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苏格拉底那里,哲学教育的中心问题乃是人的自我认识问题,也即一个人究竟应该如何达成德性与幸福的问题。“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认识自己无知”,由此保持自我不断地求知智慧,也即“爱智慧”,乃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反诘式对话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个体成长乃是从天性舒展出发,逐步过渡到理性的生成。苏格拉底哲学教育主要面对成年人而非儿童展开。儿童教育乃是从儿童身体自然出发,激活天赋本能与生命活力,走向积极而非节制的儿童生活。伴随个体成长,个体开始以反思走向个体精神自觉,教育也从诗性教育转向哲学教育,由此而显明个体成长的内在秩序与哲学教育的审慎。  相似文献   

2.
一、儿童的哲学大多数人都会在无意识之中把“哲学”看作是成人的专利,并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真理”。直到1969年,美国的李普曼教授出版了《哈里斯脱特迈尔的发现》一书(HarryStottlemeier'sDiscovery,中文版题为《聪聪的发现》),旗帜鲜明地提出“儿童哲学”的思想,人们才开始再次思考哲学,挑战传统上对哲学的认识,使哲学得以“委屈下嫁”。其实在李普曼教授倡导之前,已经有过对儿童哲学的真知灼见:皮亚杰主张儿童具有“含蓄的哲学”,雅斯贝尔斯认为“我们常能从孩子的言谈中,听到触及哲学奥秘的话来”,[1]马修斯对《哲…  相似文献   

3.
李普曼所奠基的儿童哲学是为了弥合时代中教育与哲学的分离而提出的教育变革,是对杜威所提出的“哲学—教育”一体化问题的推进。二人虽在儿童哲学教育的实践问题上有很大的分歧,但他们都赞同“回到柏拉图”。儿童哲学即是回归“哲学—教育”一体的教化本原的努力。深度反思儿童哲学必须回到柏拉图所奠基的西方哲学的源头处,重新思考“哲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儿童哲学的发展不仅是要处理好儿童哲学与蒙学的关系,而且这一问题本身涉及古今中西视域中对未来“哲学—教育”的整体性构型。  相似文献   

4.
《滁州学院学报》2016,(4):101-106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儿童哲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在学术研究与实践传播中,儿童哲学探究计划、儿童哲学、儿童哲学课程等概念的内涵相近又有所不同,更易与儿童哲学教育相混用。儿童哲学教育,是一个包含理念、实施、方法、宣传等内容的整体,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而非单纯地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更非简单的儿童哲学课程的开设。  相似文献   

5.
儿童哲学与童年哲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家”哲学,它们在人之成-人与人生的层面回答了人何以为“家”、如何在“家”与如何成“家”的生存论问题。儿童与童年的“家”哲学意涵,不仅说明它们在本源与存在的深度上乃是人之成-人及其所构成人生的栖居地,还显现出“儿童是诗人”“儿童是哲学家”“儿童是艺术家”等观点背后所蕴含的成“家”之意。  相似文献   

6.
作者通过对幼儿声音的细腻观察与分析,发现幼儿的声音是一种“原声音”,不仅在教育学、心理学的层面上有意义,而且常常蕴涵着浓厚的理性味道。捕捉儿童的声音、了解儿童的意愿、发现儿童的哲学、关注儿童的成长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7.
儿童哲学与伦理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儿童哲学的主要内容在于“思想的思考”,鼓励儿童验证自己的观点,帮助儿童发现和使用推理的规则,使儿童成为富思考、明事理、具有判断力的个体。儿童哲学与伦理教育的结合,可以帮助教师运用哲学批判与反省的精神来审视伦理道德的价值,从而为传统哲学与哲学教育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随着“身体”缺席而引发的教室危机的不断加剧,身体的教育价值逐步为教育界所承认.然而,在我国当下的儿童哲学教育中,“身体”在儿童哲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却尚未得到实践者的重视.因此,要重构用“身体”思考的儿童哲学教育,需要我们理解“身体经验”在儿童哲学活动中的意义与价值.儿童哲学的身体性维度表明,儿童哲学不只是围绕思辨的精神活动,更是一种“身体经验”,它旨在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基于“身体体验”的共享关系,以此培养出会感受、会行动、会思考的人.  相似文献   

9.
儿童观与教育行为之间是相互构建、相互生成的。不同的儿童观决定了儿童哲学教育的不同理念和路径,儿童观的确立,在中外都经历了从单一平面到多面立体、从简单对立到复杂多元、从客位视点到主位立场的演变。儿童哲学正在引起越来越多国家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关注,我国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探索,让儿童哲学不仅作为一门课程而独立存在,而且作为理念和方法向更多的学科课程乃至课外校外活动拓展延伸。儿童是属于未来的,也是体验和见证当下的;儿童哲学要面对的未来社会和未来学习是值得期待的;未来的儿童哲学教育,将走向对“人”与“智慧”的兼爱,走向哲学与学科及生活的融合,走向时时处处、人人可学的“大众哲学”。  相似文献   

