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宋代诗人对“周郎赤壁”及“华容”地理位置的认识问题,还要从苏轼谈起。 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贬谪黄州,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后《赤壁赋》,遂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多得之瑰宝,众口传诵,历久不衰。它们吊古伤今,慷慨悲壮,即景抒情,沉郁苍凉,如果誉之为千古绝唱,那是毫无夸饰之嫌的。但是,苏轼所借以抒发怀抱的这个黄州赤壁,却不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苏轼是否误认其为“周郎赤壁”了呢?抑或如有人所说,苏轼确知其并非“周郎赤壁”,但也不妨暂时借以抒发情怀呢? 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严格地说,都应该是否定的。 北宋诗人张耒在《明道杂志》中说:“周瑜破曹公于赤壁,云阵于江北,而黄州江东西流,无江北。至汉阳,江南北流,复有赤壁山,疑汉阳是瑜战处。”张耒字文潜,号柯山,江苏淮阴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有《柯山集》存世。他已经怀疑黄州赤壁并非赤壁之战的真正发生地了。苏轼自己在《东坡尺牍·与范子丰书》中也说:“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败归,由华容路,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葭苇,若使纵火,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这是苏轼自己对  相似文献   

2.
论赋起源于民间说话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谈到赋,自古及今为之探源辨流者代不乏其人。东汉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他认为赋是《诗经》的一个支派;梁代刘勰同意班固的说法,但又对其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了补充:“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字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这是说,除了《诗经》之外,楚辞也是它的一个源头。以后明代徐师曾、清代刘熙载、章学诚等都大抵承袭班固、刘勰的说法,并且使之更具体化。他们声称:“言情之赋本于《风》,陈情之赋本于《雅》,述德之赋本于《颂》”,“骚为赋之祖”。(刘熙载《艺概·赋概》)“古之赋家者流,原…  相似文献   

3.
    
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产生得颇早的一种文体。它创始于周末,特别发达于汉代,经过历代作家的创作实践,在体制上不断有所变化。它一直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重要的文体之一,所谓“诗词歌赋”,“赋”正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在中国文学史上,赋体作品的最早写作者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学者荀况。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荀况有赋十篇,现存五篇(或称六篇,即《礼》、《知》、《云》、《蚕》、《针》,外加《佹诗》),收在《荀子》一书中。赋这一文体名称是怎么来的呢?从字上讲,“赋”是“铺陈”的意思。汉代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正义·关睢传·疏)))梁代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所谓“铺”  相似文献   

4.
四、集部在古代文献四部分类中,集部居第四位。(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是集部的源头集,指诗文集。所以称“集”,意取集聚众篇为一书。两汉以前,无“集”之名,抒情明理之文与辞赋诗歌大都以单篇形式保存在史传中,《史记》、《汉书》、《后汉书》都录载了不少。所以,《汉书·艺文志》分六个部分著录图书,无集部之设,于“诗赋略”中著录诗赋作品,类分五种。《隋书·经籍志》以经、史、子、集四部著录图书,于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三类著录诗、赋、文集。棉志)集部序:“班固有‘诗赋略’,凡五种,今引而申之,合为三种…  相似文献   

5.
四、以效果写声不写声音本身,而写声音后的效果,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写声音,让读者看到效果再回味声音的味道。苏轼《前赤壁赋》写箫声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是说月夜中的箫声,使藏于深谷中的蛟龙都为之起舞,使孤舟中的寡妇为之哭泣。从中体会出,那箫声是深沉而美妙的,哀婉而凝情的。有一首有意思的元曲《朝天子·咏喇叭》:  相似文献   

