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生物教材在讲到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时,是这样阐述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由于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生长素的其他运输形式,教学中常常有学生把生长素“不能倒转过来运输”的含义,误解为生长素只能极性运输,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亚欧大陆桥     
所谓大陆桥运输是指利用横贯于大陆的铁路(或公路、或航空运输)系统作为中间桥梁,通过诸种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把大陆两端的海洋(港口)连接起来的一种多式联合运输方式,即海-陆-海的连续运输。之所以称之为“大陆桥”,是指在茫茫大海中将欧亚大陆(或美洲大陆)比喻为一座“桥梁”,凡是通过这座桥梁进行的运输,均称为“大陆桥”运输。亚欧大陆桥包括两条线路。 1.西伯利亚大陆桥  相似文献   

3.
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近年来,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国际运输等专业发展迅速,并与地理学相结合,形成了各自的“地理学”。由于这些专业本身尚不够完善,在与地理学结合过程中,出现了内容重复、体系不清等问题。根据地理学的原理和特征,可以将以上三者关系通过“点”、“线”、“面”体现在空间布局上。以此为逻辑起点进行必要的整合,使其在体系和结构上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4.
彭宗臣  李萍 《生物学教学》2007,32(12):23-23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中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即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相关知识比较抽象,是该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泛泛地讲评,很难让学生理解并接受,为突破这一难点,在集体备课时经讨论设计了下面的方法: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入手,由点到面,总结“自由扩散”的特点关于水分子、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三种小分子进出细胞都是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运输的知识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过,由此联系到其他的小分子,如氮气、苯、甘油、乙醇等也是以简单的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特点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需能量和…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些理念,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实践和研究的教学主题。笔者在教授人教版“分子与细胞”——“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四章第一节)这部分内容时,就尝试了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下边将第一课时“水分的跨膜运输Ⅰ”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提供给大家,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一、教学内容的处理“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水分的跨膜运输、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探究性实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对这些内容的教学,笔者拟将“水分的跨膜运输”与探究性实验设计合并为一课时,而每二课时依据前一课时的实验设计,安排在实验室进行具体的探究性活动。将“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与第二节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三节的学习内容,是在学习过“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之后的一节新课,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提升和总结。本节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在学生自主阅读基础上,构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三种运输方式的物理模型,并进行数学模型转换,以增加对这三种运输方式的理解,使学生真正在“做”中“学”,并由浅入深,逐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孙瑾 《地理教育》2011,(5):26-28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所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教材从人类地域联系的最主要方式——交通运输着手,分“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运输布局”两方面阐述。“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对五种运输方式的特点进行比较、对运输方式进行选择,阐述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方向。“交通运输布局”则以两个基本要素之一的“线”为例,以南昆铁路为案例,阐述南昆铁路的重要性,引出影响南昆线布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周发 《生物学教学》2001,26(5):F003-F003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 (必修 )认为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K 、葡萄糖、氨基酸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学生使用的许多练习册 (如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同步训练》 ;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 ,云阶主编的《高中生物“3 X”成功方案》等 ) ,在设计相关练习题时 ,也将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上述三种物质的方式“法定”为主动运输。这是有科学错误的。实际上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K 、葡萄糖、氨基酸既可以是协助扩散—也可以是 (而不一定是 )主动吸收。正如郑国钅昌在《细胞生物学》中所言 :“这种运输方式 (指协助扩散 ,笔者注 )在动物细胞中…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物》(人教版 )教材围绕新陈代谢内容安排“体内物质的运输”、“消化和吸收”、“呼吸”、“排泄”、“新陈代谢”五章内容。这五章内容以新陈代谢为主线 ,以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转变为线索相互联系在一起。“呼吸”一章在教材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1 教材分析“呼吸”一章 ,共分三节内容 :肺的通气 ,体内的气体交换和运输 ,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教师在对全章进行复习时 ,有必要打乱课本上知识的前后顺序 ,抓住本章的主线 ,贯穿全章的知识点 ,使学生对全章的知识能够系统化、整体化。本章的中心问题 :一是人体怎样呼吸的 ?…  相似文献   

