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高中考试招生制度以考试评价综合化、招生录取多元化、组织管理科学化为基本特征,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正确导向,实现了学生和学校之间的最佳匹配,保证了高中学校的考试招生自主权。研究日本高中考试招生制度,对于推进我国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  相似文献   

3.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意见》围绕“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的基本原则,确定了2014年至2020年的考试招生改革总体目标,即“2014年启动,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相似文献   

4.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也面临着技术、政策、观念乃至社会等多方面的挑战。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相结合的高中考试招生制度,必须突破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的瓶颈,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改进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推进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中学校招生制度,健全考试招生改革相关配套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在中国教育领域有什么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那么高考必定是其中一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相似文献   

6.
高考综合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江苏作为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之一,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总体要求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江苏实际,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高考科目、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普通高校统一招生录取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等方面协同改革,逐步实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相似文献   

7.
熊丙奇 《河南教育》2014,(10):26-27
<正>推进政府放权,主要在于打破目前的集中录取制度,实现考试社会化、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于2014年9月4日正式发布,这被官方和舆论都称为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由于高考改革,牵涉千家万户的利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高校招生考试改革,重点在于改革价值取向和内容体系。在改革的价值取向上,必须注重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树立多元的智力观和人才观,构建多维度的人才评价制度、多元化的高校招生录取制度;在改革高考的内容和体系上,必须探索和建立起一套能够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的高考内容和体系。  相似文献   

9.
荷兰应用技术大学招生对象涵盖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分为普通中等教育毕业证书考试和中等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招生录取包括限额专业录取和非限额专业录取。本文从招生对象、招生考试及招生录取三个方面分析荷兰应用技术大学的招生制度,可以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招生制度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于2014年9月4日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此轮的改革在考试科目、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包括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  相似文献   

11.
《陕西教育》2014,(9):38-40
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实施意见》要求。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两地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试点省(市)的其他在校高中生和没有开展综合改革试点省份的高中生,仍实行现行高考办法。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热议。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全文发布,《决定》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相似文献   

13.
广角     
《政治课教学》2014,(9):72-72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9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实施意见》要求,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相似文献   

14.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式全面启动。按照《实施意见》要求,2014年启动浙沪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这是深化新课改的内容之一,也是距1979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在考试招生制度上的重大改革。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该《意见》要求到2020年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其中要求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分类考试录取将成为主渠道。  相似文献   

16.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2+97-F0002,F0003
1什么是白主招生? 自主招生是国家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新模式。高校实行自主招生,须经教育部同意、山西省教育厅批准,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后,方可自主确定考试选拔模式、自主实施招生录取。自主招生的录取数据报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审核批准后,上传教育部进行学籍注册。  相似文献   

17.
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主招生是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而有效的举措.文章从剖析自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义入手,分析了新形势下自主招生考试的特征和未来走向,并提出自主招生考试改革的建议.本文为研究和建设公正、均衡的自主招生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凌 《生活教育》2014,(19):4-6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考试方式、选拔模式、选拔标准、录取机制等多个方面,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高校作为改革的参与主体,必须积极研判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树立特色发展理念,合理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促进新兴专业和传统专业改造重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尊重学生差异性自由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明晰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人才选拔标准,确保学校的生源数量和质量基础;建立全员参与机制,提高招生工作水平,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品行好的专业化招生工作队伍.  相似文献   

20.
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招生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的考察,为此应建立专业性的民间考试机构,构建以统一考试为主,其他考试相补充的考试模式,并建立高校为主体的“自主招生,独立录取”的招生模式,全面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监控,服务社会的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