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南缘自南向北发育三排构造带,垂向上划分3个油气成藏组合,随高探1井勘探重大突破,下组合成藏问题受到关注。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南缘燕山期古构造分析、各类型原油在不同构造带和不同成藏组合的分布以及燕山期古构造与烃源岩生油时间的匹配分析,预测下组合勘探方向。(1)燕山期形成了三排构造带下组合的构造雏形,喜山构造运动对燕山古构造进行了加强,喜山期构造运动强化了燕山期古构造并形成了中、上组合构造体。(2)准南发育4套有效烃源岩,其中二叠系烃源岩、中下侏罗统烃源岩以及白垩系烃源岩发育于准南中-西段,古近系烃源岩发育于准南西段。(3)南缘中-西段烃源岩生烃时间与古构造演化过程匹配程度高,南缘西段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生油时间与燕山期古构造活动时间一致,有利于在下组合形成油气藏。(4)南缘中段二叠系和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生油时间与第一排构造带燕山期古构造匹配较好,有利于在下组合形成油气藏,上盘地层油气较为富集。根据烃源岩展布规律及古构造演化,第二排构造带下组合可作为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准南西段第二排构造带下组合最具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
勃利盆地是黑龙江省三江穆棱河凹陷诸盆地中沉积厚度最大盆地,是一中生代聚煤沉积盆地,上侏罗统鸡西群是盆地的主要含煤地层。倭肯河以北的马场地区是盆地底部的万隆组非煤系地层,还是鸡西群城子河组的煤系地层,对于寻找煤炭资源和解决有关地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内江科技》2016,(11):59-60
松辽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本文论述了该盆地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特征,总结了盆地油气地质特征;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热隆张裂、裂陷、凹陷和萎缩褶皱四个阶段;主要沉积充填了中、新生代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中侏罗统、上侏罗统、白垩系和第三系。盆地在青一段、嫩二段沉积了两套分布广泛、富含有机质的深湖-半深湖相烃源岩;主要勘探层系在沉积上以河湖沉积体系为主,具有多物源、多体系的特征;平面上优质三角洲相及河流相砂岩储层在湖盆边缘呈环带状展布,与烃源岩构成良好的成藏配置。  相似文献   

4.
霍拉盆煤田处在额尔古纳地块额木尔山中间隆起带内的断陷盆地中,断陷盆地由此东向、北西向盆缘断裂围限,以北东向断裂最为重要,它控制了整个盆地的发生发展,南北向断裂将盆地分成东西西部分,两侧的沉积环境与成煤条件均有不同。自侏罗纪以后形成断陷盆地.沉积了上侏罗统塔木沟组、下白垩统光华组,接着沉积了舍煤岩组下白垩统九峰山组,在九峰山组下亚段形成时受断裂作用影响整个盆地地形东部高、西部低;西部又形成中间隆起,南北凹陷,形成两个亚盆地的地貌景观,在晚期中间隆起下沉,形成连接南北两个亚盆的7号煤层,在盆地内分布面积最广,煤层稳定。至九峰山组上亚段(k1^3-2)形成了盆地最有利于泥炭沼泽发育的地貌条件,在盆地西部中间隆起南北两侧形8成两个富煤带。沉积了6-1号煤层。据霍拉盆煤田成煤环境分析,具典型的内陆山间盆地型山间谷地亚型特征。  相似文献   

5.
小柴旦地区是柴北缘东段的中生界残留盆地,围绕着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形成元古界、侏罗系和白垩系三套主要的成藏组合。受燕山运动、喜山运动所控制,在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发生过两期成藏作用,分别在洼陷带等构造相对稳定区形成原生的构造和岩性油藏,在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和盆内对冲构造带形成次生构造油藏,因此针对不同构造带的勘探应瞄准不同类型的成藏组合与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6.
扎木钦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与锡林郭勒盟东乌旗交界部位靠科右中旗一侧,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二连——贺根山深大断裂与二连凹陷东界断裂交汇于此。文章通过岩矿鉴定及路线地质调查,确定了沸石矿主要赋存于受断裂构造影响的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火山角砾岩之中,故断裂构造带附近的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火山角砾岩为本地区沸石矿的重要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7.
