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郅阳 《传媒》2019,(2):103-104
自2014年以来,经济新常态理念已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广告作为经济的“体能表”,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商品流通,而且是一类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兴文化艺术形式。近年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社交软件发展迅速,互联网媒体的社交功能日益显著,研究社交媒体背景下广告信息的传播方式与途径,对于推进我国广告行业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广告传播学》一书由徐小娟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为13章,从广告传播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了广告传播的概念、特点、发展历史、传播模式、媒介特点、传播符号、文化传播与传播效果测评等内容。该书理论框架完整、逻辑内容清晰,适合作为媒体传播学、经济学、广告学、管理学等学科的课外读本。  相似文献   

2.
何婷  冯锐 《东南传播》2021,(2):125-129
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媒体形态的进化与升级。由新技术催生和发展起来的社交媒体不只是引发了传播形式、传播生态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重构了媒体的社会权力结构,这使得媒体社会责任的价值内涵、指标体系、履行路径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近十多年来,社交媒体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所造成的传播影响力越来越大,使得国内学者对其产生的社会责任方面的研究也日渐增多。本文选取了国内社交媒体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文献,通过文本分析方法对我国社交媒体社会责任的研究缘起、热点话题、研究趋势进行探索,力求梳理和勾勒社交媒体社会责任研究路径和研究内容,洞察我国学者对社交媒体社会责任研究的内涵演进,从而对社交媒体社会责任研究的发展趋向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3.
“对话范式”是近年来指导国际传播实践的重要范式。然而伴随海外社交媒体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场域,传统“对话理论”面临社会网络关系盲区下的对象偏离和叙事错位困境。本文采取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聚焦海外社交媒体场域,结合数博会海外社交媒体传播实践,提出国际传播“对话范式”应基于海外社交媒体网络社会关系情境,引入“互动关系”“议题参与关系”和“权力关系”三大社会网络关系线索进行对话重构,以促进国际传播真正“对话”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林昱君 《现代传播》2023,(2):151-159
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使社交媒体成为现代社交的重要基础。以韩国旅居者为研究对象,依托Nvivo11软件对访谈文本进行分析,探寻韩国旅居者社交媒体的使用及其对文化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社交媒体广泛性、便捷性和易用性等特点,韩国旅居者无法脱离对社交媒体的使用;社交媒体对其生活、语言、学习和工作方面的适应均有积极影响。然而,韩国旅居者在社交媒体使用上呈现出自我表达缺乏的群体性特征,且社交媒体对文化习俗和心理认知层面的作用不明显。研究在解释上述发现的理论意义的同时,从韩国旅居者的民族特性和儒家文化视角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并为新媒体时代发挥中国在东亚文化圈的国际传播影响力提供了一定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5.
社交媒体为个体的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提供便利的同时,其产生的新型伦理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网络治理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社交媒体信息传播中几类典型伦理问题的基础上,从技术异化、社会心态等层面探讨了个体在社交媒体传播中出现伦理问题的机理.治理社交媒体伦理问题需要根植于中国传统伦理并创造性地转换和发展,并摆脱单一运动式治理逻辑,以底线伦理共识为基础培育绿色伦理,促进社交媒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利用网站数据统计的方法,调研样本期刊微博账号的运营现状,包括开通认证情况,博文发布数量、频率及互动表现,内容类型、主题分布以及传播影响力等。结果显示,样本期刊博文发布数量差异大,发布频率不稳定,互动量较少;呈现形式单一,作品发布缺乏持续性;博文以论文分享、新闻和科普为主;传播影响力整体偏弱。在媒体加速融合的时代背景和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政策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需突破传统办刊思维,树立全媒体传播理念;并从博文主题、内容表达、作品呈现、互动反馈等方面全方位改革升级微博内容;把握微博社交属性,营造双方互动氛围,切实提高传播效果,打造科技期刊的“微博名片”,助力科技期刊社会影响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7.
李辉  ;苏晓龙 《新闻世界》2014,(7):172-173
微信作为社交媒体的重要代表在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中以腾讯新闻信息推送和朋友圈信息发布与转载等方式,在展现社交媒体信息传播优势的同时,也折射出社交媒体的一些弊端。马航事件中微信传播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对于促进社交媒体的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虹 《新闻传播》2023,(23):106-108
本文以融媒体新闻编辑的创新实践为中心,探讨了当今行业趋势下新闻编辑的专业素养、创新策略、优化用户体验的实践和社交媒体整合与营销实践等议题。通过借鉴社交媒体平台的内容形式并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增强融媒体新闻的表达力,新闻编辑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行业环境,并为用户创造更好的体验。优化用户体验的做法包括设计响应式网页、个性化推荐等,以满足不同终端设备和用户需求。此外,社交媒体整合与营销实践可以通过实时报道、互动和社交媒体营销策略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全丹  张亚楠 《传媒》2023,(7):93-96
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将基于大数据的算法与新兴社交媒体的运作深度结合,把社会互动带入智媒传播的新范式。智能技术的深度学习不断增进算法与人性思维的相融,在传播关系层面改变了传媒领域的传播生态,变革了在传播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主导性和相应话语权力构成。本文在明晰智能算法对社交媒体传播的技术赋能和带来的权力转移现象后,重点对智媒传播中主体性虚置的多重表征和权利让渡引发的主导性迁移进行分析,以期对人工智能深度参与传播的规范化、合理化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政府公共传播是组织传播和媒介规范的交叉概念。作为推动民主社会进程的机制构成,政府公共传播是基于公共决策、信息接近和社会责任的最佳社会决策框架而建立的“公共话语系统”。社交媒体重构了政府公共传播的要素指涉语境,“秩序协同”成为我国政府公共传播话语实践的主导模式。通过运用语境重构方法对微信平台的政府公共传播多元话语主体生成的关键文本进行文本间语境重构分析,以检验政府公共传播各行动者在社交媒体的策略实践能力。研究发现,在重大公共事件传播中,官方机构以“权威发布”的强话语文本建构公共传播“主调”,并通过机构间文本互文和修辞维持话语秩序。媒体文本对政府文本,尤其是关键文本高度依赖并将“协作修辞”作为其主要话语策略,此外,公众参与政府公共传播的话语空间仍然有限。据此,本文提出了我国政府公共传播的“协同责任”媒介规范理论,主张社会责任论与公民参与相结合的责任协同范式。  相似文献   

