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电视是新兴的视听艺术。100年的电影艺术史和几十年的电视艺术史都有赖于电影技术、电视技术的鼎力支持。没有影视技术,就没有影视艺术。电影和电视最先都是以技术发明的形式出现的。传播技术的进步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种种契机,并历史地拓展了其表现空间。本文从影视艺术中技术含量的嬗变,选取一个新颖的、独特的视角勾勒了影视艺术自身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有价值的命题──“传播技术为视听艺术带来了什么?”本文以大量的资料,明确的论点回答了上面的论题。列举摄影机的运用、光学器件、声音、色彩、银幕尺寸等技术如何扩展着影视艺术表现力的范围。也列举机械电视、电子电视、摄录器材、卫星传播、电缆电视、电脑技术、多媒体、高清晰度电视等的投入使用,使电视艺术面貌日新月异。论文还展望21世纪影视发展的必然趋势──影视互动,影视整合,技术互补,艺术交融,引入高科技。  相似文献   

2.
陆地 《新闻战线》2023,(3):38-41
周边国家是中国视听节目最大的出口市场、也是最大的进口市场,这是视听产业发展和市场规律的必然选择。中国与周边国家视听市场互补性强,可以做强做优视听传播产业链,推动建设周边视听传播市场,共同传播亚洲文化、亚洲理念、亚洲形象。  相似文献   

3.
冷凇  陈瀚颖 《传媒》2023,(2):62-64
通过对李子柒短视频、云南象群北迁报道以及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视听艺术美学的赋能下,视听作品以画面语言替代说明说教,以极致美学唤醒文化价值,以电影化升维促进大众传播,用“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手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2022年视听传播领域的发展特征和现状进行梳理,发现这一年视听传播共性的前沿路径主要集中在智能技术、人机关系和情感介入三个维度,这同时也为未来视听传播行业发展探索提供了方向和可能。  相似文献   

5.
党郃,昌荣传播创始人,曾就职于国家文化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总公司,现任昌荣传播董事长、CEO,北京市青联常委,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1995年创办北京昌荣艺术有限公司。十多年来,党郃以敏锐的眼光和高度的战略思想领导昌荣实现跨跃式的成长,今天的昌荣业已发展为中国本土最大的广告传播集团之一。  相似文献   

6.
把握中国视听传媒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规律,当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多个维度予以定位与审视。传媒平台的升级迭代,网络视听的兴起与发展,关涉主流价值导向和公众精神文化需求,《视听传媒的内容生产与传播》一书对中国视听传播发展新景观的研究,兼具实践性、学理性与系统性。正视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传媒内容新生态,以建设性文化批评构建理性、平衡和相对稳定的媒介观,有助于中国视听传媒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孙延凤  刘娜  札雅 《传媒》2023,(14):10-12
<正>在中国周边外交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由华侨大学、海南广播电视台、广东广播电视台主办,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海南广播电视台三沙卫视、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五届中国周边传播论坛于2023年4月22日在厦门举行。来自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家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侨联的负责同志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40多所高校的学者,  相似文献   

8.
2月28日上午,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举行第一部中国视听新媒体蓝皮书-《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视听新媒体蓝皮书)发布会,权威发布和全面展示中国视听新媒体近年来的发展成果,分析发展路径,展望发展前景,为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持。近年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不断创新,世界媒介传播格局发生了深  相似文献   

9.
影视传播与文化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骏伟 《现代传播》2006,(2):143-144
一、文化传播的不平衡与中国影视贸易的逆差现状文化贸易是世界各国间为提高文化生活水平在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的互通有无,是精神财富的传播,是人类文化的共享。在过去20多年中,文化贸易额呈几何级数增长。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1980至1998年,印刷品、文学作品、音乐、视觉艺术、摄影、广播、电视、游戏及体育用品的年贸易额从950亿美元激增至3880亿美元。这个数字还不包括90年代多媒体、视听艺术、软件和其他版权产品的贸易。①由于影视传播速度快,传播量大,覆盖面广,影视文化贸易更是国际贸易和文化传播的重镇。从世界影视贸易市场上…  相似文献   

10.
电视在我国虽然仅有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但它以图文并茂、视听并举的传播优势,以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段,以不断渗透、牵魂摄魄的无形魔力,走进了亿万人们的心间。广播电视不仅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逐步改变和提高着人们的文化心态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有人曾经提到,现代商品经济的文化必须是以视觉为主导的文化。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影视艺术已经以其视听综合、时空综合、艺术与技术综合的绝对优势,以当今世界文化传媒中传播最广、最快,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独特魁力受到世人瞩目,高质量的影视艺术作品更在塑造民族形象、推进社会进步等方面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影视艺术在走过几十年甚或百年的历程之后,创作方面可谓硕果累累,但理论方面却公认薄弱。面对加入WTO后的全新挑战,中国影视艺术急需一种全新的理  相似文献   

