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新兴的一种文艺理论,它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研究文学,是典型的读者反应批评方法。它的一个基本理论是:读者以其先有的期待视阈对文本进行接受。期待视阈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呈现方式的定向期待”,期待视阈有两大形态:“其一是在以往的审美经验(对文学类型、形式、主题、风格和语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阈;其二是既往的生活经验(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阈”。这两大视阈相互交融构成具体阅读期待视阈。笔者试着从这个角度解读沈从文的《…  相似文献   

2.
<正>“读写共生”是共生教学的一大实践模式,指在阅读的过程中酝酿同一主题的文章或片段写作,在写作过程中深化对具体阅读文本的理解[1]。新课标提出:“在阅读过程中,探索名著阅读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经典名著作为中华文明中的一束幽光,闪耀着中国古典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高峰,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新兴的一种文艺理论.它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研究文学.是典型的读者反应批评方法。它的一个基本理论是:渎者以其先有的期待视阈对文本进行接受。期待视阈指“读者在阅渎理解之前.对作品呈现方式的定向期待”.期待视阈有两大形态:“其一是在以往的审美经验(对文学类型、形式、主题、风格和语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阈:其二是既往的生活经验(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阈”。这两大视阈相互交融构成具体阅读期待视阈。笔者试着从这个角度解读沈从文的《边城》。  相似文献   

4.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理解语言的过程,从语言到内容解决“表达什么”的问题,从内容到形式则解决“怎样表达”的问题。但是阅读离不开语境,语境是语言构成的言说环境。在文本中,体现为上下文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的独特的表达语态,它由具体话语构成,但反过来可以赋予具体话语新的生机或者特定内涵。  相似文献   

5.
<正>关于读者品格目前没有专门的研究成果,但有可以借鉴的相关观点。《阅读史》引用爱默生的一句话“会读书的人应该是一个发明家”[1]概括了读者的力量,认为好奇的、机警的读者能够促成文本诞生,从中获得启示,衍生其意义,并且创造出丰富的可能性。《阅读的艺术》一书更广泛而深入地探索了阅读的本质和价值,列出了“好奇心”“耐心”“勇气”“骄傲”“节制”“正义”等章节[2],这些章节名称正是对读者品格的概括,作者把阅读的艺术归结为一组独立又关联的理想的读者品格,  相似文献   

6.
黄芳 《广西教育》2013,(41):39-40
阅读期待视野理论认为,读者总是带着一种期待心理来解读文本。只有当文本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且能开拓读者的认知视域,才能将蕴藏在文本中作者的“初始视野”和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读者的“现今视野”交融在一起,达到“视野融合”,使读者从中领悟意想不到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桑苗 《语文学习》2024,(1):44-48
<正>“把小说艺术戏剧化”源于现代小说理论奠基人亨利·詹姆斯对小说真实性的执着追求,是其小说理论的一个核心理念。詹姆斯认为“真实的气氛是一部小说至高的品质”[1],“一部小说得以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它确实意图表现生活”[2]。詹姆斯曾痴迷于戏剧和戏剧创作,他坚信“小说艺术的真实性以及展示过程中犹如戏剧一般的直接性”[3]。为此,詹姆斯倡导“最大限度地降低作家的叙述声音,同时将作为完整有序的‘有机体’的小说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阅读的过程与观看戏剧一样,具有直接的戏剧效果”[4]。  相似文献   

8.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外阅读“教学建议”部分特别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品味”[1],在“评价建议”部分则提出“通过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味、方法和能力”[2]。这就要求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相似文献   

9.
<正>活动课不同于传统课,具有主动性、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开展活动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活动探究课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主动探究思考,在问题解决中能有效提升学科关键能力。”[1]“主题教学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2]那么,在日常的高中历史教学中,  相似文献   