刘乐 《科技通报》2021,37(3):16-21
利用三维地震数据体进行东湾背斜区域的构造解释工作,通过生长地层分析得到其发育时间为古近纪安集海河组时期,形成机制为翼部旋转机制滑脱褶皱.面积-深度-应变法分析结果显示滑脱层位于深度为~9 km的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中,褶皱主要受平行层纯剪切控制以及部分地层弯曲调节变形.背斜带核部位移量可达1239 m,且构造带位移量的分配主要有两种方式,为滑脱褶皱的生长以及褶皱调节断层的发育.东湾背斜两翼发育有丰富的褶皱调节断层,构造带不同位置处为褶皱调节断层发育的不同阶段,且调节断层随褶皱生长会向上及向下传播,传播方向取决于软弱层的发育和其厚度.此外,褶皱调节断层的发育可能为东湾1井没有钻获到油气资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黑龙江省小岭地区多金属矿成矿地质背景及五道岭铁钼矿床和石发屯铅锌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指出该区多金属矿主要受控于北东向、北西向和东西向断裂断裂,矿体赋存在早侏罗世碱长花岗岩与二叠系火山岩接触带附近,成矿类型以矽卡岩-高中温岩浆热液成因为主。该区与成矿有关的早侏罗世侵入的碱长花岗岩多成岩株侵入下二叠统土门岭组和上二叠统五道岭组。侵入土门岭组者多形成铅、锌为主的矿床;侵入五道岭组者则形成以钼为主,并伴有铁、铜、锌的矿床。  相似文献   

9.
拉布达林盆地早白垩世地层序列及盆地演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拉布达林盆地早白垩世地层序列为研究重点,总结了该盆地下白垩统的岩石地层序列,分为兴安岭群和扎赉诺尔群,自下而上共包括塔木兰沟组、上库力组、伊列克得组以及大磨拐河组四个组级地层单元。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多方面资料的综合解释,总结讨论了拉布达林盆地构造特征和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概况,将拉布达林盆地早白垩世充填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进一步分析了早白垩世拉布达林盆地形成演化的区域构造背景。上述认识对深化拉布达林盆地的基础地质研究及对盆地的油气远景评价与勘探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七台河矿区龙湖煤矿区含煤地层为上侏罗统鸡西群滴道组和城子河组。全区煤层数多,煤层赋存范围和厚度变化上有明显规律性。本文主要对龙湖煤矿矿井水文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与主要煤岩层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王玮  戴鸿鸣  牟洁 《内江科技》2012,(6):132-133
沉积相是指能表明沉积条件的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沉积物特征的综合。由于沉积相是盆地形成、演化和消亡过程的历史产物,因此,沉积相分析既是地层和岩石类型形成条件和时空展布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沉积盆地演化分析、探讨沉积构造演化史的主要依据。通过对巴喀油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的沉积相特征的研究分析,无疑对于对于油气和其它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产于中侏罗统陆相碎屑岩中的砂宝斯岩金矿床,有5条矿体,走向近南北。矿石类型主要为蚀变砂岩和构造破碎蚀变岩型。矿化与硅化~黄铁矿化带关系密切。成矿作用受地层、岩浆岩、断裂构造多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3.
大众煤矿矿区属丘陵地形,地层相对稳定,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其中二1煤层发育稳定,为区内主要可采煤层,平均煤厚4.45m。矿区总体构造形态为走向近南北、向东倾斜具波状起伏的单斜构造。通过对大众煤矿区域地质特征,矿区地层、构造、陷落柱、岩浆岩等进行分析,评价矿井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并对今后生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红旗山金矿位于华北陆台海西褶皱带内蒙古地槽西部边缘,处于天山、阴山地槽内,主要产于晚古生代石炭系白山组地层的含矿蚀变破碎带中,矿体位于白山组地层与岩浆岩接触带的次级构造、破碎带等构造中。  相似文献   

15.
