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网络空间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与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已进入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在帮助人类扩展自身主体性的同时,也给人的主体性发挥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信息时代,建构与提升人的主体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加强网络主体意识教育,强化网络主体自我修养,加强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的整合及人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沟通。  相似文献   

2.
科技的进步使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网络开始普及,大学生是网络的受众主体之一,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与机遇,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做好调查研究,努力探索与开拓网络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趋向共产主义文明的重要阶段性实践探索,承接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明批判的科学视域,提供了21世纪走出“异化文明”政治哲学方案。在文明发展的主体之维上,人类文明新形态消解了“资本主体”对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压制与奴役,以“人民主体”为价值导向,实现了文明主体的逻辑变革;在文明建构的秩序之维上,人类文明新形态扬弃了资本主义文明市民社会的根本立基,以“人类社会”为原则规范,启幕了在利益共享中朝向终极正义追寻的文明格局;在文明存续的理念之维上,人类文明新形态解构了资产阶级虚假的“普世价值”幻象,通过弘扬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彰显了全人类的共存与美好之道。  相似文献   

4.
网络社会的崛起致使学校教育经历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巨大的震荡和变革,从而呼唤师生关系的重新建构。建构网络社会的师生关系要以平等的主体间性交往、民主对话、理解宽容为趋向。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文学关注主体在现代场景下的自我建构体验,探讨主体如何在征服性文明秩序的质询和真实界的逼问下,对生存意义进行自我救赎.主体的自我建构,也就是主体被撕裂于征服性的文明秩序和真实界的原初自我之间.个体融入社会文化秩序完成主体化的过程,首先意味着他被征服性文明秩序质询,沦为符号秩序的俘虏.意识形态为主体的自我建构编制欲望客体的幻象,从而把主体缝合到意识形态网络中.主体建构的结果就是主体远离真实界的本真自我,被符号秩序建构成一个社会化的我.而真实界对原初自我的坚持和对人生意义的叩问,使人拒绝征服性文明的质询、完成独特的人生建构成为可能.但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穿透符号秩序的主体只能作为一种残余而苟活着.人生就是人与大他者永无了结的纠结过程.人最终无法彻底摆脱文明的枷锁,因为人创造了这个枷锁.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14,(2):160-161
网络作为人类"第二生存"生态空间,是当前民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的大学生则是网络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建设我省高校校园网络文明需要建立生态化的网络环境、网络道德、网络教学,实现有效的大学生网络行为、网络心理策略规范,从而推进地我省高校校园的网络生态文明建设,并为进一步发展我省的民生建设体系献策。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出现了一些不可回避、不容忽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诸多影响因素中,社会机制是最为主要和关键的因素。本文坚持实现教师职业道德理想要求与高校青年教师个体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对建构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社会机制的逻辑起点及机制体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网络社会的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带来许多积极影响,同时也使人类面临网络主体道德行为失范的困扰。探寻网络主体道德行为失范的主客观原因,化解网络社会发展的道德风险,构建文明、安全和健康的网络社会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审视人类文化发展史和高等教育发展史,认为排除特殊情况之外,高校校园文化本然地具有先进文化的内涵与特质,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当今时代,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获得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毫无疑问是中国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特征与历史使命。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因此,建构先进的高校校园文化,使其成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先导,就成为高校神圣的职责和艰巨的任务。任何将高校校园文化世俗化、庸俗化、“全盘西化”都是有害的,也是必须予以坚决抵制的。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自觉,确证与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标识性、协调互契性与主体创造性的鲜明品格。从历史与当代的转换逻辑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标识的时代写照,表征为鲜明的民族品格、独特的政党智慧、深沉的人类情怀;从物质与精神的协调逻辑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运行方式,表征为文化生产的高质发展、德法并治的治理格局、美德良序的生活图景;从个人与社会的辩证逻辑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主体创生,表征为健全的现代人格、高迈的现代素质、文明的现代观念。  相似文献   

