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事物的存在形式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本质我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现象通过感觉就能感到,本质作为认识对象是极其广大的,而感性的范围则是比较小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心范畴"物质"是极其广大的.理性才能把握,因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理性哲学.而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范围则是较小的,是感性哲学.当我们谈实践时,我们的认识范围就缩小了,缩小了的范围一般就是感性能够感到的.理性本体作为认识的一极是关于事物起源发展的东西,因而是更重要的本体,但感性本体作为认识的起点也是不能丢的,舍此我们对事物就会毫无认识.割裂感性与理性的联系会陷入唯心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的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的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
民族教育本身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概念,它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普通教育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与传统的汉族教育相比较,又有很大的差异,有其特殊的本质和内涵。近几年来,我们对民族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和具体问题研究较多,而对其概念缺乏理论上的探讨。在一些人看来,民族教育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如何,与概念问题似乎没有多大的关系,但问题并不那么简单。概念是我们对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的认识。如果对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没有认识,就不可能形成对事物的总概念,实践也就无从谈起。而这种认识是否全面、正确、科  相似文献   

3.
付月红 《教书育人》2005,(10):30-31
一、从事物的本质联系看,教育有规律 要认识教育规律,首先要认清什么是规律.所谓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性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作为教育,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既与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又具有相对独立的运动过程.所以认识教育规律不仅要从教育本身来看,还必须从它与社会存在的方方面面的联系来看.所谓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有两条一般规律:一是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二是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之所以是一般规律,是因为它存在于一切教育现象之中,并始终贯穿于教育发展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5,(94):6-7
<正>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深刻"作了界定,即"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关于"深刻"的具体内涵分别指向认识对象本身、认识对象与其他对象的关系、认识对象的发展走向。"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要求我们拨开假象的迷雾,穿透表象的藩篱,用思想之手挖掘潜藏在纷乱现象背后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点。"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要求我们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是梳理和揭示事物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因  相似文献   

5.
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深刻”作了界定,即“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依笔者浅见,关于“深刻”的具体内涵分别指向认识对象本身、认识对象与其他对象的关系、认识对象的发展走向。“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要求我们拨开假象的迷雾,穿透表象的藩篱,用思想之手挖掘潜藏在纷乱现象背后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点。“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则要求我们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6.
理解教育本质的不同道路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本质问题是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本质观来源于黑格尔的“本质在关系中”,主要是从历史和逻辑出发认识教育本质,在各种关系中抽象出教育本质;现象学本质观在于“回到事物本身”,直观洞察事物本质,把教育本质理解为参与其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方式;后现代主义消除本质、排斥二元论。三种不同的理解教育本质的道路,丰富、深化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这是我们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形态各异,每个事物均有其内在的不同于其它事物的规律及表现形式,但无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我们是完全可以透过这些现象,经过我们大脑中的智慧与知识去探寻出隐藏在这背后的一些本质的规律.抓住了事物的规律,我们便可以利用这些规律去把握事物运行的轨迹,可以弄清楚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情况,进而我们就可以预测它的未来走向.把握规律并运用规律,这是我们后人认识世界的一条捷径.认识并把握每个独特领域的规律并在具体的实践中应用这些规律是对每个从事该领域活动人员的最基本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一) 凡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广播电视教育也不例外。规律是事物运动的本质的反映,也可以说规律是人们对事物运动的本质的概括。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如果只知其表,或者把表象当作本质,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规律,也就不能把握,驾驭事物,对事物运动过程也就容易在认识上和工作上产生差错。 我国远距离广播电视教育经过十年广泛的实践,人们认识的不断积累,有可能也应该对它的规律进行探讨,以便正确地认识它,更好地完善和发展它。 (二) 研究远距离教育规律,首先要对远距离教育明确内涵。远距离教育是对近距离教育而言  相似文献   

9.
教育本质问题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对教育本质的不同认识,决定了不同时期的教育体制、教育发展方向,影响不同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随着发展,现行教育体制弊端逐渐显现,因此重新认识教育本质、转变教育观念是必要的,更是急需的。从三个教育案例探讨其背后的教育本质得出:教育本质的标准不是唯一的,是变化的历史唯物的;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有助于理解教育本质;研究教育本质发展的量变轨迹意义重大;设置教育目的本身即含功利性。  相似文献   

