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新泽西州基于《新一代科学标准》开发了全美首个科学示范课程框架,该课程框架为如何将科学学科大概念融入课程体系建立了范式.分析表明,该课程框架具备的主要特征包括"概念理解与实践能力进阶发展""问题链式引导单元知识与应用整合""形成性评价与课堂表现性评价融合"三大方面,为我国探索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课程标准、如何设置...  相似文献   

2.
羽离子 《教学月刊》2002,(5):64-64,F003
首先,作为全国性课程的8门所谓的学科性课程,已并非旧概念上的纯学科性课程。以地理课为例,它包括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旅游业、种族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科课程资源的合理优化与整合,作为学科课程资源有效配备的核心,是高校学科课程管理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性前提。按照高校课程职业化发展的新要求,学科课程资源的节约性特征成为资源优化的实质性探索新方向。结合生态型资源体系构建的新标准,对高校学科课程资源的整体构建要素形成有效分析,体现价值性、作用性以及功能性新特征促使学科课程资源能够保持可持续循环发展,推动学科课程管理能够面向时代人才需求的新方向,这也是满足高等教育人才质量化发展要求的根本体现,实现以学科课程资源确保课程管理思想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促使人才培养以质量为根本,形成课程资源优化与整合方案的多元化发展新趋势。  相似文献   

4.
管锡基 《现代教育》2022,(6):6-8+11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触及的是课程结构变革,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资源配置,基于国家课程方案,立足校情,整体架构更富弹性、更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二是学科内容结构,以体现国家意志的学科课程为主体,基于课程标准,建设结构化“书本—生活”系统,促成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关联、互补、融合。三是教学活动深度,从扁平的“知识扩展”走向有深度的“学科实践”,落脚于运用学科知识、思维方法、价值观念“做事”。  相似文献   

5.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化是学科人在其学术部落中共同参与的一种社会践行。张敷荣先生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化建构为中国特色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化奠定了基础,表现在以下方面:在学科制度结构完善中以其所处的学校院系为阵地,实施学科计划,拓展学术交流;在学科边界划分中通过知识专业化、学科本质探寻、教材编订等彰显学科独立性;在学科主题确定中将教师、学生、课程、过程与方法、教材、学科历史等作为专业领域;在学科方法论上,结合学科属性和发展情况形成了特别注重比较法、实验法,并将访谈法、案例法、观察法、文献法作为重要支撑的学科方法体系。由此,形成了其学科化实践中多学科支撑的学科体系,兼容并包、融贯古今的学术体系,基于中国教育实际的话语体系和以“学生的发展”为逻辑起点的概念体系。当前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化需要进行跨学科、情境性和学科互涉研究,组建多元知识主体的异质性学术部落,建构遵循学术与制度逻辑的学科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学科+"课程改革是以学科融合理念为基础,以某一门学科为逻辑起点,推进学科内、学科间、学科和生活与技术等方面的整合。"学科+"课程校本实践的探索主要通过建设课程基地、倡导学科融合和开展综合实践等路径展开。未来,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基于学生成长需求架构"学科+"课程体系,基于学科特点开展"学科+"课程实践,基于教学实践需求建立"学科+"课程平台。  相似文献   

7.
学科教学法是师范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师范生将获得学科教学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Dewey(1931—1988)认为:“当概念和知识没有转化为情感、意志和兴趣时,这个过程就称不上教育。”学科教学法课程教师要善于帮助师范生构建自身的情感性支架,搭建起学科教学法概念问题与师范生自身经验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科话语与实践话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科话语与实践话语的争论经历了从“数量”到“逻辑”两个阶段。尽管在学术领域实践话语占据了主导,在实践领域却是学科话语占据着主体。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正处于从传统的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转向以项目课程或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阶段。职业教育课程从学科话语到实践话语的转换,实际上意味着思考课程问题的思维方式的转换。职业教育课程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打破从理论到实践的机械课程设计思路,转向让学生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来建构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9.
以“课程结构性变革”与“信息技术赋能”为双重目标的课程整合,既是带动教育教学变革与教育现代化的直接动力,又是全面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取向来说,基于跨学科、儿童经验与社会功能的“科目-儿童-社会”三重整合路向,成为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主要取向。尽管整合理论取向提供了实践思路,但是,具体实践当中又面临着价值排斥、结构壁垒与立场冲突的现实困境。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应做到价值观念互融、文化空间重塑与立场定位取舍。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之我见--以中学历史学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也就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龚孟伟 《文教资料》2006,(3):150-151
顺应学科教育现代化,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旨在深入分析两者整合建构的必然性、原则、途径与模式,并反思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进步,需要人们全面发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此应运而生。"三全"理念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在各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中寻求发展。在综合课程与英语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务必避开整合的误区,坚守整合的原则,在学科教学中敏锐地找出整合的生长点,保证课程整合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提出“推进综合学习”“注重关联”“突出实践”,强调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找寻综合学习的价值意蕴与主要特征,挖掘基于学科开展综合学习的生长点,设计学科内整合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综合课程应用学习,为深化综合学习提供校本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建构学科专题网站为支撑,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概括了基于学科专题网站的四种课程整合模式,并总结了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我国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和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理论研究的重点。虽然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强调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但并没有规定整合的具体内容、要求以及改革的具体方案。因此人们对整合方面的许多问题还很困惑,甚至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观点或认识。本文将探讨基础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以及高投入、低产出等问题,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针对软件学院两年制软件技术人才培养学时短、学生难以全面掌握学科基础内容等问题,研究并实践了综合性计算机学科基础课程改革方案。基于《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建设实践,阐述了综合性计算机学科基础课程《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的建设思路、实施方案和效果,包括课程整合方案、课程内容改革、配套教材建设、教学实施效果总结等。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与教学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信息技术课程化和学科课程信息化,在先进的教育理论下,信息化的教学资源融入各学科领域中。  相似文献   

18.
学科整合是课程整合的一部分,也是推行课程整合的一种途径与方法。学科整合分学科间整合和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有学科融合式、学科辅助式、学科联动式三种;学科内整合有主题式和问题式两种。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领域课程陷入种种困境:归于学科课程却冠以"前学科"的名号,以知识综合为特征但难以实现真正的"整合",在学科知识逻辑与幼儿心理之间顾此失彼、难以抉择。领域课程走出困境需要"转身"为全面发展课程,其逻辑起点应由教师转向幼儿。作为幼儿园课程发展的一个阶段,领域课程在未来必然会被更先进的课程所取代。  相似文献   

20.
大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摆脱以往以获取固定化知识的价值取向,根据知识的实践性对既有课程进行前瞻性的改造以满足知识应用的多元化要求,实际上就是以知识的实践应用为旨归的大学课程话语转向,主要表现在:课程目标中普遍性话语体系的消解;课程内容中程式化话语体系的解构;课程实施中单向度话语体系的隐匿;课程评价从"自证性"话语体系向"他证性"话语体系的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