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本文将居民家庭的能源消费分为直接和间接两部分,通过生活方式分析法测算了中国居民家庭的间接能源消费以及相应的碳排放量,研究了城乡居民家庭两部分能源消费的结构和变化趋势以及相对应的碳排放.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都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逐年增加而间接能耗下降.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一个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将会增加能源消费量1085.26千克标煤.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的直接和间接能源消费结构反映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从能源消费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人们的消费行为逐渐由生存型消费转为发展型消费.家庭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量也在逐年增长,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产生的碳排放量分别达到8535.04万吨和56678.76万吨,农村分别为6883.41万吨和8117.94万吨.在这种形式下,应当引导居民逐步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LMDI指数分解的中国石油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双英  李东  王群伟 《资源科学》2011,33(4):759-765
石油消费是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分析我国石油消费量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利用LMDI指数分解法将影响石油消费增长的因素分解为化石能耗结构效应、非清洁能耗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四个部分。分解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效应是造成我国石油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除个别年份或省区外,我国能源强度逐年降低,清洁能源消费比例稳步增长,能源结构逐步改善,我国石油供需矛盾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国涓  王玲  孙平 《资源科学》2009,31(2):205-213
本文选取中国部分省际1997年~2005年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其划分成高增长高能耗(Ⅰ)、低增长高能耗(Ⅱ)、低增长低能耗(Ⅲ)和高增长低能耗(Ⅳ)4个区域,然后运用Panel Data的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对影响各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长、短期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长期来看,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有较大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提高将会使各区域能源消费强度增加,重工业比重和煤炭消费比重的增加虽然使各区域能源消费强度增加,但对各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差异较大;②短期而言,固定资产投资的短期波动将提高区域Ⅰ、Ⅱ、Ⅳ的能源消费强度;虽然重工业比重的短期波动对Ⅱ、Ⅳ区域的能源消费强度有影响,但是不很明显;能源消费结构的短期变化将会引起Ⅱ、Ⅲ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对于区域Ⅰ,加快其市场化进程的速度,优化资源配置,对快速降低该区域的能源消费强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最后,针对中国实际提出能源政策建议包括:制定有区别的区域节能目标和政策措施; 发挥区域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能源资源配置;积极发展清洁型能源;运用市场机制让能源流入效率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诱发的完全能源消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妍  石敏俊 《资源科学》2009,31(12):2093-2100
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结合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数据,测算了1995年~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诱发的完全能源消耗。研究结果显示:①1995年~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诱发的完全能耗占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从19%增加到30%,人均完全生活能耗从656kg标准煤增加到1040kg标准煤,其中,由生活消费品支出诱发的间接能耗占完全生活能耗的比例从69%上升到79%;②不同收入阶层和不同省区的城镇居民消费诱发的人均能耗存在显著差异,高收入阶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区城镇居民生活消费诱发的完全能耗远高于中低收入阶层和内陆地区,前者的能耗增长速度也快于后者;③以交通出行和居住消费为特征的生活方式转变是诱发能耗增加的重要因素,从全国平均看,居住消费和交通支出诱发的能耗占完全生活能耗的比例2004年达到41%;不同收入阶层和不同区域之间城镇居民居住消费和交通支出诱发的能耗存在着较大差异,高收入阶层和经济发达地区远高于中低收入阶层和中西部地区;④1995年~2004年,全国城镇人均完全生活能耗由于能源强度下降减少了313kg标准煤,如无能源强度下降,人均完全生活能耗将达到697kg标准煤。能源强度下降对高收入阶层和沿海地区的能耗降低效果尤为明显;⑤未来低收入阶层和欠发达区域的生活消费增加将会诱发完全生活能耗的进一步增长。改善民生、保障居民生活消费需要维持一定数量的能耗,降低能源强度对于控制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与此同时,需要引导高收入阶层和经济发达地区转变消费模式,积极发展低碳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张利  雷军  张小雷 《资源科学》2012,34(1):42-49
本文根据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缺省值计算了新疆1952年-2008年的碳排放量,系统分析了新疆碳排放总量、碳排放结构、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并对新疆碳排放进行阶段划分,最后应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对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分析了碳排放不同阶段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作用程度。结果表明:①1952年-2008年,新疆CO2排放总量和人均CO2排放量不断上升,万元GDP碳排放水平则呈先上升后降低的"倒V"型曲线,煤炭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第二产业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量比重最大;②新疆碳排放经历了五个阶段,当前处于经济和碳排放快速增长阶段;③碳排放不同阶段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不同。总体来看,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推动因素;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升高)也是促使碳排放减少(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结构由于变化不大,对碳排放的影响很小;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人口增长对碳排放量增长的推动力逐渐减弱。能源消费强度又进一步受到产业结构和各产业能耗强度的影响,其中,第二产业能耗强度和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是影响能源消费强度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国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分解与低碳策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董军  张旭 《资源科学》2010,32(10):1856-1862