10.
学生自我的发展,是以本体属性为依据、以内部价值为动力、以外部环境为条件、以类本质价值为意义的发展,是实现发展的主体性和个性化、走向发展的社会化、培养发展自我的能力和素质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学校教育,必须全面审视自己,进行深度改革,正确确定教育职能、教育目标和教育课程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后半期,人类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由逻辑学向现象学模式发展。现象学强调对自觉经验到客体存在作直接的研究和描述,“走向事物本身”,“诉诸事物本身”,“回到直觉和回到遮蔽的洞察”,就是回到艺术的本身形态或本质的把握,展露一切包含或“被遮蔽”的艺术现象中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本质”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数学知识的本质是客观世界在数和形的方面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及其利用这些反应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本人在平时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努力整合教学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现象进行分析,力求透过现象看本质,努力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使学生尽可能地得到更大、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教育政策的四重视角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认识教育政策的本质涵义对教育政策分析具有决定性意义。本文认为,应从现象形态、本体形态、过程特点和特殊性质四个视角来全面认识和理解教育政策的涵义。在现象形态上,教育政策是教育领域政治措施组成的政策文本及其总和;在本体形态上,教育政策是关于教育利益的分配;在过程方面,教育政策是一个动态边疆的主动选择的过程;在特殊性质方面,教育政策在活动过程和利益分配方面具有不同于一般公共政策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考试》2008,(7)
20世纪后半期,人类经历着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重大转型,由逻辑学模式向现象学模式发展。现象学强调对自觉经验和客体存在作直接的研究和描述,"走向事物本身""诉诸事物本身""回到直觉和回到遮蔽的洞察",就是回到艺术的本身形态或对本质的把握,展露一切包含或"被遮蔽"的艺术现象中的东西,回到艺术"话语"的"言语生命"的审美空间,通过艺术思想和艺术形式在它的形态中深度整合,在与现实社会因素的抗衡中  相似文献   

15.
本质是一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对事物自身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内在因素。本质具有隐秘性,人们对它的认识,是通过它所外化的现象而逐步形成的。对语文学科本质的认识,也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以至于人们至今仍然没有获得关于语文学科本质的全面信息和统一认识,由此而给我...  相似文献   

16.
所谓数量化方法,就是在教育研究过程中,运用数量化手段,对教育现象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更精确、更科学地揭示教育现象中的本质规律和特点的一种方法。它既包括对教育现象的数目的大小、多少、规模、时间、空间、强度、程度等方面的研究,也包括对教育结构、层次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是质和量的统一。没有无质的量,也没有无量的质。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分析它的质的规定性,而且还要分析它的量的规定性。对事物的认识,是我们对该事物的认识的起点,只有对其量的规定性也有了充分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这一事物有  相似文献   

17.
20年来,教育研究深受复杂性理论影响,在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研究方法论、课程、德育等方面取得不少成果.研究者突破传统哲学的本质观与规律观,对教育本质、教育规律有了非线性思维的新认识,突破简单思维、实证与思辨二元对立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局限,力求整体性、多元互补性、和谐共生性的教育研究发展走向,对课程改革、课程建构与德育也有诸多启示.未来需要加强复杂性理论本身的研究,实现“教育复杂性理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本质深藏于各种复杂的教育现象之中,它是教育学中的哲学问题。哲学观不同,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思想。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就会制定和执行不同的教育方针、政策。一、教育本质长期争论不休的原因 (一) 争论各方对“本质”的概念不明确。本质与属性有联系也有区别,一事物在同别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 (一)对教育本质的传统思考 本质作为一个本体论的范畴,它规定了对事物的形而上学的认识。一般说来,容易形成思维的局限,而在学术界特别是中国学术界一直没有超越这种机械的思维方式和形式逻辑的束缚。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形成绝对主义的观点,并最终导致教条主义,而不是从实际出发,由问题产生思想。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也同样如此。由于受到所谓经典著作的影响(而所谓的经典著作只是我们或断章取义的理解或出于一定的政治意图的篡改)同样存在着束缚思想的现象:过分强调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最终得出关于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的论断。对这种理论的广泛认同,导致教育工具性地位的加重。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本体地位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论教育现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到目前为止,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教育本质问题的认识还未能统一。这固然与教育本质问题比较复杂有关,同时和人们各自的认识深度和认识的视角不同有关,恐怕与长期来人们对教育现象一向疏于思考与研究不无关系。譬如在讨论教育本质问题时,常可发现人们往往因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带来结论的分歧就是一个明证。所以,我主张要探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必先研究教育存在的形态亦即教育的现象问题。翻开国内出版的教育学书,几乎都少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