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媒体审判"是近年来国内学者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以往学者评判是否形成"媒体审判"主要从效果来分析,而本文从舆论监督权利的防卫性本质出发,以权利的启动是否具有合法性,运用是否有正当性作为判断"媒体审判"的标准.舆论监督权利一旦异化为进攻性权力则可能形成"媒体审判",这一全新的视角可望为评判"媒体审判"提供较为清晰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媒介审判"的含义及特点 "媒介审判"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指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妨碍和影响司法独立和公正的行为.西方学者认为,"媒介审判"是一种不依据法律程序对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也叫"报刊审判".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相关概念的分析后指出我国尚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舆论审判"或"媒介审判",公众和媒体在中国语境下的"媒介审判"中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它的形成在更大程度上是权力对舆论和媒体进行渗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赵刚 《中国记者》2012,(1):115-117
作为美国最高司法机关,美国最高法院审理这类案件已经有长达两百多年历史,它思考了一系列问题:什么内容的案件报道或审判报道可能影响审判?如何认定作为审判者的陪审员受报道影响,事先形成了偏见?……在法律层面上回答了"媒体审判"的认定判断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 "媒体审判"一词出自美国,指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妨碍和影响司法独立与公正的行为.西方学者认为,"媒体审判"是一种不依据法律程序对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实际上,"媒体审判"就是那些违反"观棋不语"游戏规则的棋迷(媒体)指手画脚,最终取代棋手(司法审判),亲自上阵.  相似文献   

6.
我国“网络媒介审判”现象的分析及防范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茜 《今传媒》2012,(2):31-33
近年来,网络以其强大的互动性吸引汇聚了无数网友,并由此造就了在重大问题上迅速形成舆论的能力,然而由于网络匿名性和"把关人"缺失而产生的"网络媒介审判"现象却妨碍了司法独立、司法公正,不利于网民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并严重影响了网络媒介生态环境的发展。只有通过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加强网络把关力度、紧抓网民媒介素养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防范和消除我国"网络媒介审判"现象。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博等自媒体的使用,传统"媒介审判"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新的发展,新的特点。本文主要探讨了网络"媒介审判"与传统"媒介审判"有哪些区别,网络"媒介审判"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从加强网民素质、加强媒介自律,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和司法机关的良性互动四个方面防范网络"媒介审判"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的舆论空间和思想阵地,网络民意近年来颇受关注,但其易变性、跟风性、随意性和非理性等特点极易使其形成所谓的"民意审判",对社会方方面面造成巨大的影响。本文从网络民意审判现象入手,着重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进而对网络民意审判进行理性反思,旨在为建立全新的网络民意应对机制和避免其负面影响提出一点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4,(23)
社会转型期的矛盾激化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致使外在于司法的"审判阵地",逐渐从"媒介审判"转移至"网络舆论审判"。频繁发生的网络舆论审判事件虽然常常因非理性因子的存在而招致许多质疑与争议,但在"中国社会转型期"这样一种特殊语境下考量,会发现这类网络舆论审判现象如果在一定规范的引导下进行,会在推动司法审判信息公开、透明,倒逼"媒介审判",牵制权力干预等方面保障司法审判的独立性。我们不能将妨碍司法独立的因素简单归结于网络舆论审判现象,司法独立性、公信力的真正来源,在于信服于公众的客观、理性、全面、透明的审判立场。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山东"辱母案"的基本案情梳理及舆论走势,介绍了"新闻审判"的概念界定以及产生"新闻审判"现象的主要原因和引发的社会问题,结合时下热点"辱母案",重点论述了当前社会中"媒体越位"这一现象,并指出了避免"新闻审判"现象产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网络媒体已经在我国成为最具公民性的媒体,在社会转型期,网络发挥着建设公民社会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对于"媒介审判"中的"媒介",应对其做一定的扩大化处理,现在的"媒介审判"有时带有"公众审判"或"舆论审判"之意。在此特殊的环境下,所谓的"媒介审判"就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从媒体诞生之日起,"媒介审判"作为舆论监督司法的一个副产品,便引起了新闻界和司法界的争论.媒体利用自己舆论监督的职能对司法案件进行先入为主的审判,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司法独立,影响了案件的正常审判,不利于社会的法治化进程.但是,造成"媒介审判"的责任不仅仅应该由媒体一方来承担,它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司法机关职责的缺位、司法机关本身的封闭性、法官独立人格的缺失、舆论的非理性以及舆论监督方面制度与法律的不健全等,都是导致"媒介审判"的原因.因此,要防止"媒介审判",需要司法部门、媒体、大众以及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媒介审判"吗?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每当有涉嫌"媒介审判"个案出现的时候,对立之声就不绝于耳.多数学者以"媒介审判妨碍司法独立"为出发点,①主张打倒或消灭"媒介审判",并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与对策;不同的声音却反驳: "媒介审判未必妨碍司法独立"②、"'舆论影响'不等于'舆论判决'"③、"舆论评判是对司法公正的检验"④.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的媒体是国家资源,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联结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媒体的功能是传播而不是"审判"。然而,随着传媒竞争愈演愈烈,不少媒体为了收视率,日渐忽视对新闻事实的追求,"媒体审判"现象应运而生。什么是媒体审判"媒介审判"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笔者认为,通俗意义上的"媒体审判"是指:媒体凭借自身强大的传  相似文献   

15.
"新闻审判"(trial by newspaper),也叫"媒介审判",是指"新闻报道干预、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的现象"。原是西方媒体中的一个概念,这两年在中国国内不断被人们提起。新闻审判意指新闻报道超过法律规定,干预、影  相似文献   

16.
西方殖民者在租界建立的"公审公廨"制度,由于是在"洋廨员"的主导下审判案件的,在许多方面参照西方国家的审判制度进行,给晚清政府传统审判模式带来了严重冲击,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审判模式中肉刑、刑讯和不许律师出庭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4月20日,在书博会现场,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向哲浚之子向隆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主任、"东京审判"问题研究专家程兆奇教授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之邀,出席"铁证如山,正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媒介审判“现象在我国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笔者认为,相对于极个别媒介对案件审判形成较大影响的案例来说,媒介在案件审判过程中所扮演的更多的是一种舆论监督的角色,以往一些研究过于夸大了媒介在司法审判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媒介审判“现象在我国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笔者认为,相对于极个别媒介对案件审判形成较大影响的案例来说,媒介在案件审判过程中所扮演的更多的是一种舆论监督的角色,以往一些研究过于夸大了媒介在司法审判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媒介审判"作为西方的舶来词,其存在的背景与我国大相径庭,当新闻界不断对其"发难",大量研究专注于媒介的民意干扰和舆论引导时,过于强调媒介自我赋予的主导权时,却忽略了媒介审判中媒介本身的被动性。本文对概念进行重新阐释,分析中国式媒介审判的被动与局限,理性探究新闻报道与媒介审判的关系,探寻媒介与司法之间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