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改进行得轰轰烈烈的今天,“质疑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已被广大教师所推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质疑”是否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展呢?这一环节设定在何时何地才有效,是否“放之四海皆准”?教师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性是否明确?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质疑”教学还存在不少误区:学生方面存在的误区误区一:我不是真的不懂[现象]在我们的课堂质疑环节中,有许多孩子并不是真的不懂,他们纯粹是为了迎合教师而提问。如: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争画》一文,上课伊始,教师提问:看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学生回答:课文讲了谁与谁争…  相似文献   

2.
体验感恩,唤醒善根“同学们,是谁为你擦干第一滴眼泪?是谁教会你第一个字?是谁在你需要钱的时候给你送来?是谁在你半夜生病时照顾你到天明?然而,同学们,你们是否扪心自问过:我对父母的挂念又有多少呢?你是否留意过父母的生日?民间有谚语:儿生日,娘苦日。当你在为自己生日庆贺时,你是否想到过用死亡般的痛苦,让你降生的母亲呢?是否曾真诚地给孕育你生命的母亲一声祝福呢?”当主持人不停地抛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全场一片寂静,继而传来的是阵阵抽噎……在最后真情告白的时刻,同学们似乎在一瞬之间长大了,千言万语化作一句“: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相似文献   

3.
绿色化学     
《小学科学》2021,(3):22-27
人工,天然,合成。你是否曾听到周围有人讲这些话:“这个是化学合成产品,有污染”“不好,这个是化学合成的产品,对身体有害!”“这个有利健康,因为它是天然的”?应该相信谁呢?是否跟化学沾点边的都是不好的,跟天然有关的都是好的呢?  相似文献   

4.
“医教结合”作为当今特殊教育发展的热门词汇,对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从特殊教育的历史发展来看,医学、教育与残疾人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医教结合”是否适合作为一项政策正式提出?是否适合所有特殊需要儿童?医学与教育,谁是手段,谁是目的?哪些学科对特殊教育有影响?这些问题是我们在面对“医教结合”如火如荼进行过程中不能回避的.本文从“医教结合”的现状出发,探讨了理性面对“医教结合”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走近新教师     
教育学强调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我们的教师管理工作更应该尊重这条原则,“教是为了不教”,同样“管是为了不管”,只有实现了被管理者的自我管理,才是最理想的管理。新教师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惑,在遇到困惑时会向谁求助?求助方式有哪些?为什么选择这些方式?站在新教师的角度聆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有关小学生作文和儿童画作品在署名时,除作者之外,还有“指导教师”。谁写的文章,谁画的画,就应当署谁的名字,为何还需“指导教师”?笔者虽孤陋寡闻,学识浅薄,不会写,又不会画,但对于“指导教师”现象却有一种困惑之感。譬如作文,教师发现某位同学写得好,但还存有某些不足,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对儿童画亦然。哪个小学生、哪个儿童不需要“教师”的指导?不然他们怎么成材?但若署以“指导教师”,这文章、这画,到底是谁写谁画的,以谁为主?皆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先看这些文章和绘画作品吧。小学生大都在十二、三岁以下,…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改举行得轰轰烈烈的今天,“质疑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被广大教师所推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它是否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展呢?这一环节的设定在此时此地有效,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教师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性是否明确?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还存在如下误区。学生方面存在的误区误区一:我不是真的不懂【现象】:在我们的课堂质疑环节中,有许多孩子并不是真的不懂,他们的提问纯粹是为了迎合教师而提问。如:听一位老师执教人教版《争画》一文,上课伊始,师:看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生:课文讲了谁与谁争画?生:争的是一幅什么…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老师先要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老师问大家:“周恩来这时几岁?”同学们齐声回答:“十二三岁。”老师接过话儿:“是啊,他这个时候还只有十二三岁哪!同学们,你们现在几岁?”几乎又是齐声回答:“十二岁。”有几个说“十三岁”。老师睁大眼睛,逼视着大家:“你们的年纪和当年的周恩来差不多,你们有他这样伟大的志气吗?”学生们不假思索:“没有。”“是的,我们谁也没有他这样的伟大志气!可是,周恩来…  相似文献   

9.
言论在线     
我们是否掉进了真善美的迷魂阵? 真——同一件事情,有你的“真”,有我的“真”,还有他的“真”,哪个是“真”? 譬如作文要求写某位老师,有说好的,有说坏的,有说这样的,有说那样的,谁是真的?都是真的? 我们是否要判断一篇作文的真假,我们是否能够判断一篇作文的真假?判断这种真假是否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浅谈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专业成长目前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无论是从宏观的角度,还是从微观的角度,都有不少专家学者的论述,但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否也像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存在着“关键期”?在不同的“关键期”是否也需要特殊的刺激与信息?这些刺激与信息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否有着特殊的意义?如果  相似文献   

11.
问:“高素质教师”应意味着什么? 哈伯曼:什么是“高素质教师”,要看是谁在说这个问题。“高素质”应该意味着这些教师的学生有所学,有所获。“高素质教师”应该能预知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空许诺。“高素质”的标签不应贴在22岁的男女孩头上, 因为他们刚刚接受完大学教育,但却不会到贫民区学校去执教,如果去了,也会落败而归。  相似文献   

