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7 毫秒
1.
陈玲  王淑弘 《东南传播》2012,(8):176-177
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上半年纪录片收视中的宠儿。本文就该纪录片热播后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分类,浅析了其报道中的传播学规律,并就《舌尖上的中国》朴素的人文关怀特点进行了题材和拍摄编辑上的梳理。  相似文献   

2.
正2014湖南卫视综艺开年大作《我是歌手》第二季1月3日晚首集播出,在传统电视台收视率方面毫无悬念地超过《最强大脑》等同期热播综艺,以收视率2.27、收视份额5.69的表现,顺利拿下中心城市网全国卫视晚间节目收视冠军。在反映年轻受众的网络行为上,百度指数显示《我是歌手》关注度超过同期播出的《中国好歌曲》16.7个百分点,获得最多的网友关注与搜索。在聚焦一二线城市的移动端数据上,仅歌手邓紫棋一人就以明显优势单挑  相似文献   

3.
赵庆年 《视听》2016,(11):72-73
《舌尖上的中国》从第一季开始,就稳居收视冠军的宝座,风靡荧屏并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它的成功为中国电视纪录片打开了一扇窗,从该节目中人们看到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新发展。同样,《舌尖上的中国》也正是因为融入了新媒体时代,利用新媒体的特点不断发展创新,才有了今天的成功,它的成功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4.
王丹 《传媒》2012,(8):25-31
无论从大众化的美食类选题,还是从晚间22时30分的播出时间来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争抢收视方面似乎"先天不足",但它却出乎意料地走红了荧屏,带给了人们超越美食的思考。有人评价《舌尖上的中国》是"国菜超级指南";有人则评价"它道尽了美食背后的人生百味";该片导演陈晓卿则坦言,自己只是怀着对食  相似文献   

5.
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以《舌尖上的××》为标题的报道就在各媒体频频可见,简直可用"铺天盖地"这个词来形容。诸如,《舌尖上的旅行》《舌尖上的乡愁》《舌尖上的母校》等等,几乎每天都能看到。  相似文献   

6.
近期,电视上最火的节目当属CCTV-1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此片是一部讲述中国饮食文化的纪录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2012年5月14-18、21、22日晚间22:40播出,一共7集的美食纪录片在播出后的一个月内让人们津津乐道",舌尖系列"瞬间走红网络,"舌尖体"成为2012年的标志性文体。7天收视相对平稳,最高达0.55%(5月17日),最低为0.39%(5月21日),7天平均收视为0.48%。在中国纪录片中,这个成绩已经和BBC纪录片所能达到的收视率差不多,并超过了所  相似文献   

7.
《舌尖上的中国》堪称国产纪录片崛起的标志,相比第一季,第二季在主题上赋予更多人文情怀,在叙事上大胆借鉴类型化电影,首次采用周播模式,首次实现全媒体整合传播,引发收视热潮再现辉煌,进一步放大了"舌尖"品牌效应,成为央视探寻内容进行商业价值变现路径和实施全媒体整合传播战略的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8.
2012年5月30日,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协办、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光明日报文艺部联合承办的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研讨会在京召开.《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首播以来,获得了超出预期的收视成绩,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收视热潮和热烈讨论.来自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社、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的领导,来自中国视协、中国烹饪协会、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同探讨这部纪录片热播背带来的启示和思考.央视纪录频道副总监周艳主持研讨会.  相似文献   

9.
张海馨 《青年记者》2007,(17):61-61
2005年5月1日,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正式开播。它秉承"关注农民,由心开始"的理念,两年时间就形成《三农最前线》、《致富情报站》、《非常帮助》、《自娱自乐》四大品牌栏目,收视份额在河北省排名第二。本文对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的节目特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打造晚间复合性节目带,覆盖人群更广泛,含金量更高深圳卫视6月5日全新改版,打造晚间复合性节目带,覆盖人群更广泛,含金量更高。改版后的920节目带收视大幅攀升,改版效果日趋突出,以"黄金剧集+920栏目带+《直播港澳台》"的组合打造了深圳卫视全新的核心竞争力。改版后,从CSM30城市组卫视收视表现来看(图1),晚间《直播港澳台》收视提升64%,《决胜制高点》收视攀升68%《,军情直播间》收视提升75%《,气象万千》收视提升11%。主力人群收视增长迅猛,成为投资性价比极高的  相似文献   

