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近年来,在国内外外语教学中颇为盛行的一种考试方式,称做Close Test或Close Technique(完形测试)或者称之为Close Procedure (完形程序)或者“完形填空”。 Close 一词来自于完形心理学派Gestalt psyehology的术语。Closure(完形)是指读者对一些不完整的视觉几何图形进行认识、构思以获得完整概念的过程。按照完形心理学派  相似文献   

2.
完形填空最初叫完形程序(cloze procedure),是由W.L.Taylor在1953年发明的.其根据来自于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Gestalt是德语词,意为“完形”,“经验的整体”。这一派心理学家认为.人们观察物体形状时.会下意识地把形状中的空缺补上去。Taylor认为.人的阅读过程也是完形的。基于这种认识,高考英语试  相似文献   

3.
在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完形测试形式是对学生英语语言水平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试的一种形式。目前设计完形测试材料主要采取意向性删词法。被设计者有意识删去构成词组关键的结构性词汇、表明词与词和句子与句子之间关系的结构性词汇、影响选文整体概念表述一致的词汇,在这三类完形项目中,后者均比前者难度大。在设计完形测试材料时,要注意按比例配置完形项目,根据测试实际需要适当调整测试材料的难度,使之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完形理论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发展而来的。格式塔心理学是在二十世纪初产生的一个重要心理学流派,创始人是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而“完形”是由意译得出。“Gestalt”的基本意思是“形式”、“图形”、“形状”,在格式塔心理学中被赋予了“形式在感觉中生成”的含义.具有“整合使之完形”之意.所以中文意译为“完形”。完形心理学是一种反对元素分析,强调整体组织的心理学体系,其中一些理论原则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笔者就“知觉完形”理论、“完形强压”理论、“异质同构”理论来谈谈完形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以期开拓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空间.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一、完形测试的心理语言学基础完形测试的心理语言学基础是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格式塔心理学发源于德国,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Wertheimer。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和高等动物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的个别反应,而是对整个情境有组织的反应过程;学习并不是依靠“尝试”,而是由于“顿悟”(insight)的结果。所以,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学习说又称“顿悟说”。格式塔心理学派是一种反对元素分析而强调整  相似文献   

6.
丁立福 《英语自学》2009,(12):45-48
新大学英语四级试题中的Part V Cloze是完形测试(cloze test)在语言教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完形测试的理论依据是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关于场(cloze)的原理。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对事物进行感知时遵循着一定的法则去组织他们的知觉世界,其中的一个知觉组织原则就是完形原则(the principle of closure):人们看不连贯、不完整的图形时,  相似文献   

7.
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是本世纪上半叶在西方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其创始人是德国的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中文音译,在德文中这个词最初指事物的性质——形式或形状,后来又被赋予“形式在感觉中生成”的含义,中文则把它翻译为“完形”,即一种由主体的知觉活动组成的整体  相似文献   

8.
李莎莎 《现代语文》2006,(11):89-90
“格式塔”是德“Gestalt”的音译,在德里“Gestalt”被用来表示“形状”或“形式”。我国心理学界将其意译为“完形”,含有“整合使之完形”的意思。这是一种反对单个元素的分析而强调整体组织的心理学派,强调经过主体的知觉活动加以重新建构的整体。这种对整体性的重视对我们进行诗歌鉴赏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华 《现代语文》2010,(1):40-41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基本含义是形式和形状,指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含有经过知觉整合使之完形之意,因而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它是源于20世纪初德国的一种心理学派。  相似文献   

10.
完形填空命题原则完形填空是高考卷中难度较大的一个题型,而且分值达到30分,占总分的20%,故考生需要在了解高考完形填空命题指导思想、主要考点、设项重点等的基础上,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并进一步在实践中切实提高解题能力。“完形填空”是由美国教育家泰勒(WL Taylor)于1953年首创。其心理学基础是“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Gestalt一词的意译是“完形”。其理论基础则自然是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有关理论和观点。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认为:学习和解决问题也像知觉一样,是通过整体来进行的。魏特墨在其《创造性思…  相似文献   