10.
在本土应用过程中,李普曼P4C基于实用主义倾向的价值理念逐渐割裂了儿童与哲学间的天然联系,而课程开展的难易度也使儿童哲学探究的可行性日趋复杂。以初代P4C为依托,源自夏威夷的小p哲学在秉持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的价值理念上,以灵活创生、民主平等的包容模式给予哲学活动无尽的开放性与可能性。P4C课程的根基在于对话,对话的实然表现更应立足倾听“儿童声音”的立场,对话还应在智性解放中重构哲学教育。未来的P4C课程,可将大P哲学与小p哲学巧妙“中和”;鼓励儿童在自然与社会图景中启迪心灵;以“儿童友好”为教育旨归,政府、幼儿园和高校应在哲学教育中系统筹谋、联动促进。  相似文献   

11.
基于儿童哲学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儿童哲学的教育活动应具有开放性、对话性与真实性,并应追求儿童思维发展与意义建构的双重目的,让幼儿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活动。教师可以采取倾听儿童的原声音、发现儿童的哲学、进行有效提问、“物化”儿童的想法与疑惑、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儿童哲学的教育理念等策略开展基于儿童哲学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2.
塑造儿童心灵秩序是儿童哲学研究和实践的基本旨趣。通过心灵秩序的塑造,促使儿童内心拥有力量,在面对生活、现实和自我问题时,释放哲学教育所具有的内塑性效应。心灵秩序的塑造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哲人”的诞生过程。“儿童天生是哲学家”作为一个隐喻,预示着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真理,批判反思的过程,是在内与外、同一与差异等矛盾中达于自我认同的过程。儿童哲学实践借助于价值秩序、方法秩序、关系秩序的内外塑造作用,达于哲学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达于教育生态的重建,达于教育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教师教育研究》2021,33(2):76-83
开展师范生儿童哲学教育,培养师范生的儿童哲学素养有助于师范生自身的思维品质提升与意义构建,也是培养新时代"四有"好教师的重要抓手。当前师范生儿童哲学教育的开展面临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不足、师范院校内外支持条件不够以及师范生儿童哲学素养偏低等问题。建议从加强儿童哲学理论的中国化研究、在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中嵌入儿童哲学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师范生主动修习儿童哲学等路径推动教师教育职前端的儿童哲学教育。  相似文献   

14.
儿童哲学作为一门显露头角的新学科,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从哲学入手,分析儿童观,肯定儿童哲学的存在,通过对儿童哲学教育的浅析及简要介绍李普曼的故事讨论法、群体探究法,对儿童观、儿童哲学及儿童哲学教育提出了一点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学校实践中,儿童哲学常常是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目或课程呈现的。对于这种“科目化”倾向,儿童哲学的倡导者主要从学习基础、价值基础、课程基础、师资基础等方面进行辩护,但这些辩护也面临着“工具化”、“专门化”、“综合化”、“结构化”方面的困境。要克服这些困境,真正发挥儿童哲学的教育价值,就需要改变这种“科目化”的倾向,将儿童哲学化为尊重儿童、探究观念、深化学科教学乃至重建学校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儿童哲学课程发展以来,以往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有了新的改变,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做哲学”“玩哲学”。在群体探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质疑或倾听他人的观点,更好地归纳自己的观点。儿童哲学课程中教师的地位角色发生了改变,打破了教师以往的权威性地位,更开放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儿童哲学为师生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从而更好地构建一种平等开放、民主融洽、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推动儿童哲学课程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人”离不开儿童哲学教育。针对小学生缺乏主体意识与主体素养,教学体系缺乏儿童哲学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儿童哲学思想,小学生主体地位才有保障,语文学习过程中语言思维角度才能形成,思辨学习、深度学习、创新学习才能落地。儿童哲学视域下的语言思维角度训练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生命哲学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潮,它比较关注体验与理解,强调直觉的方法。当我们在生命哲学的视野下重新审视儿童的社会性教育时,我们倡导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规范的权威者转向与儿童平等参与的体验者;教学过程应从知识、规范的灌输、训练转向对个体精神的“教化”;教学目标应从教育价值的外在诉求转向对儿童内在心灵的陶冶。  相似文献   

19.
我国当前的死亡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文章从儿童哲学本位出发探寻了死亡哲学在儿童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建构,并在揭示当前我国学前儿童死亡教育问题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诸如传统文化、大众传媒、托幼机构等多方面因素对学前儿童死亡教育的影响,进而从哲学角度提出了改进和提高学前儿童死亡教育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哲学修养是教师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师自身的哲学修养,有利于教师加深自我认识,提升教育境界,进而关注和充实儿童的精神世界。当前儿童存在精神异化现象,教师的哲学修养与儿童精神发展存在内在一致性,应通过提升教师的哲学修养来重构儿童精神,要改变传统的哲学偏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学会理性反思和建立平等对话的师幼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