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苏拭书法理论十分深邃。儒家的“经世致用”、道家的“崇尚自然”、禅宗的“清淡虚静”以及屈骚的“发愤抒情”等思想对苏轼书法理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进而形成了苏轼“书如其人”、“淡泊简远”、“法无定法”与“发愤抒情”等书论。苏轼书法理论体现了深厚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
苏轼书法理论十分深邃。儒家的“经世致用”、道家的“祟尚自然”、禅宗的“清淡虚静”以及屈骚的“发愤抒情”等思想对苏轼书法理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进而形成了苏轼“书如其人”、“谈泊简远”、“法无定法”与“发愤抒情”等书论。苏轼书法理论体现了深厚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3.
“无意于佳乃佳”是苏轼提出的极为重要的书法美学观点,其中蕴含了颇为丰富的文化含义及价值。本文紧紧扣住“无意”与“佳”加以阐发,并结合苏轼的书法创作加以分析,从而找到苏轼的书法思想与其创作的契合点。这也应该成为今天书法发展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4.
“无意于佳乃佳”是苏轼提出的极为重要的书法美学观点,其中蕴含了颇为丰富的文化含义及价值。本文紧紧扣住“无意”与“佳”加以阐发,并结合苏轼的书法创作加以分析,从而找到苏轼的书法思想与其创作的契合点。这也应该成为今天书法发展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诗学思想和书法理论在内在精神与创作观念上表现出互通性,“尚意”、“神似”、“无法”、“自然”是其文学艺术思想的重要内容,并作为文艺作品的品评标准。这种互通性可以从宋代社会文化背景和苏轼人生经历两个方面得到阐释。  相似文献   

6.
苏轼推重蔡襄书法为“当朝第一”并不是为了维护恩师。苏轼经过广泛的比较,认为在宋初书坛无人可与蔡襄抗衡。苏轼本人有意自屈,亦未标榜自己。黄庭坚、米芾由于书法晚年乃善,苏轼没法对二人书法作出新的评价,对书坛格局给出新的排序。苏轼推重蔡襄书法还与蔡襄人品及二人书学主张的某些方面的契合有关。  相似文献   

7.
惠州原有的景观伴随着苏轼的到来愈加扬名。并且,在谪居的几年中,苏轼在惠州“首创”了一批人文景观,这些都成为后人经常游览的著名景点,“惠州景观”遂变为极具个人色彩的“东坡景观”。多重原因造成了此种转变:一是苏轼对惠州景观灵动的描述;二是世人对其“旷达”人格的追慕;三是后世对苏轼“不顾穷达,行仁利物”之济世精神的仰望,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相似文献   

8.
苏轼作为书法"宋四大家"之首,其成就十分显著。他的书法美学核心思想是尚自然。在其书法美学思想体系的构建中,"自然"的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包含着本与末、道与艺、人品与书品等本体论范畴和创作论上的无意于佳、放意自适状态以及风格论上的自然平淡。他的书法成就正是他书法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苏轼说黄庭坚书法有“三反”,他的成长经历与人生际遇使他不得不约束自己的言行,而他又不甘平庸,有用世之心,故似敛而实纵。其书法以纵代敛,寓巧于拙。人书互见,丰富了他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0.
苏轼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全才,可谓千古一人。于书法实践,其位列“宋四家”之首,其《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就书法理论而言,其取自老庄而又兼有己意的“无为”书学思想对后世也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11.
黄庭坚是我国著名诗人和书法家,他开创的“江西诗派”形成了宋诗的新面貌,在书法方面提倡以“韵”为主,进一步深化了苏轼提倡的尚“意”书风。黄庭坚书法艺术形成了完整而独特的艺术审美观,“自成一家”的思想对后世影响非常大。  相似文献   

