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在创新教育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笔者认为,应依据创造性思维结构理论,选择好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突破口。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存在着逻辑的与非逻辑的两种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是具有连续渐变功能的思维形式,如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判断与推理等;非逻辑思维是一种具有跳跃突变功能的思维形式,如联想与想象、直觉与灵感等。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只有逻辑的与非逻辑的两种类型思维形式的“和声共鸣”,才能演奏出动人心弦的创造“交响乐”。根据这一观点,笔者认为创造性思维结构可以用下图所示的模…  相似文献   

2.
古因明论辩与古希腊的“论辩型辩论”相似,但这种相似是偶然巧合,东方论辩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与古希腊论辩通常采用演绎论证不同,东方学者通常采用类比方法。而这种类比与其说是西方逻辑中的类比推理,倒不如说是一种譬喻方法。就古因明而言,虽然印度思想家可能在形式化程度上不如希腊人,但在语用论辩上可能强于希腊人。东方思想家的语用论辩常常采用一种“悖论式判断”,他们往往通过让论辩对手陷入“前后不相副”的困境来反驳对方的观点。这里包含着“既是又不是”的二难。论者可以通过一个“既非是也非不是”的回答非常有效地反驳敌论者的观点。这种论辩表面上看类似于“复杂问语”的语用论辩,但实质上有其独特的东方风格。因此,因明论辩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与西方逻辑学不同。  相似文献   

3.
朴素的概率衰减论是把逻辑和心理混同的产物,由心理活动中可能存在衰减而推断命题的真假有程度的不同,进而要求或者为了保全真的高程度而少推理,或者为了构造更复杂的理论而放弃真理概念。这种观点对逻辑推演、理论构造和科学发展都是障碍。就命题的真值以及推演的逻辑结构看,它们都是逻辑事件而不是随机事件,因而推理链条越长结论为真的概率越低之说就是语词误用。逻辑方面不存在概率衰减,只有心理方面才可能存在概率衰减。逻辑方面和心理方面尽管事实上不能分割开,但理论上必须有某种程度的区分。  相似文献   

4.
对比西方数理科学数形语言框架的演变,说明元极图模型采用了基于整体性观点的象数语言框架,这种框架对于事物结构状态与演化的描述是统一的,且把类比逻辑做为一种基本的推理计算工具。由于整体性内涵的存在,元极学结构的逻辑构造是一种超越形式的动态逻辑,可以用刻画知识增长,认识进程的开放逻辑理论来理解,它代表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数理科学的学科范式,且对于未来科学是极有价值的,对于元极学逻辑体系来说,一个根本性的难点  相似文献   

5.
刘雁翎 《金秋科苑》2008,(13):112-112
对于环境标准的法律性质,是我国环境法学界争议颇多的热点问题。该文通过环境标准作为环境法律规范所必须具备的逻辑结构角度对环境标准为什么是环境法律这一定性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法理分析研究,得出环境标准作为一种环境法律规范而完全具备法律规范的“条件假设”、“行为模式”、“法律后果”这个三个逻辑结构要素的结论,进而导出我国环境标准具有法律性质——环境标准就是环境法律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对于环境标准的法律性质,是我国环境法学界争议颇多的热点问题。该文通过环境标准作为环境法律规范所必须具备的逻辑结构角度对环境标准为什么是环境法律这一定性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法理分析研究,得出环境标准作为一种环境法律规范而完全具备法律规范的“条件假设”、“行为模式”、“法律后果”这个三个逻辑结构要素的结论,进而导出我国环境标准具有法律性质——环境标准就是环境法律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中文屋”思想实验蕴涵的论证结构是其有效性的根本保证,而基于“语法不等同于语义”,“模拟不等同于复制”两个逻辑真理,又可以从中分离出两种论证形式:逻辑论证和经验论证,它们分别支撑“中文屋论证”的两个要点。文章试图对“中文屋”两种论证形式进行考察,证明它在批判强人工智能上的有效性,同时揭示两种论证形式之间存在的不融贯问题。  相似文献   

8.
易学自然观对佛学思维的影响是深远和本质性的,易学的本质就是阴阳,一阴一阳可谓道矣。易学天道自然观直接形成了佛学思维模式的支撑框架。《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所涉及的因修行积善而可得的“二十八种利益”之内在逻辑链条就是以本心阴阳结构在修行积善过程中产生的动态流变而展开的。通过“二十八种利益”的逻辑展示,说明了佛学借地藏菩萨之名来阐释的是一种自然法则,而这种自然法则本身实质上就是易学自然观思想,亦即可说地藏之神力就是易学自然观的无尽畅演和大化流行。  相似文献   

