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清寒简远是担当禅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历代名士都以"清"来呈显人格的神韵气度,作为"士而沙门"的禅僧,禅家本自清净的旨趣必然导致他的审美指向以"清"为主,由"清"引发的笔情墨趣又必然生发出简约和素淡,简淡自然指向冰骨清寒和空灵玄远。担当把这一审美旨趣发挥到极致,成就了他的禅画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独树一帜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宋元两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最重要时期,特别是元代山水画之变不仅是绘画史上的艺术变革,也是我国美学史上的一次思想深化;这次变革确立了中国山水画在画坛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担当是明末清初生活在云南的高僧,他集诗、书、画于一身,其艺术成就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担当个人境遇原因,担当的诗文、书画作品款识中题写创作时间纪年的非常罕见。这就給深入研究担当的艺术带来许多困难,担当的生卒年之谜一直成为困扰研究者的难题。关于现有资料对担当的生卒年的认定,在学术界至今一直疑点重重,悬而未决。从相关的史料对担当的生卒疑年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对现有史料中的诸多疑点作出合理的解析。可以让人更深入了解担当的人生轨迹及其思想变化轨迹。从而加深对担当诗文、书画艺术的理解,促进学术界对担当诗文及艺术成就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王一楠 《美育学刊》2022,13(1):69-74
迈珂·苏立文的著作《山川悠远》是一本面向西方的中国山水画简史,贡布里希围绕山水画与自然和真实的关系对此书提出质疑。但二人对该问题的认知均存在偏差。其一,《山川悠远》基于线条艺术的抽象性将山水画视作微缩自然,而中国传统画论认为山水画中具有整全自然,自然通过绘画得到了更充分展现。其二,《山川悠远》认为宋代之后现实主义与复古风格此消彼长,程式化的文人画不再追求自然的真实。但受心学和新儒家的宇宙发生论影响,山水画重在从心灵境界中探寻绝对真实,仅将自然的真实视作表象。这一艺术史事件折射出20世纪海外学者以扩张性的西方视角观察全球艺术的倾向,以及将中国传统美术纳入西方现代学科与知识体系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对中国艺术特别是传统山水画的影响极大,主要表现在对传统山水画的绘画精神和艺术风格的影响上,从而使传统山水画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和审美样式系统。  相似文献   

6.
黄宾虹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山水画大家,他的山水画以明人为基,上窥宋元,取法百家,晚年变法,以浑厚华滋的画风成为中国当代山水画独特的笔墨范式,其卓越的人格风范与艺术成就,对本世纪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唐赋在唐代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重视不够 ,唐代咏物赋自然也就很少论及。而唐代咏物赋在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由此奠定了其在咏物赋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在汉基神画创作中,由于一些“名工”的出现,可能导致同一地区神画的创作大都出自比较固定的艺术家之手,势必在画像的整体构图上逐渐形成较为一致乃至统一的艺术特点,并进而构成带有地域特点和色彩的艺术风格。汉墓神画作为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在表现和再现复杂的思想、情感和神话内容的时候,不可能是杂乱无章和随意的行为。画面诸种形象的艺术铺排,体现为一种艺术思想和艺术构思的艺术链接的形式,而这样的艺术链接形式恰恰是某种宗教信仰和思想情感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真"乃艺术之生命,是艺术作品最基本的审美品格.担当禅画艺术的本真之美,缘于他的性情之真.面对曲折多变的人生际遇、个性磊落炽热的担当仍然忠实于自己的真实内心,不随波逐流,不屈从权贵,情愿结茅山野,遁入禅门,以毕生精力和心血去寻求更深更高的宇宙"真理",去体悟禅宗的"真如"、"真心".他的禅画作品通过禅家的"触目而真"和"即是而真"贯通事理,呈现出圆融无碍的本真之美.这种本真之美又具有主观心性的自在自然、"独抒性灵"的绝假存真、"唯心任运"的不拘成法、天然无心的童心趣韵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一幅经典之作,无论在图式、造型、意境等各方面都堪称完美。而在诸种表现元素中最重要的技法方面,范宽也表现出了高度的艺术匠心和创造力,笔法灵活,皴法多样,形态多变,在技法复合运用上缜密复杂,深厚单纯,从而创造了一个包蕴丰富而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山水画技法体系,并趋向完善,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唐乾陵陪葬墓室的壁画 ,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宫廷画师们在继承了汉魏以来艺术成就的基础上 ,吸收了民间和外来艺术中的营养 ,使壁画艺术达到了唐时的空前繁荣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千余年来它本身的发展史实不但体现着其形式技巧的丰富多样性,而更重要的是隐藏在作品中的作者自我的博大与深刻性。而这种丰富与深刻,在绘画史上即标志着一个总的特色;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与情趣在中国山水画领城内的外表现。历代无量数的山水画家将自己的心智无私地投入了这条浩渺无涯的艺术长河,他们在其内部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不断地探寻、体验和把握其生命的流程。才创造出了长河中各种各样排空的巨浪,汹涌的波涛,清浅的涟漪,还有那回环重叠的漩涡。这一切,才使中国山水画呈现出万千气象,成为民族艺术的瑰宝。因之,中国  相似文献   