12.
一、如何从生活经验中引入数学知识《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教师直入主题,然后启发学生:“同学们,你们认识角吗?”学生纷纷举手,列举出生活中许许多多的角:牛角、羊角、鹿角、三角形的“角”……接着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生活中的这些角是怎样的?”学生各抒己见,好不热闹。然后,教师郑重地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数学中的角,它怪怪的,与我们生活中的角不同。谁能说说数学中的角是怎样的呢?”学生七嘴八舌议论一番。接着,教师用投影仪出示,质疑:“你们看一看这个长方形,它有几个角呢?”学生一脸茫然:“没有角。…  相似文献   

13.
年前,全国各地都在举办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活动。我问幼儿:“你们知道毛泽东是谁吗?”“不知道。”“那周恩来呢?”“老师,我知道周润发,他就是文哥。”“我认识刘德华、黎明、张学友……”“他会唱《今夜你会不会来》。”  相似文献   

14.
博览     
国家大印是谁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会见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叔通。当他仔细端详了一枚镌刻得严肃庄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印鉴时,十分高兴地连声说道:“刻得好,刻得好!但不知这国印出自哪位治印名家之手?”陈叔通说:“这是由一位苦力镌刻而成的!”“苦力?”周恩来诧异了。“是苦力,一名黄包车夫。”原来在政协筹备期间,周恩来委托陈叔通请治印名家制作一枚国印。陈叔通返回上海后,即向枕州西冷印社创始人王福厂说明意图,王向陈叔通推荐了  相似文献   

15.
唐虞 《班主任之友》2004,(11):40-40
社会上将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补课赚钱称为“走穴”,因而在“走穴”这一行当里又多了一种职业,一个教师带几个学生,收入是正常工资的几倍或十几倍,很有诱惑力。对于教师走穴,社会上众说纷纭,更多的人持反对和否定态度,这很好理解。演员走穴、医生走穴、官员走穴,社会上都有议论,可是穴照走,钱照赚,税照逃。教师走穴,政府下几条规定,社会上议论一阵,是否能“叫停”还很难说。教师为何走穴?为钱。谁为教师走穴提供市场?有钱而望子成龙的家长,“学而优则仕”这根独木桥。演员走穴、医生走穴、官员下海为的都是钱,教师走穴只不过是跟着“州官点灯”…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老师先要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老师问大家:“周恩来这时几岁?”同学们齐声回答“:十二三岁。”老师接过话儿“:是啊,他这个时候还只有十二三岁哪!同学们,你们现在几岁?”几乎又是齐声回答“:十二岁。”有几个说“:十三岁。”老师睁大眼睛,逼视着大家:“你们的年纪和当年的周恩来差不多,你们有他这样伟大的志气吗?”学生们不假思索“:没有。”“是的,我们谁也没有他这样的伟大志气!可是,周恩来从小就有,多么了不起啊!让我们再来好好朗读一遍。”这是笔者最近在语文课中听到的一个片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小学四年级所学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周恩来去了一次外国租界地后,真正体会到了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萌发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听到这番师生对话之初,只是“格登”一下,心里没有多想,后来越来越觉得有思考的价值。周恩来是伟大的,从小就胸有大志,但他的这种志气,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的,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在耳闻目睹各种事实之后才渐渐形成的,特别是在外国租界地看到的那一幕,才...  相似文献   

17.
“教室”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名词,也是校园里再普通不过的处所 “教室”应该是谁做什么事的地方?——“学校里进行教学的房间”词典如是说那么,教学活动,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又应该以谁为主体呢?——词典对“教学”一词的解释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显然,这些解释可以回答一般人对“教室”的一般询问,但是,却很难令教育界人士满意。 教学,应该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  相似文献   

18.
近来好吗     
胡安在大街上遇见一个熟人,于是向他打招呼说:“你好,近来还好么?”对方答道:“不好,糟透了。老板要减薪了,能有好心情吗?”胡安想了想,问道:“今天的早餐你同谁一起吃的?”“同我的孩子。”“然后呢?”“然后什么?然后我就去上班了呀?”“晚上睡觉前你吃了晚餐吗?”“当然吃了。我怎么会让自己饿着肚子上床去呢?”“你在哪睡的?”“在家里,我的床上。”“和谁睡?”“还能和谁?当然是我和老婆啦,这些有什么好问的?”“没什么。让我回忆一下,你是说你吃了晚饭,同老婆上床睡觉,起床后同孩子一起用早餐,然后去上班。这些都糟透了吗?”近来好吗…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中,有时发现有的教师惩罚学生的手段层出不穷,有的罚站,有的罚抄作业,有的大骂,这些所作所为,公然违反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义务教育法》,请看下面的教育片断:案例一“:我是陈××学生的家长,谁是××班黄老师?“”我是黄老师,你到走廊,我有话跟你说”。教师  相似文献   

20.
评论: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教师把公课上成“做秀”课,不是什么新鲜事,其负面影响之大,也显而易见,但时至今日,公开课依然上得轰轰烈烈。于是就有人谴责教师:你们眼中还有没有学生?你们怎么可以把课堂变成演戏的舞台? 这些人都忘记了一句古话:“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教师只不过是在利益权衡中迎合组织者的口味而已。“公开课一句话都不能说错”、“公开课必须完美无缺”,等等,这些或显或隐的标准是谁制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