新疆北部东天山十里坡地区近年来新发现了与玄武岩有关的自然铜矿化这一新类型。自然铜的赋矿地层-马头滩组中的赋矿玄武岩锆石LA-ICPMS年龄为307±4Ma,对应于晚石炭世,显示该套赋矿地层属于上石炭统。从该区自然铜赋矿火山岩所限定的时间看,成矿背景应属于后碰撞环境。东天山十里坡地区自然铜矿化的构造背景、成矿系统和矿化类型与峨眉山玄武岩自然铜矿化和美国基威诺铜矿床均存在差异,自然铜矿化的成因可能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区域地层:勃利盆地基底主要由元古界变质岩系(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部分古生代地层(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及吕梁期花岗岩构成。盆内接受了近万米厚中生代及新生代沉积,其中侏罗系上统滴道组、城子河组、穆棱组为含煤岩系,主要可采煤层发育的城子河组。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东昆仑南缝合带北侧,布喀达坂峰-阿尼玛卿山华力西期铜、钴、金(锑)、煤、蛇纹岩Ⅲ级成矿带上,属秦祁昆地层区的东昆仑南坡分区。研究区出露的地层总体北部广布第四系,南西部分布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沱沱河组地层,中西部以二叠系上统布青山群马尔争组为主;受昆南深大断裂的影响,区域内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发育,构造以北西西向断裂为主;岩浆岩主要为华力西期晚期基性-超基性、中酸性侵入岩多分布于研究区中东部,多呈岩株、岩基、岩脉状产出。研究区内圈定MCu1—MCu6六条铜矿化带,MAu1、MAu2两条金矿化带,其中MCu2、MCu3铜矿化带和MAu1、MAu2金矿化带规模及品位较好。通过对已有地质信息与典型矿床对比分析成矿条件,确定找矿类型、找矿方向和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西部锶矿成矿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林  李俊民 《青海科技》2006,13(5):20-24
柴达木盆地西部锶矿床具有明显的热水沉积层控矿床特征,晚第三系和早更新世湖相沉积地层为锶矿较集中的赋存地层,尤以上新统狮子沟组上部层位是全区的主要的赋矿地层;锶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具多源性,但主要来源于盆地周边山系岩石的风化剥蚀,其次为深部含锶水的补给;区内锶矿成矿系统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的前陆盆地内的湖盆中远离大河补给水的滨、浅湖区,其成矿作用发生在陆陆碰撞造山带的前缘;成矿构造和成矿流体对锶矿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其中锶矿床是在柴达木盆地上新世古湖盆中形成的,盆地中央凹陷的高山深盆区域古地理环境是锶矿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对天山北缘石场.玛纳斯、安集海河和四棵树河地区18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同时测定了中生界地层10件裂变径迹样品相应煤层的镜质体反射率。结果表明地层由老到新镜质体反射率逐渐增加,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值年龄逐渐降低。石场.玛纳斯地区,下部三叠系煤层镜质体反射率R。值较低,为0.56%,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值年龄较大,为125.3±9.1Ma;八道湾组煤层R。为0.53%~0.64%,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值年龄介于81.3±4.7~87.8±5.9Ma;上部西山窑组煤层R。最高,达到0.81%,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年龄较低,为44.0±5.4—11.8±1.8Ma;相同层位,东部石场.玛纳斯一带R。比西部四棵树地区高,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刚好相反。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结果表明中生界三叠系、下侏罗统地层的埋藏深度相对较浅,上覆沉积持续的时间到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基本上已经结束,然后保持在基本不变的深度,直至中新世,不整合在三叠系之下的花岗岩的模拟结果也支持这样的认识。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的冷却降温事件可能是地温梯度变化和隆升作用的共同结果;中侏罗统地层埋藏增温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在玛纳斯地区直至渐新世末期。所有样品中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都记录了10Ma左右的快速冷却过程,近4—5kin的地壳表层物质被剥蚀,平均剥蚀速率400—500m/Ma。这一剥蚀过程应该与天山地区的快速隆升,以及向北的冲断推覆作用相对应。天山地区山前带的变形应不早于10Ma,这一认识与野外地质证据一致。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大陆动力学、构造地质学和沉积学理论做指导,以盆地构造—沉积分析技术为手段,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和地貌等资料,系统分析了吐哈盆地中部与博格达造山带之间的形成演化,剖面构造样式及平面构造分布特征,认为吐哈盆地演化可分为周缘前陆盆地、早期再生前陆盆地和晚期再生前陆盆地等三个演化阶段,这阶段都与博格达山的阶段隆起相对应,两者具有非常明显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