11.
“格式塔”一词,是德文“Gestalt”的中文音译。其基本用法是指物的形式或形状。在格式塔心理学中它被赋予了“形式在感觉中生成”的含义,具有一种“通过心理整合使之完形”的意思。格式塔心理学这种强调主体能动接受的意向性,对我们品鉴文学作品具有较大的启示。我们权且称之为“格式塔”式阅读。  相似文献   

12.
完形测试法是当前国内外十分流行的一种语言测试方法。完形测试的理论根据主要是格式塔心理学或称形态心理学。这种测试方法自问世以来,就被认为是一种测试、衡量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其设计形式是,在一段文字当中,每隔一定数量的字词抽掉一词,形成空格,要求被测者根据上下文意思和语法规则的要求,填入适当的词。每隔固定数量的字词去一词,称为固定比例抽词法,每隔不同数量抽去一词,称为可变比例抽词法。完形测试具体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是:1、试题材料的选择,2、决定抽词空格的方法,3、测试要求的文学说明,4、计分方法等。  相似文献   

13.
格式塔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其含义指的是“形式或一种被分离的整体”。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的都是一些整体的“形”、“式样”,即一种自主体的知觉活动组织成的整体。格式塔心理学学派于本世纪初叶发源于德国,它的代表人物是苛勒。他们的理论愈来愈受到当前我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的关注。而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学习的理论,诸如整体性、直觉性、心物同形、完形压强等对语文教学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14.
一、文言词把握不准1.他们之间的经济纠纷只能诉诸于法律解决。(诸:兼词,相当于“之于”。句中的“于”应删去。)2.对人生来说,虽然终点诱人,但是起点更弥足珍贵。(弥:更加。前面的“更”应删去。)3.他是管文化艺术事业的官员,动辄就读错字写不规范字。(动辄:总是,就。句中的“就”应删去。)4.叶广芩是北京人,满族人,祖姓叶赫那拉,人说她是贵胄后裔,可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个姓氏曾给她带来什么样的灾难。(贵胄:贵族的后代。后裔是指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后裔”当删去。)二、种和属并列不当5.我们的报刊、杂志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  相似文献   

15.
<正>完形填空(Cloze)是四、六级考试的常见出题形式,目的在于"测试学生各个层面上的语言理解能力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即对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和对微观细节的处理能力。四级短文长度为220~250词,六级为250~300词。六级在词汇难度、长句难句数量方面高于四级。纵观历年完形真题,四、六级有很多相似性。六级在  相似文献   

16.
周谷城先生的“历史完形论”,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作为其著作《中国通史》的《导论》始见于世。解放以后出版的《中国通史》修订本中删去了“历史完形论”这一部分,但周老在许多场合表示要继续发展和完善这一理论。本文拟就此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一、构词中反映着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所谓构词是指词的内部结构问题。……对现有词的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总结出词的内部结构规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在语言中就反映着这些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语言的结构其实就是人的思维在语言中的表现。而词的内部结构是语言的结构在词汇系统的体现,因此,它同  相似文献   

18.
完形测试建立于完形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自创建以来,倍受语言测试界的重视,被广泛用于各种大规模的测试中。但后来的研究表明完形测试也存在一些令人费解之处。本文通过分析Bachman模式揭开了完形测试的神秘面纱。分析表明,完形测试结果并不一定是应试者潜在能力(underlying competence)的真实体现,它还会受到方法因素的影响。该分析结果建议采用完形测试形式的命题者不仅要更好地定义测量目标,而且还要考虑测试中存在哪些潜在难点,尽量避免它们对测试结果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完形填空综合了短文填空和选择填空两种题型的优点,根据测试需要,将一篇短文中的若干词语“掏去”,留下空白,以“完形”的形式考查学生语篇理解中综合应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使动用法”是我国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结构现象,现代的言语表达中也经常出现,这说明这种语言结构,已经成了从古至今汉语言结构中一种固有的语用情形。所谓“使动用法”是指文句中的动词(或起动词作用的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比如“既来之,则安之”中的“来”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