6.
日本平安初期汉诗集《经国集》卷十,载有安吉人(即安倍吉人)《忽闻渤海客礼佛感而赋之》及岛渚田(即岛田渚田)《同安领客感客等礼佛之作》两首诗。这是记载中日友好往来,研究两国文化交流,尤其是外交、文学和宗教交流的宝贵之作。今试考释之,以求方家法正。 一、 二诗写作之缘起  日本大学者津田左右吉先生《渤海史考》云:“(渤海国)其使臣遂于开元元年,对唐请互市,且请礼佛寺。日本《经国集》卷十有赋此事之诗,可为一证。”(陈清泉译,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77页)接着,他便征引了上述两首诗。津田的这一判断,无论从哪个角…  相似文献   

7.
述而不作:从官方职能到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述而不作”溯源  “述而不作”,源于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又:“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论语·述而篇》)表现出孔子对创新持极其谨慎的态度,观其一生,孔子确实也只在“述”的范围内承袭、整理、阐扬古典文化精华。“作”与“述”,有明显的区别。《礼记·乐记篇》说:“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作,亦称著,意为独创,自立新意,《史 记·老子韩非列传》:“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述,为沿循,《说文》:“述,循也。从,术声。”《礼记·中庸》:“父作之,子述之。”《史记·太史…  相似文献   

8.
僧祐(445—518) 鲁迅先生晚年想写一部中国文学史,六朝一章标题拟作“酒·药·女·佛”,这四个字准确而生动地揭示了当日的思想文化现象。前两字,他在一九二七年《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有所阐述;后两字,其一指盛行于南齐及梁陈的言情而不净的宫体诗,另一指崇尚佛教和佛教翻译作品的流行。这个时代的历史特征,在编辑工作的发展中也逐一反映  相似文献   

9.
关于“著作”概念,我在《“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一文(载《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曾谈过一些浅见。考虑到这个问题与编辑学研究关系密切,所以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著作”概念的产生与词义的演变 在文字产生以前,原始社会的先民就已经有了口头著作活动。民间大量流传的神话、故事和歌谣等就是口头著作。例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教民稼穑、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都是先有传说,后来才用文字记载下来的。 在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前8世纪),我国先在诗歌领域产生了著作概念的萌芽。《诗经》所收的诗有五首自身载明作者是谁。 《小雅·节南山》:“家父作颂,以究王汹。” 《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大雅·嵩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 《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鲁颂·閟宫》:新庙奕奕,奚斯所作。”  相似文献   

10.
提起《唐宋诗醇》,人们并不生疏,它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敕编,选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武、陆游六家诗,共四十七卷。其内容,《辞海》云:“各家前有总评,各篇后亦常有编者评语。”《唐诗大辞典》云:“诗后均有评语,多引前朝名贤评语,亦颇多本朝人评语。”都说得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该书不是每首诗后均有评语,也不只是编者评语。实际情况是:各家前有总评,各篇后常有编者、前人、清人评语及史料等。人们迄今尚未发现《唐宋诗醇》有内府本(以及翻刻本)与四库全书本之不同。由于四库馆臣所撰的《唐宋诗醇》提要中避…  相似文献   

11.
苏子美豪放好饮,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公密觇之,苏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徂击秦皇帝,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引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自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笑曰:“有如此下物,一斗不足多也!”(明·冯梦龙《古今笑史》佻达部第十一)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的地理学与疆舆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化史上,作为文体的赋与作为文化一分支的地理学关系极为深密,究其原由,主要有二:一是早期地理著作对“九州”的铺叙直接影响了赋体的形成;二是赋体直陈描写的方法最适宜对山川形胜的再现。 我国地理学的开山之作《尚书·禹贡》。就用1193个字依天然的江、河、湖、海为线界划分“九州”。铺写全国地理概貌,从政区到农业、物产、贡赋、山河、交通等内容均作详密表述,使自然区、经济区与行政区融为一体。构成综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整体图式。而其描述方法,则以铺叙见长。如“厥贡惟球琳琅玕”一节云:“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底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句式整饬,韵散兼行。他如《周礼·夏官·职方氏》描述“职方氏”“掌天下之图”、“掌天下之  相似文献   