10.
潘诒红 《地理教育》2010,(11):18-18
“桥”是指跨越河流、山谷、障碍物或其它交通线而修建的架空通道。“大陆桥”是指连接两个海洋之间的陆上通道,是横贯大陆、以铁路为骨干、避开海上绕道运输的便捷运输大通道。其主要功能是便于开展海陆联运,缩短运输里程。  相似文献   

11.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8章“人体的营养”、第9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10章“人体的能量供应”以及第11章“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中涉及“循环”、“消化”、“呼吸”、“泌尿”等相关知识。人体呼吸系统获得的氧气,消化系统获得的养料,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都必须通过循环系统运输才能送达细胞和排出体外,相关知识联系紧密,很适合应用概念进行复习教学。  相似文献   

12.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包括“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理解层次的考点及实验“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渗透作用的原理、实验现象的预测与分析、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区别、生物膜的结构模型及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本文从模型人手,促进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一、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阅读教学中,突破口抓得准,就能抓住问题的要害,“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一个苹果》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尝试自己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再说出确定该问题为突破口的理由。有的问:“火线运输员在半路上捡到苹果,为什么自己不吃,要交给连长?”理由是:“这个故事是从火线运输员交苹果展开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每当自然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赶到救灾现场的往往是被誉为救灾“吉祥鸟”的救援直升机。在救灾中,直升机担任搜救、物资运输、伤员的转移与救治等任务。有了这些“吉祥鸟”,灾区人员的伤亡大大减少了!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那么,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心理学在护理学中也得到了广泛深刻的应用,并且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目前,随着化工、运输事业的迅猛发展,“化学事故”、”车祸”等流血、伤亡事件不断发生。同时,在快节奏、高效率、竞争拼搏的生活重压下,“自镒”、“猝死”等急、危、重病人在逐  相似文献   

16.
“体内物质的运输”一章包括“血液”、“血管和心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四节内容。本章地位非常重要,因为本教材前半部分围绕着新陈代谢内容展开的“体内物质的运输”、“消化和吸收”、“呼吸”、“排泄”、“新陈代谢”五章内容,其核心是新陈代谢。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体内物质的运输,确切地说是“血液循环”,通过物质代谢将它们全部联系起来。因此,本节课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1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本节课通过对“血液”、“血管和心脏”概念特点的复习,通过对脊椎动物血液循环特点、比较的复习,归纳人体“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热点时,要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运输特点(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双重性)等进行必要的分析,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的大小会影响物质运输的效率,可改进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的“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模拟实验。其方法是:改进实验试剂,把含有纤维素的不同边长红色琼脂块浸泡在纤维素酶溶液中,反应后红色消失;在无需切开琼脂块的情况下,运用激光测距仪连续定时测量,可直接模拟出物质进出“细胞”的动态过程;对测量数据进行动态处理,能够直观、准确地得出“细胞越大,其物质运输效率越低”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在“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一节教学中,以氨基酸为主线,通过资料分析、动手实验、观看白细胞吞噬病菌视频、分析新冠病毒侵染人体细胞等环节。探究蛋白质进入人体后,以氨基酸的形式被细胞吸收,在细胞内合成新的蛋白质以及离开细胞的过程,学习除被动运输外的其他物质运输方式,从而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一、是血液,不是血浆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生物》第二册第七章“排泄”中,关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中的“血浆”概念的运用,我认为有不科学之处。 教材中提到:“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浆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其中两处“血浆”的使用欠妥。因为教材在第四章“体内物质的运输”中已经说得非常明确,“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其中血细胞是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少量的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所以,教材中的第一个“血浆”应为“血液”;第二个“血浆”,在这里虽然可以用,但科学的讲也应为“血液”,这样也保持了主语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