11.
周呈宣 《传媒》2017,(23):49-51
2016年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中指出,当前电视媒介存在经营理念落后的问题,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危机,应积极利用"互联网+"视域下的全新技术手段,强化与新媒体的融合.在传统电视媒体不断寻求转型并强化与新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社交电视APP应际而生,并逐渐崭露头角.为了有效应对媒体竞争新形势,确保经济收益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电视媒体需要整合优秀视频资源,延伸互动层次,增强节目质量,使社交电视APP的传播优势得以充分发挥.CCTV微视是央视为应对媒体竞争而推出的一款社交电视APP,也是其提高传播影响力的新尝试,对其发展情况进行研究,能为我国其他相关媒体的传播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面对社交媒体时代快新闻生产模式所带来的新闻规避等问题,以慢新闻、慢直播为主要形式的慢传播逐渐发展成为智媒时代新闻业新的增长点。本文在考察典型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加速理论对慢传播的媒介形态、价值理念、驱动逻辑进行探讨。文章认为,慢传播发展十余年间,其概念界定及盈利模式已愈发清晰。未来慢传播与快新闻应扮演相互补充的角色,在把握社会加速时代受众心理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新兴媒体技术及跨媒体叙事等传播理念探索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孔晶晶  李禾 《编辑学报》2021,33(6):673-678
融媒体时代的创新,不仅要有理念创新,还要有一系列模式创新。本文以《中国中药杂志》在期刊纸媒升级改造,数字化出版传播新模式、新技术探索,新媒体社交平台微信公众号建设3方面的实践作为案例,介绍《中国中药杂志》刊媒融合创新发展的理念和一手经验体会,以期对科技期刊全面开展深度融合转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是对外交流、国际沟通中最具代表性的名片之一.由于我国对外传播话语权的缺失、西方媒体偏见性的议程设置以及我国媒体与国际舆论传播规律不相适应,导致黄河文化对外传播效果难以尽如人意.利用非官方身份的民间媒体来淡化政府"硬"身份、发挥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信息优势、注重理念与实践的双重落实,已成为新时...  相似文献   

15.
在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移动终端逐渐普及的背景下,微视频传播活动日益兴盛。目前,国内社交媒体微视频传播主要有以下两种运营模式:微视频应用商、第三方社交平台和用户等多方交互合作运营模式,微视频应用商基于平台优势采取的差异化竞争运营模式。社交媒体微视频传播具备如下优势:参与式社交传播触动受众的兴奋点,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高度契合,消费者即生产者,"口碑+内容"的组合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6.
黄园 《传媒》2020,(10):63-65
日本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社会治理、新闻传播领域不可或缺的媒体工具,具有移动化、垂直化、匿名化、社群化、“社交+”等特点,但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持续性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市场发展过于紧迫、市场保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社交媒体正面效能的释放。本文以日本本土社交媒体MIXI为例,重点探讨了其发展特点、发展阻力、转型策略和现实启示,希望能够为国内社交媒体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中,社交媒体作为公众重要的信息来源,是传播风险信息和影响公众对风险事件感知的重要渠道,成为我国高速转型期社会风险聚集的关键空间,尤其是社交机器人等技术广泛应用到新闻信息生产和扩散环节后,社交网络舆论空间越发复杂。通过以“风险竞技场”为理论框架,结合社交媒体“人机共存”的生态特征,探讨风险传播过程中普通大众、官方媒体、自媒体、相关机构、政府部门在风险话语争夺和风险情景建构中如何进行社会资源动员影响决策结果。基于“人机”多元传播主体、“块茎式”叙事形态、“洞穴式”情绪共振、封闭反馈机制四个环节提出社交媒体风险沟通的负面机理。政府部门应该从争取公众信任、构建多维沟通渠道、多元协同共商、提升数据治理能力等维度出发完善社交媒体中的风险沟通机制,降低社会运行的交易成本,共创融洽稳定的风险沟通场域。  相似文献   

18.
胡祎 《新闻前哨》2022,(5):33-35
互联网技术深入发展推动了社交媒体的出现与繁荣.舆论传播入口从"固态化"演变为"液态化",推动民间舆论场日趋中心化.在社交媒体时代,官方媒体的舆论影响力正在被社交媒体所影响,舆论话语权正在被社交媒体分流.迫切需要官方主流媒体改变信息传播的表达方式,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全面提升主流舆论的影响力,从而重塑社会主流价值.在实践过...  相似文献   

19.
李慧 《兰台世界》2016,(11):35-36
Web2.0时代,社交媒体作为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和空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档案馆作为信息源之一,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适应现代公众获取信息的平台,积极融入社交媒体的世界中。本文笔者主要从档案馆、社交媒体、公众三个角度阐述了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信息传播的可行性,并进一步探讨了目前利用社交媒体传播档案信息的不足,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0.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国际传播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国际关系的动态。数字化时代社交网络不仅是全球传播的必争之地,还承载了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传播使命。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社交媒体时代下的国际传播实践,强调适应不同文化和受众的重要性,同时分析西方国家社交媒体发展趋势和各平台特点对国际传播的影响,并提出一系列策略,以引导国际传播在社交媒体时代取得更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