13.
南宋院体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秀丽、工致、精巧为特点,形成简约而深美的艺术风格。马远的《踏歌图》最能体现南宋院体山水画的风格特征,无论是在构图、笔墨上,还是在意境上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白桦是文学创作的多面手,他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电影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白桦的政治抒情诗是白桦诗歌成熟的标志。本文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阐述了白桦政治抒情诗的时代意义和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的诗体散文中,从鲁迅的《野草》,到何其芳的《画梦录》,再到杨朔的散文,形成了一个"三级跳"。杨朔拿散文当诗写,有成就也有明显的不足;何其芳高张独语体散文的旗帜,刻意追求散文艺术的革新, 功不可没;而鲁迅,视《野草》为生命的一部分,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散文诗。以思想艺术的震撼力论,《野草》是极品,《画梦录》是上品,杨朔散文是中品。其中成败的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绘画形式,深受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玄学影响,以时人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两篇山水画理论文献最为重要,他们提出了画山水就要写山水之神的自然美学观,倡导以形写神的创作方法,从而确立了山水画的艺术特质和审美取向。宗、王二人的山水画理论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不仅指导了古代山水画家的创作实践,对今天的山水画创作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翻译的《死魂灵》,是果戈里的代表作。这部巨著以其卓越的现实主义成就,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它既定的位置。研究它在形象塑造、艺术技巧等方面的现实主义成就,对我们的文艺创作肯定是有益的。一果戈里《死魂灵》中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首先在于它深刻地解剖和分析了当时封建农奴制度社会里“生活的主人”,从而刻划了地主阶级中不同的典型人物,描写了这些人物生动、独特的艺术个性,反映了沙俄社会现实的真实。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轨迹来看,“个性化”的笔墨固然是山水画真正的血肉和灵魂,但其“程式化”的绘画语言成为了构造山水画艺术形象不可或缺的“骨架”。如果没有这个“骨架,”其“个性化”的笔墨也就失去了支撑它的身躯,因此我们应该肯定“程式化”的艺术原则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存在的价值和美学意义。中国山水画的“程式化”亦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随着绘画艺术的创新而创新。  相似文献   

19.
元代观画理论承继宋代而来,在探讨如何欣赏“高人胜士”画作的问题上,汤垕《古今画鉴》标举“天真”之说,对宋代的士人画精神进行了有力弘扬,并初步建构出中国绘画史上追求“逸趣”的流派统绪。元人的题画艺术将诗性思维融入绘画欣赏中,在人品胸次、人格境界以及艺术精神等层面进行解读。题画艺术的情感性与观画品鉴的理论性相互辉映,共同推动着元代文人画的趣味发展与艺术诉求。  相似文献   

20.
作为在西方现代艺术发展史上一位奇异的人物,杜尚对生活和艺术所持的无为思想和超然心态正暗合了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给人的思想提供了一个新境界——无染无着的自由,并把我们领进了一个生命美的自然天地,从而启发并引导着现代艺术的观念走向,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改写了整个西方艺术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