11.
网络的快速发展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交往与生活,其中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深受着网络的影响。本文根据网络的特性,分析其对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产生的双重影响,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建构两者关系的主体行动策略:学校是义务主体,开设网络专题培训,搭建网络公共平台;辅导员是职责主体,准确把握网络语言及特点,有效引导网络舆情;学生是担当主体,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自觉践行网络文明行为。  相似文献   

12.
人类迎来了新的千年纪,文明社会也进入了信息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运用网络等新技术,充分发挥期刊信息资源的优势,使期刊成为重要的情报信息源。多层次地开展基信息资源,全方位地开展期刊信息咨询服务,为高校教学科研和市场经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实现期刊信息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艰辛的、动态的社会系统建构进程,是多元实践主体勠力同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靶向的同频共振过程。高校作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深具影响力、辐射力、感召力的生态责任实践主体之一,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明是指在互联网的产生、发展、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推动人类社会所呈现出的一种进步的状态。只有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才能使网络成为优秀文化载体,才能更好促进互联网的发展,才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才能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网络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需要政府、网站和网民共同努力来完成。  相似文献   

15.
“类”价值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的一般表达。以“类”作为自身价值主体,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类文明向度,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核心价值支撑。马克思有关人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形态学说以“类”为核心价值引领,呈现了群体-个体-类的文明演进逻辑,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蕴含的类文明向度的理论根据。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普遍性的价值主体与价值遵循,以真实的“普遍”超越了虚假的“普世”,展现了价值层面的辩证否定。全人类共同价值以类主体的视角凝聚人类价值共识,在实践中不断推动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全人类和谐发展,开显了全新的类文明视野。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其类文明指向的最新实践。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人类大致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等阶段。人类要生存、要发展,不可避免地要作用于自然界、作用于环境。在不同的阶段,人类的生产活动对基因的多样性产生了程度不同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字的产生滞后于教育、艺术和科学,其内涵和外延不能涵盖,排斥文化中教育,艺术和科学的内容,所以它不能作为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朝代的标志,科学的产生早于文字,它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革命性改造或突破,科学融贯于物质财富创造过程,共概念涵盖了精神财富中教育,艺术和文字诸方面,所以它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进代的标志,陶作为远古人类最早创造的非自然状态物质组成的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它的出现成为人类进入科学时代的显著座标,同时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文明形态的更替。人类社会第一次现代化进程完成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同时也遭遇严重的环境问题。针对环境问题的解决,西方社会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开始了生态转向,人类社会也向着更高形态的生态文明迈进。生态文明与生态现代化有着相同的问题指向与理论内涵,都应该从人与自然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行理解。生态文明是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内在逻辑指向;生态现代化昭示了和谐、绿色的发展理念,成为人类通达生态文明的现实选择。借鉴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从制度建设、市场和经济主体、社会力量以及技术创新四个方面,形成自己的现代化模式。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文明的主体是人与机器,人类在这种文明所导致的生态失调状况下开始反思并力求寻找新的出路,建立人与自然、机器的对话平台,共生哲学观强烈地呼吁人与机器、生态自然与人造自然之间合理的建构,创造人类社会与自然高度的和谐。那么,师法自然的仿生设计就是一种良策和新理念。  相似文献   

20.
试论高校网络德育信息资源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网络德育信息资源评估是依据高校网络德育目标和相关指标体系,通过系统收集网络德育活动的各种信息、数据,包含主体、内容、客体三个层面的信息,对高校网络德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状况与效果作出分析、评价、反馈,以提升实际德育效益的过程。从理论上讲,高校网络德育信息资源评估的必要性,主要源于三个事实:一是网络本身为某一主体所拥有和支配,这一主体必须为网络负责;二是高校利用网络开展德育活动本身是有代价和投入的,需要建构这一领域的评估体系;三是高校德育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德育目标实现为基准点,德育效益的获得与否需要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