13.
苏东坡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好像总是和几位好友泛舟赤壁之下,醉心于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扣舷而歌,谈玄论道,其间还不停地洗盏更酌,大吃大嚼,飘然于尘世之外,豁达,洒脱.这是他前后赤壁赋文名太盛造成的错觉.其实,并不全面.近翻《苏轼文集》尺牍书信部分,却从中看到了东坡思想情怀的另一面.在《与朱鄂州书》中,他说在武昌听到岳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一向认为,要想传之久远,必须借助于金石。《墨子·兼爱下》说古者圣王“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墨子》一书中多次表达了这层意思。《吕氏春秋·求人》说夏禹“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高诱注曰:“金,钟鼎也;石,丰碑也。”可见,这种观念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了。  相似文献   

15.
酒宴上通过行“酒令”以劝人饮酒的习俗,人们普遍认为开始于唐代。其实,其起源要远远早于唐代。本来,“酒令”是古代专门监督饮酒仪节的酒官,最早出现于西周后期。《诗经·宾之初筵》:“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又立之史。”所谓酒监、酒史,就是在酒席上由大家推举出来的、监督人们饮酒礼节的酒官。酒官行令的目的,在于助兴取乐,劝人饮酒。据东汉贾途所撰《酒令》载,其形式是推一人为令官,饮酒者听其发号施令,违者罚酒。酒宴上行令劝酒习俗的正式形成,当始于唐代。这恐怕与唐代诗歌的繁荣与普及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唐代诗…  相似文献   

16.
报纸之“最”最早的报纸1609年1月16日,德国下萨克森州的沃尔芬比特尔出版《阿比卓·雷拉齐奥恩秩厅报》,每周一次,发行人为朱利叶斯·阿道尔夫·冯·塞纳。1616年后停刊4年,后继续出版,至今仍保存1624年出版的报纸。另一周刊,也创办于1609年1...  相似文献   

17.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语出《论语·学而篇》。此章全文是:“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孔子。识,音zhí,记住。何有于我哉,“何有”在古代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如《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的“何有”,便是“有什么”的意思。此章表现孔子勤学善教、虚怀着谷的谦逊态度。意思是“[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不知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也有人说,《论语》中的“何有”,都是“不雅之辞”。若此,末句的意思便是“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这与孔子谦逊的态度不类。“学而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与文学作品、哲学著作有很大的差异,它是从人对新奇事件的关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专业传播,而新奇是与时效相关的,先睹为快。所以,亚里士多德说:惊奇是发议论的开端。(《形而上学》首篇)“雅典人和住在那里的客人都不顾别的事,只将新闻说说听听。”(《圣经·新约·使徒行传》)“多少新闻见,应须语到明。”“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李成用诗,《全庙诗》19册7396、7408页)。显然,在古代,新闻已是一种人们精神交往的需求,只是当时没有形成规模而已。 哈罗德·拉斯韦尔1948年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  相似文献   

19.
《诗经》名物研究由来已久。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就指出,读《诗》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还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自汉以来,《诗经》注疏汗牛充栋,学者都非常重视对名物的训释。同时《诗绎》名物注释专书也不断问世,形成了《诗经》学研究史上一个特殊的领域。三国吴陆玑的《草木鸟兽虫鱼疏》是我国第一部专言《诗经》名物的著作,至宋黎卞有《毛诗名物解》,明冯复京有《六家诗名物疏》,清陈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很早就发明了酒,因而也很早就有了关于酒的诗。就其早期作品来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诗经》中的《卷耳》和《湛露》。前者写一个贵族妇女因亲人出差远方,想到他在外面劳累不堪,自己心里又着急又难受,于是只好借酒浇愁:“我姑酌彼金星,维以不永怀。”──这是根据《毛诗》引的,在“三家诗”中“姑”字作“”,是多的意思。《毛诗》出现在“三家诗”之后,我想“局”字应比“姑”更接近该诗的原貌。由此看来,当时的妇女酒量相当大,所以她必须多酌,才能醉得不再想念亲人。后者据说是“天子宴请侯”之诗,其第一章为:“湛湛露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