在对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了影响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的具体因素,综合考虑能源排放强度、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和产出规模等四个要素,运用指标分解分析法中的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建立了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分解模型,并对1995年-2007年的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能源强度显现出了对碳排放明显的负影响,工业经济产出效应明显分为正影响缓慢增长的1995年-2001年和迅速增长的2001年-2007年两个阶段;工业总量增长引起能源消耗上升是导致碳排放总量迅速增长的直接原因,并且该效应已经抵消了能源强度效应对碳减排的贡献。文章最后提出了针对工业部门能源消耗的源头、过程和末端三个环节的低碳对策,特别强调了电力热力行业节能减排,调整发电能源结构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从源头上减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计算山东1990—2009年的碳排放量,并采用LMDI对其进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CO2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不断上升,万元GDP碳排放呈下降趋势;煤炭消费是碳排放主要来源,第二产业CO2排放量比重最大.经济增长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强度影响碳排放增速的变化,其本身又受到产业结构和各产业能耗强度的影响.能源消费结构的微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还很小,但已显现出它对碳排放减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00~2014年山东省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数据,计算山东省交通能源碳排放;构建山东省交通碳排放迪氏(Divisia)指数分解模型,运用LMDI算法分析山东省交通能耗碳排放驱动因素,得出结论:(1)山东省交通能源消费以油品为主,交通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呈现先升后降趋势。(2)基于LMDI分解结果,经济产出因素和能源强度因素是交通碳排放的主要正向驱动因素;产业结构因素是山东省交通碳排放的唯一负向驱动因素。建议山东省稳步优化当前产业结构,进一步降低山东省交通运输业能源强度;调整交通能源结构,提升电力和天然气比重;适当控制人口规模。  相似文献   

9.
基于LMDI的南京市工业经济能源消费碳排放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史安娜  李淼 《资源科学》2011,33(10):1890-1896
工业经济的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研究城市工业经济能耗碳排放的特征和影响城市工业经济能耗碳排放的因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以南京市为例,首先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等指标分析了2000年-2009年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现状和特征,然后运用LMDI方法构建了南京市工业经济能耗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2000年-2009年间产业规模、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能源排放强度四个影响因素对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规模效益是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增长的主要促进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抑制因素,能源结构效应和能源排放强度效应对南京市工业能源结构效应没有明显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排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疆能源消费强度空间公平性分析及节能潜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晶晶  杨德刚  霍金炜  于良  张豫芳 《资源科学》2013,35(11):2151-2157
能源消费强度空间公平性的本质是区域经济发展权的合理分配,维持能源消费空间公平性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新疆15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基尼系数、人均GDP能耗绿色贡献系数和节能潜力指数等测算方法,对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空间公平性和节能潜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发展阶段的差异导致新疆总体能源消费强度和工业能耗分配呈现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其中新疆能源消费不均衡的原因是部分快速工业化地区能源消费过度,而工业能耗分配悬殊的原因则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工业发展模式;②基于影响因素呈现工业阶段化特征,提出根据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对各区域制定差别化节能目标和节能措施,不仅能有效缩小地区间的能源消费差距,经测算还将使新疆整体的能耗减少13%,这对新疆乃至全国低碳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用kaya恒等式和LMDI因式分解方法对云南省1986—2015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探求影响云南省碳排放和云南省能源强度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碳排放总量以及人均碳排放呈波动上升趋势,GDP能耗呈稳步下降趋势;在影响碳排放的经济效应、强度效应、结构效应、人口效应等4个因素中,强度效应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经济效应则是促进碳排放增长的因素;对能源强度进一步分解分析后发现,第二产业能耗强度的下降是降低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包括改变经济增长及发展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发展新能源和再生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省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研究江苏省化石能源消耗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江苏省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的投入产出数据,结构分解方法(SDA)分析江苏省化石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整体上经济增长诸要素(消费、投资、调出和出口)是促进能源消耗的最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变动效应是削减能源消耗增量的最主要因素,技术变动效应虽然对能源消耗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很小;不同产业中,农业和建筑业中的能源强度变动效应促进了能源消耗,建筑业和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在节能方面出现“倒退”的趋势;工业是江苏省能源消耗的主要来源,在工业中,制造业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部门。最后,提出四项对策建议,为实现江苏省经济与节能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分析2005—2014年京津冀区域生产总值(GDP)、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及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首先运用情景预测模型预测2020年京津冀区域GDP与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其次运用马尔可夫链模型预测2020年京津冀区域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并分情景对2020年京津冀区域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进行调整预测,然后联立经济增速、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一次能源消费结构3个经济指标组合形成27种不同情景,计算各情景下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促使京津冀碳强度下降的幅度及其对实现京津冀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各类情景下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均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京津冀碳强度下降,且对实现京津冀碳强度目标具有不同程度的贡献潜力。实现京津冀碳强度目标,不能仅仅依靠调整其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相关政府部门需制定出台相关节能减排政策,积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诸如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不合理产业结构、引入先进碳减排技术、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等。  相似文献   

14.