10.
<正>每个人都依赖“意志”(will)这种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来确定目标、克服困难并最终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成既定的目的[1],教师对教学行为的调节也并不例外。作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之一,“意象”(image)反映教师的自我认知以及教师对教学、学生和教育教学情境的认知[2],融合了教师的“信念、情感与需求”[2]。此“意”虽非彼“意”,但都与知识(knowledge)及情感(feeling)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且,二“意”的相遇产生了某种神奇的化学反应,让我生成了对意志的新理解。  相似文献   

11.
<正>《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1];时隔10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 1年版)》也将“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作为课程基本理念[2]。20多年来,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这一课程理念已形成共识、深入人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为更好地落实“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的课程理念,进一步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3],强调教学活动需要“学”“教”统一、据“学”而“导”,  相似文献   

12.
<正>文本参读就是以教材文本为圆心,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文本或者内容相近,或风格相似的其他文本,让学生在群文彼此之间相互印证、相互阐发、不断交融的过程中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过程,在拓展学生阅读空间的基础上,形成对教材文本更加深入的理解。一、在背景参照阅读中质疑问难入选教材的文本很多都是经典范文,但由于时代的差异和地域的不同,很多文本的实际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这就给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形成了较大的  相似文献   

13.
<正>杨义老师在《中国叙事学》一书中如是说,“叙事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1]“看的视角具有选择性、过滤性和精神的穿透性。当作者要展示一个叙事世界的时候,他不可能原封不动地把外在的客观世界照搬到纸面上”[2]“这里所谓语言的透视镜或文字的过滤网,就是视角。它是作者和文本的心灵结合点,是作者把他体验到的世界转化为语言叙事世界的基本角度”[3]。视角往往是不明说,但又无处不在,它不仅蕴藏着生命,  相似文献   

14.
<正>表征是认知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信息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1]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征形式就是多元表征。在数学学习中,既有内隐的心理层面的知识整合与建构,也有外显的能够呈现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的多样化的数学表达,这就是数学多元表征。[2]  相似文献   

15.
潘婷婷 《读写月报》2023,(12):27-3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模块中提出,初中生要“阅读叙事性和说明性文本,发现、欣赏、表达和交流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热爱生活,感恩生活”[1],在“课程目标”的学段要求中强调,“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够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6.
<正>“证据推理”是指从问题情境及已有知识经验中识别、转换或推演,形成主张,并多方收集证据进行论证,从而获得结论,解决问题。化学中的“模型认知”可理解为“利用模型进行思维的一种方法”,即基于一定的感性认识,以理想化的思维方式对看不见的化学原型客体进行近似、简化的摹写,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科学抽象方法[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对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要求是“具有证据意识,  相似文献   

17.
阅读期待视野理论认为,读者总带着一种期待心理来解读文本。只有当文本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且能开拓读者认知接受视域,才能将蕴藏在文本中的作者的“初始视野”和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读者的“现今视野”交融在一起,达到“视野融合”,使得读者从文本中领悟出作者、编者的真正意图来。因此,从“阅读期待视野理论”的视角分析阅读期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与功用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正>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经写到一条经验:“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这说明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只有入情入境才能达到情真意切的效果。利用情境阅读教学模式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做法比较普遍[1]。新课标指导下,对当前小语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的深入探讨十分必要,在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审美、思维等方面能力的同时,提升阅读的增值性。一、阅读情境教学引导阶段(一)阅读意识的引导教师应在认知上转变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9.
<正>孙绍振先生认为:文本分析的对象是文本的矛盾。[1]潘新和教授认为,阅读活动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2]在阅读教学中,从文本矛盾入手,可以渐臻阅读教学佳境,发掘文本教学价值,探得文字背后的“秘妙”。下面,笔者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谈谈如何借助矛盾打开文本,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0.
文本参读就是以教材文本为圆心,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文本或者内容相近,或风格相似的其他文本,让学生在群文彼此之间相互印证、相互阐发、不断交融的过程中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过程,在拓展学生阅读空间的基础上,形成对教材文本更加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