12.
何波 《视听界》2013,(2):62-65
移动互联网及移动终端的浪潮,带来了传播形态的突破和视听内容的广泛发展。尤其是2011年以来,国内视听网站纷纷推出移动客户端,抢占移动互联网市场;电信运营商加强与视听网站的合作,涉足内容制作和集成分发领域;第三方内容制作机构如雨后春笋,移动视听内容不断丰富,互联网视听业务得到进一步延伸与补充。本文从移动互联网终端视听节目的传播模式、内容构成和传播特点三个方面,对移动互联网终端视听节目作深入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招志蕴  刘扬 《视听界》2005,(3):71-74
电视广告是一种基于对现代化电讯技术的利用,采用多种艺术方式及表现技法的视听结合广告形式。因此,当电讯技术发生变化的同时,电视广告的传播形态与特点也将相应地改变。21世纪的中国电视,目前正在经历数字电视、网络电视与移动电视的发展阶段。紧接着2004年的数字电视发展年,  相似文献   

14.
王伟 《新闻战线》2023,(21):61-63
视听传播作为社会文化的再现,是城市形象和品牌塑造的重要载体。面对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话语建构,视听传播成为发出声音、纠正偏见的有力抓手。南京广电积极构建城市对外传播新基建、新产品、新机制,提出开拓优质对外传播渠道、借势重大活动平台、强化影视精品内容创作等三大传播策略,具有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信息传播技术和社会转型的双重推动令中国广播影视业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传媒迎来融合时代,传统广播影视正向着更为包容的视听传媒华丽转身。面向未来,人类文化将进入视听时代。文中在对视听传媒的概念进行定义与辨析的基础上指出,视听传媒方向的转型标志着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格局以及新的价值选择实现格局和监管模式。应以此为契机,在概念转型之外推进价值转型、传播模式转型和产业赢利模式转型,整合各类服务主体、传输网络、内容资源和服务平台,实施"视听无处不在"计划,建设"视听中国"。  相似文献   

16.
新书推荐     
《中国传媒科技》2014,(7):23-23
正没有最新,没有最旧,只有融合!这是个融合的时代。每一个个体都生活在现实情境与媒介创制的拟态环境中且相互连接。…这段话摘自本刊专栏作家栾轶玫博士近期出版的新书《融媒体传播》,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全书是基于对过去十年以来全球及中国融媒体的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在这一背景下试图梳理出影响中国融媒体发展的若干因素,以及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即"政策引导"该如何实现等问题。本书虽出于行业却始终未囿于行业,而是跳出媒体行业来看视听新媒体未来发展,并在整个  相似文献   

17.
王亚文  胡好  杨康 《视听》2023,(9):14-17
文化强国背景下加强网络视听行业发展,对于促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网络视听行业具有提升视听内容质量、坚守正确价值引领、激发文化产业创新、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增强文化传播效能等时代责任。网络视听行业承接扩充业界多元容量和履行意识形态管理责任、激发网络市场潜力,以及推动经济增长、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艺需求和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的功能定位。网络视听行业应创新企业传播渠道,推进“艺术+科技”制播模式;完善制播内容审核制度,优化企业社会责任监测体系;鼓励多业态联动的开发模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相似文献   

18.
《视听界》2011,(4):5-5
《视听界》再次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转载率排行榜(率)双前十今年第6期《新闻与传播》公布了2010年度全文转载数(率)排名,继2006年、2007年之后,《视听界》再度进入转载数、转载率排行榜的前十位,全国广电系统的学刊独此一家。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是国内学术的风向标,其转载数(率)是学界评估学术期刊的权威参照体系。  相似文献   

19.
全媒体传播体系中,媒体视听平台不断升级,涌现出大量新型视听类作品,视听作品的表现手段、制作方式、传播渠道等发生较大变化。“视听作品”这一概念在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首次被引入,取代了旧法中“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这一术语,并将其内部划分为两类作品,适用不同的著作权权属规则。然而,目前视听作品的内部区分较为模糊,缺乏明确定义,导致权属认定复杂,增加了著作权归属的确认难度。本文以全媒体传播体系下,视听产业技术迭代进程中潜在问题为出发点,结合司法实践案例,对视听作品版权归属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厘清视听作品和其他类型作品间的关系,为视听版权的确认提供明确可行的规则指引。  相似文献   

20.
赵京文 《传媒》2019,(14):12-15
2018年以来,中国网络视听继续保持健康稳健发展态势,网络主流思想舆论进一步巩固壮大、网络视听阵地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强化,行业高质量创新性发展取得新成效,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不断提升,在满足人民美好视听新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视听内容发展现状网络视听平台: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强化和固化,更加重视原创内容布局。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共有586家机构获准开办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