9.
在具有浓厚文化传统的社会中,相关制度条件会影响到组织治理之特定模式的有效性及主导逻辑.基于先秦“道理论”思想内涵及其传承轨迹的梳理,本文在区分制度制定与执行两个环节的有关制度不变性与响应性“悖论”问题的探讨中,对“德治”和“智治”两种不同组织治理模式各自适用的制度条件以及中国业界实践重塑的方向进行了案例分析与理论评述相糅合的研究,使“一(道)与多(理)”、“不变与变”关系命题获得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0.
公孙龙是中国古代名辩思想发展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曾提出白马非马、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等著名论点。虽然在哲学和逻辑学上存在唯心主义观点,但在本体论上坚持唯物主义,他的正名思想对逻辑学有深远影响。后期墨家继承和发展了公孙龙的正名学说,提出了系统的逻辑学说,这标志着中国的古代逻辑学的建立。本文从分析二者观点与思想入手,并试图对二者的思想进行比较与评述。  相似文献   

11.
枢纽-网络结构:区域发展的新组织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自然要素禀赋第一本性和交通区位条件第二本性的支撑下,中国区域发展形成了基于中心地理论的中心-腹地结构。然而,以信息化条件和人力资本为标志的第三本性涌现后,区域发展需要新思想和新模式的指导,枢纽-网络结构适应了这种需要。枢纽-网络结构承认第三本性,遵从区域机会公平的政治逻辑,反映自由发展的经济思想,在扁平化网络组织理论的影响下,重视区域领导力,形成面向整体的专业化分工和一体化协作的区域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是“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第一推动力。健全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是发展高新技术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文章基于依靠法律保护是实现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关键的观点,简述了发展高新技术对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要求。  相似文献   

13.
明确教学体系是教学的前提,而学界对国际私法教学体系存在争议。民国时期曾出现国际私法的繁荣,就教学体系问题主要有“一元结构论”、“二元结构论”、“三元结构论”三种观点,从这些思想的梳理中可获得若干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老调新弹(七)──类比创造法黄俏类比创造法(简称类比法)是建立在类比推理基础上的一种逻辑型创造技法。所谓类比.简单地说就是把两类事物加以比较。作为类比创造,除了比较之外,还要逻辑推理,即从比较中找到比较对象之间的相似点或不同点,在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发...  相似文献   

15.
对元极学逻辑推理与形式逻辑进行初步的研究,指出演绎逻辑对于元极学学科构建与发展的重要性,元极学必须培养发展创新自身的形式语言与逻辑体系,使之呈现出更强大的语言表现和演绎功能。分析讨论了元极学的概念命题演绎结构与逻辑特征,元极学推理逻辑模式以生化返演化起论,以“极化致和”典型范式的无穷存在与演化构建逻辑理论与推理过程,与数理逻辑中以真假为主体的理论体系有明显不同的特征。讨论了元极学推理逻辑与数理逻辑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一以贯之”本义的澄清被认为是孔子学说中的一大重要问题,为历代不少学者所讨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朱熹对“一以贯之”的解释.但是朱熹以其“理一分殊”关系为支撑,“一以贯之”便会在“统一”的外表下出现内部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一以贯之”是充满容扩性的,既有以忠恕达致他人的横向包容,也有以至诚通晓天命的纵向贯通,诉诸于对每个人自为自主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正>孟子的民本思想以“性善”说为出发点,在政治上主张仁政,他认为仁政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基于这一理论,孟子认为仁政是决定国家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孟子把夏、商、周三代灭亡的原因归结于统治者没有施行仁政,更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孟子的民本思想来源于“敬德保民”的观点,“敬德保民”指统治者以道德维护自己的权威目的,从而保护百姓的利益不受损害。  相似文献   

18.
儒家礼乐思想与道家自然乐论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上所持的不同音乐美学观点。这两种观点的提出是因其两家在思想基础、处世态度及审美理想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尽善尽美”是儒家的审美理想,它与道家“大音希声”的审美理想相比较是具有较为浓厚的功利色彩的)。与此同时,儒、道两家又是以“中和”、“淡和”为共同审美准则的。因此,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既互相对立斗争,又互相吸取交融。其主体是儒家的,局部是道家的。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科技思想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命题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两个派生观点即知识分子——人才观和体制改革论本文从逻辑和历史两个方面论证,邓小平科技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前刑法理论将危害行为根据其客观形态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类,而现在有的学者提出,危害行为应包括作为、不作为和持有三种形态;也有学者将危害行为分为作为、不作为以及以作为形式实施的不作为三种形态的观点。这两种有关危害行为的“三分法”的观点,都认为危害行为的客观形态除作为与不作为以外,还存在着第三种“行为”。根据目前的危害行为的理论,通说中对危害行为分为作为与不作为的“两分法”观点是科学合理的,“三分法”存在概念混乱和逻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