11.
张家齐 《今传媒》2015,(3):105-107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受到空前欢迎,掀起收视热潮,引发学界、业界及公众对于电视纪录片的关注和探讨。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一片的新尝试为切入点,通过对我国电视纪录片现状进行概括、梳理,结合近年我国电视纪录片领域的一些新现象,就中国电视纪录片存在、发展的问题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视听界》2009,(2):17-18
作为国内首部以“边拍边播”形式引进的海外热播剧、《丑女贝蒂》在中国的克隆版、处于众多国内精彩大戏打压下的《丑女无敌》,自2008年9月28日放映后,收视率在全国同时段排名第二,28日、29日两日平均收视份额6.35%,10月20日收视率达到9.3,创下湖南卫视4年来最高收视率。而随着1月12日《丑女无敌》第二季的播映,“丑女”收视热潮被再次掀起。  相似文献   

13.
刘飞 《新闻窗》2012,(5):45-45
电视纪录片,在很多人眼里一直是小众化的。不过,在《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后,相信大家会改变这种看法。“平均收视率达到0.5%”,“超过了所有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和BBC纪录片的收视差不多。”2012年春夏之交,这部7集电视纪录片受到“吃货”们的热烈追捧,《舌尖》创造了收视奇迹。  相似文献   

14.
《声屏世界》2012,(2):126
栏目收视排名前列上升势头明显《歌声传奇》播出7期以来,收视总量骤增50%;观众忠实度由同时段第16位提升至第6位;山东省网以绝对优势领跑同时段收视;29省网组收视,《歌声传奇》在综艺大战中以强劲的势头抢占第三位。观众逐渐养成了每周五21:15约会《歌声传奇》的收视习惯。  相似文献   

15.
游永南 《东南传播》2014,(7):166-167
央视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引发了一场全民美食热潮,还产生了一种新兴的网络语体"舌尖体"。本文从三个方面总结了《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探究画面和解说词的配合技巧,以达到触类旁通,提升解说词写作水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取得空前的社会反响和收视热潮.各地电视台的纷纷效仿,一时间电视上演热闹的“舌尖”现象.《舌尖上的中国》这部记录片的品格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充满哲学思维;受众本位,注重受众情感体验;技艺上乘,影片镜头变化多样.地方台的舌尖类节目仅限于发现身边的美食并把它推荐给观众,缺少厚重感和人文关怀,失去文化层面的追求,容易形成过度的热衷美食的风气,有失传媒业提升社会精神境界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2012年的中国影视绝对不能忽视的作品就是《舌尖上的中国》,其画面唯美,内容丰富,成为民间和学界热议的话题。这是一部不仅仅介绍与描述食物的作品,更是对真实中国的勾勒。作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创造了收视纪录,红遍大江南北。《舌尖上的中国》内容贴近百姓生活,讲述中国的美食文化,其高超的技术水平、文化内涵都把中国纪录片推上了更高的层次,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8.
《声屏世界》2013,(10):88-89
《梦想剧场》引领收视新高《梦想剧场》作为全国领先的家庭生活剧播放平台,2013年秉着"大剧先行"的原则,网罗众多透视社会现象,"剧"焦社会热点、折射时代特色的剧集,率先播放给目标收视人群。《孩奴》、《老有所依》等一批优质好剧,不仅带动剧场收视屡创新高,更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9.
<正>本文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分为早间、午间和晚间三个播出时段,从这三个时段的收视时间、收视人群、收视状态和收视需求四个方面解读,分析三个时段的新闻播出内容及居民的需求特点,结合居民的生活为以后安排新闻内容提供支撑。材料早间新闻,如:《新闻30分》《财经新闻》;午间新闻,如:《今日说法》《新闻30分》;晚间新闻,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早间新闻被誉为居民生活的营养早餐;午间新闻又是人们中午休息时段可观赏的节目,被誉为居民生活的"午间快餐";尽管已经开通了早间电视新闻节目和午间电视新闻节目,但是相对需求来说还是不足的,居民这个时间段正处于上班时间,开机率较低,因此晚  相似文献   

20.
吴琼 《传媒观察》2013,(2):19-21
2012年中国电视发展变化诸多。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以百姓视角、故事化表达,突破模式化报道;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爆播出,创造收视奇迹,从侧面体现了新媒体对纪录片的传播力;《中国好声音》异军突起,广受好评,成为标志性节目;电视剧表现差强人意,佳作寥寥,题材匮乏,折射出创新能力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