5人制’比赛法教学模式在女子足球教学中实验研究表明:在普通高校女子足球选项课中运用“5人制”比赛法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掌握足球技术的速度和质量。同时也提高了足球选项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体育课完全能在游戏演变中进行,把体育达标和中考项目融于各种游戏中,是体育教师的新发明。下面介绍的是“嫦娥奔月”游戏中用沙包代替毽子的教学实案设计。情景教学中,航天“嫦娥”登月,场地上学生用沙包代替“嫦娥”正在玩体育游戏。个人表演与小组比赛相结合,增添课堂气氛,创设团队意识,培养了合作精神,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自身的想象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体操教学中构建“双主互动”教学模式,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入手调整教学程序,改革教学方法,开发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策略,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深化体操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6.
“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给中学体育教学带来极大的困扰,给体育教学工作提出了严峻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我国长期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目前改革开放的要求格格不入。过去,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忽视了教法与学法的协调,在教学中很少从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  相似文献   

7.
在实际教学中,游戏的“偏食”现象时有发生,即在一定的游戏中,有的学生忙的不亦乐乎,有的学生则坐在一边无事可做,坐冷板凳。长此以往,必将对这一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严重地违背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本文针对游戏教学中的“偏食”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实践得来的纠正方法,供大家参考。一、产生“偏食”的原因1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有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好,既有速度,又有力量,并且协调性也好。相反的则较差,这样一来素质好的学生活泼好动,能力强,游戏中学生也就愿意与他们玩,而那些…  相似文献   

8.
王伟 《体育科技》2006,27(3):64-66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四段式”教学模式,在体育教育专业推铅球教学中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采用“四段式”教学模式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体育本是一个来自于游戏,发展于游戏的学科,本应受到学生的喜爱。令人遗憾的是,有些学生在上了一段时间的体育课以后,变得越来越不感兴趣。针对这一点,笔者就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出现“消极观”的原因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传统体育教学与新课程改革后学生“期望值”之间的矛盾体育  相似文献   

10.
王艺兵(北京市海滨区北大附小):“贴人”游戏一直很受同学们的喜欢和青睐,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这个游戏。但由于一节体育课的时间有限,而且教师往往是在完成了本节课的主要教材之后,利用剩余的十几分钟时间做“贴人”游戏,这样就会造成从游戏的开始至结束,有的同学做了好几次,情绪高涨、锻炼的时间也长;  相似文献   

11.
引导学生创编体育游戏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育游戏中,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创编与改编游戏,使他们有施展各自创造能力的机会,这将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编与改编体育游戏,还可以促进体育游戏内容的吐故纳新,使体育课堂能更好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新编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过程要注意启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在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创编与改编体育游戏的尝试正符合上述的精神。由于教材中现成的体育游戏,有的游戏学生早已玩腻了,有的…  相似文献   

12.
<正> “教学比赛”是体育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学比赛不仅可有效地提高技、战术水平和身体素质,更可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并通过自身感受比赛胜利后的喜悦情感,从而促使学生更加热爱体育运动。但是因学生身体素质等因素不同,部分学生在比赛中难以体验到胜利的愉悦,如果比赛有奖惩的话,做“俯卧撑”的往往都是他们,久而久之,便渐渐对体育  相似文献   

13.
体育游戏一直是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合理利用体育游戏各种娱乐的方法和手段,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开展与深入,体育游戏更应该发挥其特有的作用,成为激活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不少体育教师却不能主动参与到游戏中去和学生一起游戏,他们只是向学生简单介绍游戏的方法和规则,之后便站在一边作欣赏状了。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也曾有过同样的教学做法,分析其主要原因: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是所谓的“师道尊严”思想在作祟,不能放下“架子…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会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人 ,首先要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体育教学中通过游戏教会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个好途径。以往在组织体育游戏中 ,教师求稳怕乱 ,提出许多“不许”或“不准”的要求 ,并以教师的主观意志对学生指派组合进行游戏。为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多给他们一些自主权 ,允许学生主动选择 ,自由结合成“好朋友组”参与游戏 ,还允许他们在游戏中欢快地喊叫 ,让他们自由发泄自己的情感。这样做能使学生从无选择的人际关系中解脱出来 ,尊重了学生的人格 ,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 ,主动参与竞争的意识 ,教学效果截…  相似文献   

15.
李希周  何美娟 《体育学刊》2002,9(5):113-115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拔河现象”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师生间的一种矛盾现象。它的产生主要有大纲、教材对体育教学的制约;师生对体育教学所追求的目标的差距;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大等原因。因而解决“拔河现象”必须要在体育教学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体育教学大纲、教材宜多纲多本;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加大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初中体育教学游戏化,高中体育教学选项化,是一种可供选择的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大小不等、性质不同的数,如果能够合理地并且巧妙地运用这些数,对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达成将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一、组“数”、数“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机智和反应能力 如:游戏——数目组合,其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及反应能力,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游戏——注意听、数得快,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算能力,并培养他们的机智和反应能力。 二、“数”的递增——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各项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 在体育教学中,首先必须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各种运…  相似文献   

17.
针对城郊初中“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的方法进行分析,以足球教学为例,通过实践调查研究的方法,探究适合于城郊初中学生的足球学习模式,持续提升足球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在比赛中进步。  相似文献   

18.
<正>一、指导思想本节课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坚持“乐、动、会”幸福课堂模式,并在每堂课中落实“学、练、赛、评”教学模式。通过游戏或竞赛的形式开展教学,同时强调“赛”的方式、过程和结果,凸显团队合作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在比赛中的协同配合能力,培养学生在真实比赛情境中使用脚内侧斜传直插二过一配合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复杂环境中处理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对CBA联赛中"亚身高"队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综合性研究方法,对CBA联赛中“亚身高”队员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与分析。从速度上来讲,“亚身高”队员在比赛中能够加快攻守转换的速度与节奏,增加比赛的连续性,增强比赛的观赏性;从高度上来讲,他们是内线高度的替补力量,可以协助内线占领制空权,增加空中优势,完成空中对抗;从阵地进攻上讲,他们是高大队员与“小个”队员联系的桥梁;从防守上讲,他们是全队防守战术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姚娟 《体育教学》2010,(7):58-59
当大家初看到题目中游戏的“公平性”时,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游戏规则对于每个游戏者或者每个小组在裁判层面上的公平,但是笔者在这里想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在做游戏时,游戏给每个学生锻炼机会的公平性。也说是说,在游戏时,由于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或者教学方法的差异及周密程度,造成了给每个学生练习的机会是不等的,有的学生的练习机会多,有的则少。练习机会的不同,导致学生的个体练习密度相差很大,有的学生累得满头大汗,有的学生只能充当“看客”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