基于LMDI的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杰鲲 《资源科学》2012,34(1):35-41
近年来山东省在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碳排放量增加问题。本文基于《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测算了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并对山东省2000年-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测算。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方法将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分解为人口、人均财富、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等五方面效应。结果表明,以2000年为基期,截止2009年除能源消费强度因素的累积效应为负值外,其余四种因素的累积效应均为正值。从逐年效应来看,人均财富是碳排放增加的最大拉动因素,人口仅有微弱的拉动作用,能源消费强度对碳排放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方向尚不稳定。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瑞  张悟移 《资源科学》2016,38(3):450-460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需求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也带来了能源消耗的增长.研究中国物流业能源消费水平以及能源需求,有利于物流业节能工作的开展,缓解能源压力.本文选取了影响物流业能源需求的11个主要因素,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对2001-2012年间中国物流业能源需求相关数据进行模拟与仿真,在此基础上对2016年和2020年物流业能源需求量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11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和测算了物流业的能源效率.研究结果表明:①2001-2012年间中国物流业能源消耗总量在不断增加,随着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到2020年物流业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51261.92万t标准煤;②在解决物流业能源需求预测问题时,RBF神经网络比GM(1,1)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方法有更高的预测精度;③通过RBF神经网络变量重要性分析发现固定资产投资对物流业能源消费量的影响程度最大;④目前物流业能源效率明显低于全国能源效率,为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物流业需要转变能源利用方式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东部能耗变动的分解分析与节能因素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迪  聂锐  张炎治 《软科学》2010,24(7):43-48
基于能耗变动的视角,运用改进的Laspeyres指数分解的完全形式对1997~2007年间中国东部地区的节能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技术进步与结构变动是区域节能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经济增长是促进能耗逐年增长的主导因素;在区域与整体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能源技术进步是节能的主要因素,实现了36.5%的节能作用,其中工业能效提高是节能因素的重中之重;产业结构优化的节能效应在短期内并不显著,且呈"U"型变化趋势,根源在于工业部门投资效应与能源消费的滞后影响;最后通过东部三大区域节能效应的比较,给出了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优化、节能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我国到2010年如何实现GDP能源强度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进行了定量化的系统分析,提出大体上1/3可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和轻重工业结构调整,1/3可依靠提高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1/3可依靠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增加值率的提高以及对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正确引导来实现的分析结论。同时还对未来不同GDP增长速度对实现目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GDP增长速度越快,越有利于GDP能源强度下降目标的实现.但期未能源总消带哥的增长也会越大.  相似文献   

18.
运用经济投入-产出分析法,建立了基于能源消耗的产业碳排放强度模型和建筑业碳足迹模型,核算了我国建筑业1995~2009年期间碳排放的分布特征;运用Kaya恒等式,从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规模效应、经济产出效应4方面分解了建筑业直接碳排放和隐含碳排放的变动趋势,探讨了我国建筑业未来实施减排的途径和对策。研究表明,建筑业能源结构强度和规模产业能源强度的进一步降低是建筑业节能减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范德成  王韶华  张伟 《资源科学》2012,34(4):696-703
低碳经济实现的重点在于能源结构的优化。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提炼了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路径分析测算各影响因素对能源消费结构的总影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明确了影响机理。其中,能耗量约束和GDP增长对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起直接推动作用;但在碳强度和能耗强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碳排放约束和能耗量约束总影响上对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起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岭回归方法消除各因素的多重共线性,构建了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预测模型,并据此得出,为实现2020年低碳经济目标,煤炭消费比重应降至65.99%~66.72%,在增加GDP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