12.
“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命题被公认为现代艺术理论的柱石。中国古代书法以笔墨纸砚作为工具对方决汉字进行形的塑造构成其独特的“形式”。而书法中“人”的因素导致了不同的意趣和风格,书家以精气神论之,这正体现着中国书法的“意味”。中国书家以大量的实践和理论完成了中西艺术理论的同构,赋予书法这“纸上的舞蹈”以永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苏轼将诗书画引向深度结合,“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是苏轼“诗书一体”观的核心表达,其内涵是以“德”为灵魂,以诗意为统领的综合艺术论。破体为文、体兼众妙、形式相连、书卷气息构成了苏轼不同文体、书体之间以及文学与书法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机理,“书卷气”是苏轼书法人文化、文学化的典型表现。苏轼的“吾所谓文,必与道俱”“慧之生定,速于定之生慧”以及“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等文艺思想和哲学观念,乃是形成其“诗书一体”观以及文学与书法在求道之途上存在统一性、多样性、层次性和差异性的主要缘由。  相似文献   

14.
元好问在金亡之后对金代书法发展的成果进行了汇集与总述,其继承了金末以来发端的书法评论回归理性与书法“复古”的思想,并在其之后的讲学、交游、鉴藏等文化活动中将其“复古”“崇尚魏晋”的书法观与鉴藏观传递给其后辈书家如郝经、商挺、王恽等人,并最终对元代书法“复古”的潮流产生了影响。可以说元好问对金元两代书法的传承起到了承上启下,使之相互连接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少有的全才,文以豪放气派开一代新风,文人画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里程碑,书法造诣居宋代四大家之首。然其仕途坎坷,数次迁任,知密州太守时,是其思想和书风转变的重要时期,近年来研究苏轼在密州的学者专家,大都把目光放在了他的思想、政绩与诗词创作方面,而对他居宋代"四大家"之首的书法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就苏轼书法分期特点及倡导的"尚意"、知密州时期书风转变因素作探析。  相似文献   

16.
黄庭坚不但是杰出的书法家,也是杰出的书法评论家。他对中国古代书法家的评论见解独到,其中关于苏轼书法的评论尤其如此。一方面他对苏轼书学路径和创作阶段有客观、准确的阐述,对苏轼书法的总体特征、风格有准确的把握;另一方面他又对苏轼书法的历史地位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对后世正确理解和认识苏轼书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柯九思作为元代复古书派的代表,其书法深受赵盂颞的影响,定格于晋唐古法,并在对“二王”及历代诸家的取法中显示了自己中和的艺术个性。柯九思书法艺术体现了元代书法的时代风尚。  相似文献   

18.
书法是一种物型文化形态,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诗歌是流注其中的一种文化气息。两者的结合,是一种境界、韵味的“中和”之美,也是一种主观心灵世界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表现。在新时代背景下,书法与诗词的“传志”,有助于学生“树德”;书法与诗词的“结合”,能因其“实用”而服务和教化大众。  相似文献   

19.
两宋之际,佛教盛行,书法上倡导"尚意"书风。苏轼则是士大夫中关注禅宗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倡导"尚意"书风的代表。探讨苏轼书论与书法艺术中,以书做佛事,书如其人,超尘脱俗,与心俱化的追求境界,从而看出苏轼书法之"意"的渊源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其中佛家思想对其影响尤为重要,使得其书法作品深具禅意,成为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20.
书法的传统与正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到书法创作 ,首先不能回避的就是对待“传统”的态度问题。细究起来“传统”可分解为两个意思 :一是“书法的传统” ,另一是“传统的书法”。两者显然是两码事。大家在许多问题上的争论 ,都与在使用这两个概念时把两种意思混淆有关。我们就分别从这两个概念说起。一、先说“书法的传统”“书法的传统”是指一种精神的东西 ,是指存在于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而且也是仍在发展着的一种精神的东西。也就是说 ,它不是一个时间概念 ,而是一个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东西。它与整个汉文化的发展有关 ,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人传统、文人精神有关。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